致敬抗击疫情一线的城市守护者 平凡的守护 坚定的力量

2022-05-09 06:48:0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鞠月芹

  在泉城疫情防控第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目光流露温暖,脚步充满着力量!骄阳之下,他们争分夺秒,用奋战筑牢战“疫”坚实防线;夜幕降临,他们化身繁星,用坚守守护人们心中的光。他们是“天使白”,是“志愿红”,是“守护蓝”,他们不惧风险、迎难而上,坚守在防控一线,舍“小家”为“大家”,用最执着的坚守、最无悔的信念,全力以赴守护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曲并肩抗疫的时代赞歌。

  1 “大白”曾是“海浪白” 坚守战“疫”第一线

  曾经,他身着“海浪白”军装,与战友们守护海疆;如今,他身着“大白”防护服,在战“疫”一线守护家园。他叫孙强,是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县西巷社区的一名退役士兵公益岗工作人员。4月23日,在海军“生日”这天,他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惊喜。

  1982年出生的孙强,曾是一名身着“海浪白”军装的海军士兵。退役几年后,他成为县西巷社区一名退役士兵公益岗工作人员,和社区其他老兵一起,组成了一支“老兵突击队”,投身到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工作中。平时,“老兵突击队”是社区一支力量坚实的队伍,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帮助居民解决了不少难题。

  这段时间,在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中,他们更是日夜奋斗在战“疫”一线,协助社区搬运防疫物资、扫码测温、登记信息、维持秩序……一刻不停。脱下军装穿上防护服,虽然身份变了,但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热情、保家卫国的担当和日夜奔赴的坚守。当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社区里时,居民们就感到很踏实、很安心。

  海军节这天,孙强在朋友圈祝福人民海军生日快乐,并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旧照。县西巷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吕晓真看到这条朋友圈后,和同事们“策划”了一份“惊喜”送给孙强,“给他订了个蛋糕,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感谢他的坚守和付出。”

  “能够在疫情防控一线收到这份特别惊喜,对我而言很有意义。”孙强和同事们分享完这份“惊喜”,又匆匆回到了岗位上,继续他守护家园的工作,他说,“疫情不退,我们不散。”(本报记者 李冬阳通讯员 申艺 朱迅)

  2 退休老书记集结战友助力战“疫”

  “您好!请按照一米距离有序排队,提前出示您的健康码或身份证。”上午7时,历下区文化东路街道和平路38号的“大喇叭”准时响起,喇叭中传来了铿锵有力且中气十足的声音,这个声音对于居民来说十分熟悉。声音的“主人”叫刘永海,今年68岁,是和平路社区原党委书记,也是拥有30年军龄、47年党龄的“老兵”,如今他成为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与战友们一起助力战“疫”。

  连日来,济南的疫情始终牵动着这位社区“老书记”的心。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昼夜劳累,有过亲身经历的他十分理解大家的不易,便主动请缨发挥余热,凭借多年的基层经验和对辖区居民的了解,成为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刘永海对辖区情况非常熟悉,为了节省时间,加快登记进度,他从辖区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想出了提前录制音频的“新办法”。“年轻人出示健康码,不懂电子设备的老年人出示身份证,”刘永海说,提前录制好的核酸检测喇叭小提示,便于辖区居民先听见、再响应。老书记重新“上阵”抗疫的消息,不仅鼓舞了一线防控人员,更是温暖了所有辖区居民,“有和平路社区党委的带领,又有老书记的助阵,我们的心里就更踏实了。”

  2016年,刘永海就组建了“红色老兵志愿队”,这是一支由36名老将军、战士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伍,平均年龄63岁,一直致力于辖区的红色教育宣讲和社区治理等志愿服务工作。这段时间,“红色老兵志愿服务队”在协助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看到街道发布了全员核酸检测演练志愿服务招募令后,我与其他老战友一商量,这种时刻,必须得有我们啊!”穿上红马甲,拿上资料夹,刘永海联系过老战友后马上就去社区报到了。在他的带领下,“红色老兵”志愿队的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别化身“秩序员”“保障员”和“宣传员”,排查补验、物资保障、宣传动员,成为“天使白”和“守护蓝”中一抹靓丽的“志愿红”。此外,刘永海还编写了《请您加入红色老兵志愿队 助力核酸检测献力量》的倡议书,又征集了辖区17名退役军人,协助社区进行测温和健康码、身份证验证等工作。

