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专家
卢道典(上海商学院讲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
连线编辑
肖明君(“理响泉城”工作室)
早在1986年,济南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此同批次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还有上海、天津、武汉等其他37座城市,这既说明了济南在整个国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济南城市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数十年来,济南凭借“泉城”美誉而闻名海内外,受到当地居民高度认同和外地游客的广泛热爱。近几年,济南正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既离不开城市GDP、基础设施、科技等物质性“硬实力”,也需要城市的“软实力”支撑。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城市间竞争也正由“硬实力”为主向“软实力”为核心转变,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文化转向”。“软实力”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教授指出,国家软实力主要来自文化、政治价值和外交政策。由此可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政策的背景,而且是一种权力,或者是一种实力”。实际上,这种“软实力”已经延伸到国家、区域、城市、企业、组织等空间尺度和要素层次。其中,文化在城市软实力中的作用就形成了城市文化软实力。
从文化底蕴和要素聚集来看,济南既不同于有“孔子故乡”“东方圣城”之称的曲阜,也不同于山东东部的青岛、烟台等胶东沿海城市,而更具有相对鲜明的地域特色,并以具有较好的生活性更为突出,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不断提升就说明了这一点。
实际上,近代以来先后有涂尔干、舒茨、哈贝马斯等西方社会学者日益注重日常生活观察,从日常生活视角来认知和实践社会文化,并逐步形成了社会文化的“生活”脉络,与宏大叙事形成了鲜明对比,国内也有刘怀玉等学者也十分重视日常生活批评研究,推动者城市社会文化中的“日常生活”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曾在访谈类节目《十三邀》中阐述“附近”这一概念,并认为“附近”就是以个人为圆心的周围实在的生活范围,像“大院”和“胡同”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附近”。
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也十分重视城市居民“附近”场景和微观生活要素作用的发挥。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具有约3000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城市内分布着十分丰富的各种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城市文化实力提升的重要基础,而著名城市规划与建筑学者吴良镛院士则抓住了北京城市文化中这一十分贴近居民生活的场景要素——胡同,主持改造了著名的“菊儿胡同”项目,唤起了人们对胡同文化的高度认同,曾吸引了中外游客前往,并带动北京奥运期间“游胡同”活动,成为展示我国首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上海在建设全球城市过程中,也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功能的支撑性作用,特别注重从细节入手,尤其是近年来的“建筑可阅读”项目,很好地挖掘城市建筑文化要素,吸引了大量本地居民和国内外游客参与这一活动,同时,还有极具生活气息的“田子坊”也是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地方”。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发布《2020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显示,上海咖啡馆、茶馆数量在全球50个大城市中位列第一,也说明了“附近”“生活”是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场域。广州是我国南方门户城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也是岭南文化及广府文化的核心城市,城市内至今分布有超过30公里的沿街骑楼,背街小巷内更有“竹筒屋”等传统民居建筑,展现岭南城市居民生活场景,尤其是近年来的“微更新”做法不同于以往城市改造中“推倒重建”“大拆大建”的做法,而是重点进行建筑立面更新,尽可能保持城市街区原有空间形态、空间机理,习近平总书记就曾专门到广州老城西关的永庆坊视察,赞扬其通过“绣花”功夫,目前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由此可知,一座具有烟火气、符合居民日常生活的城市,才是更具有魅力的城市。正如在上海2010世博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之后,更有学者提出“生活,让城市更美好”。
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进入城市更新阶段,在此过程中,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都需要提升,虽然文化软实力或许不是城市发展的唯一路径选择,但却可为城市发展注入巨大活力。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就认为,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硬实力也决定了软实力。业内有专家也认为“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而软实力则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人民城市”理念已经深入各个层面。这对城市文化软实力来说,亦如此。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肖林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无形力量。
历史上,济南曾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说法,充分反映了济南传统街巷文化。当前,《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专门明确,济南古城内有17条采取一类保护措施的街巷,21条采取二类保护措施的传统街巷,60条采取三类保护措施的街巷,总计有近百条具有文化特色与保护价值的传统街巷,实际上,这成为承载济南本土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基于此,可从上述贴近居民“日常生活”“附近”视角来看,依托老城现有的传统街巷以及典型宅院建筑等文化资源,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方面,活化与利用传统街巷与宅院建筑,形成彰显本土文化软实力的微载体。一座城市的文化资源是由一个个具体、微观的街区(社区)文化组成,而传统街巷及宅院则是城市居民“附近”又熟悉文化重要承载地。近年来,济南复兴了百花洲历史片区,特别是开发了彰显济南城市特色的轱辘把子街、后宰门街等系列传统街巷,大大彰显老济南城市民俗文化特色,还有夏雨荷与乾隆皇帝旷世奇恋传说的承载地——雨荷巷,每逢节假日都吸引众多本市居民与外来游客前往,已经成为展现济南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外,济南还拥有十分丰富的商埠文化、红色文化、名士文化、饮食文化等多类型文化资源,有些分布在传统街巷与宅院中,可通过活化与利用,形成展现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新型微观载体。
另一方面,结合数字化赋能,推动城市文化全面复兴,重点推动济南城市传统街巷与宅院建筑融合文化产业,成为展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新场景。近几年,国家不断推进“文化+”战略,有力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还融合“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并拓展到了多个生活场景。综合利用现代互联网、数字化、AI等技术,可真实再现济南城市传统街巷走向更加繁荣景象,塑造社区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从而提升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