  平日里,刘永海总是开玩笑说自己老了,机会都是留给年轻人的,但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他却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发挥光与热,用实际行动印证“一日从军,终身跟党走;一心为民,满怀赤子情”。

  (本报记者 李冬阳 通讯员 李璐 牛耘)

致敬抗击疫情一线的城市守护者 平凡的守护 坚定的力量

  海军节当天,县西巷社区工作人员为防疫岗位上的孙强(左一)送上节日蛋糕。(李冬阳 摄)

  夫妻二人携手抗疫。(张素芬 摄)

  刘永海(左一)与红色老兵志愿服务队员做核酸检测宣传动员。(李冬阳 摄)

  刘冬梅在小区门口值守。(郝倩 摄)张端正督导检查方舱隔离点建设。(张群 摄)

  3 从“红马甲”到“大白”最美“夫妻档”携手战“疫”

  丹心寸意,皆为有情;和衷共济,以报家国。在天桥区药山街道丁庄社区抗击疫情第一线,有这样一对“夫妻档”,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敢作为勇担当,默默付出,以共同的信念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他们就是丁庄社区居委会委员李丹、退役军人丁庆超。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大家的生活,作为社区工作人员的李丹退了回娘家探亲的火车票,将年幼的儿女交给了婆婆,穿上“红马甲”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第二天,作为退役军人的丈夫丁庆超也主动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队,参加摸排信息、防疫值守等工作。

  2022年疫情期间,李丹作为社区疫情防控主要负责人,从与上级的对接、防疫物资的准备,到核酸检测时医护人员的对接、信息录入、封箱运送、相关表格的上报,无论在哪个环节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各项程序有序进行,所有参加检测的工作人员亲切地称她为“总调度长”。

  她的丈夫丁庆超也穿上“大白”参与到社区防疫工作中来。他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要做到退伍不褪色、永葆军人本色,国家需要我,就必须得上。”

  有人问李丹:“你累吗?”她总会笑着说:“不累。”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她在党的领导下践行初心使命,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抗击疫情,保护好社区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体现出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

  在疫情防控战线,他们携手同行,并肩作战。他们不是英雄,却用最平凡的事迹感动着我们。这个春天,我们共同见证了共克时艰的勇气和守望相助的温情,冲在前方的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舍小家为大家,勇毅逆行,共同在防疫第一线筑起一道坚强有力的抗疫“防护墙”。(本报记者 张素芬 通讯员 王金峰)

  4 “疫”线指挥员为群众筑起“安全防线”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抗击疫情一线,济阳区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张端正勇挑重任,以其个人全面、过硬的综合素质带领白衣战士日日夜夜奋战,筑起护佑生命的“安全防线”。

  2021年年初,石家庄市暴发疫情,济阳区面临承接首批国际航班的紧急任务,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人员吃紧的情况下,张端正提前结束在征收拆迁办公室的工作任务,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专家组和隔离指导专班工作中。他深入一线,从团队管理、人员培训、日常服务等各方面,确保全系统各单位准备充分、组织有力,干部职工快速反应、坚守岗位、众志成城,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

  “通知救护车立刻到现场,请医生和专家随时待命,我们一定要护住这个母亲和孩子的命。”今年三月中旬,接上级任务,一批管控人员需要到济阳区进行隔离。隔离点中,有一名孕妇有先兆流产的迹象。得知情况后,张端正以最快的速度安排120救护车与医院无缝对接,安排专家全程陪伴,由转运车辆“点对点”将孕妇送至隔离留观病房产检,最终实现孕妇的转危为安。

  面对巨大的感染风险和复杂的人员环境,张端正一遍又一遍同对方指挥部对接,摸清每位隔离人员的基本情况,精心选派医疗保障团队,确保集中隔离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绝对安全。做完常态化工作后,他又开始根据疫情发展和上级要求修订工作方案、对前期防控工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梳理、做出进一步研究部署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防疫工作,一抬眼已是东方将白,而这样的工作密度,他坚持了整整一年。他说自己不敢休息,也停不下来,因为他深知自己是在跟疫情争分夺秒,要对得起自己身上这份沉重的责任。

  第一次保障入境人员、第一次处置隔离中的危重病例、第一次转运闭环内的阳性人员……一年多的抗疫之路,张端正熟练掌握集中隔离点的各项管理制度、标准规范、政策要求,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保障措施,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在服务保障3000多人、转运34名闭环入境涉阳人员的前提下,做到了隔离人员零交叉、隔离点内零感染、医务管理人员零损伤,为济阳区疫情防控工作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本报记者 张群 通讯员 刘姝琪)

  5 群众事放心头“怕婆子”不怕“疫情”

  “自己多大年纪了不知道吗?今天不回来以后也别回来了!”电话那头挂得干脆,“嘟嘟”的忙音中,王世才憨笑着说道:“这回是想回家,人家也不给开门了。”

  王世才是长清区双泉镇人大副主席,分管疫情防控工作。严峻的疫情形势让这位曾经的“模范丈夫”变得夜不归宿。就算回家,也常常睡梦中一个电话又被召回单位。为此,王世才的妻子“颇有怨言”。王世才总是笑着回复:“忙完了就回家,忙完了就回家!”听得多了,大家都玩笑说他是“怕婆子”。

  疫情当前,王世才明白,妻子并不是不支持工作,只是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手机24小时不离身,一天满脑子总想着重点地区返乡的人员是否都排摸清楚了、今天的最新数据上报了没、居家隔离人员管控措施落实了没、防疫物资都到位了没……几乎连轴转的工作节奏,连年轻人都疲惫不堪,但是王世才撑住了。他虽然已经55岁,患有三高、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却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王世才的手机总是忙音,其中,妻子的唠叨仅仅占了0.1%。除了日常的任务下达、工作协调,王世才的手机几乎变成了双泉镇疫情防控的“客服专线”。“我要从青岛返双泉需要做哪些准备?”“我这种情况需要隔离多久?”“我接到疫情防控随访电话了,我是不是感染了?”……这样的电话咨询,王世才每天不知道要接多少。很多人说他傻,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不仅是操心的问题,甚至还要担风险。但是,王世才认为,“人民至上”就是要把群众的糟心事、烦心事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只有告诉大家什么情况该如何处理,才能万众一心,才能抵御一切风险。

  疫情没有结束,王世才依旧不能“忙完就回家”,妻子也依旧边唠叨边为他贴心收拾好换洗的衣物和药品,让他带上继续加班。(本报记者 邵明红 通讯员王美 郭洋)

  6 抗疫志愿者服务为居民

  在商河县北纬小区,有一位热心肠、爱管事的“大忙人”,小区居民和下沉干部都亲切地喊她“刘姐”。

  “刘姐,我的蔬菜不够了。”

  “刘姐,我接到电话要被隔离了,有点担心。”

  ……

  封控隔离期间,谁有急事难事,都愿意找“刘姐”帮忙。这位深受大家信任和爱戴的“刘姐”,就是商河县油区工作协调服务中心退休职工刘冬梅。自商河县疫情发生以来,商河县油区工作协调服务中心党委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刘冬梅等退休老同志也纷纷加入抗“疫”大军。

  刘冬梅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每天准点集合,张贴通知、设计动线、布置核酸检测现场、动员小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维持秩序……

  所在小区封控管理后,刘冬梅与其他社区志愿者们一起摸排情况,安抚居民情绪,每天从早上7点开始,忙到晚上10点多,有时候甚至到深夜。她说:“我就住这儿,这儿的住户我都比较熟悉,我说话他们会听。”只要居民有需要,刘冬梅总是第一时间响应,为小区居民买菜、送菜,联系防疫物资,还把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赠送给小区居民。

  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普通人用普通人熟悉的处事方式,为普通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这个特殊阶段的邻里之间充满温暖和感动。

  (本报记者 郝倩 通讯员 张萌)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