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非遗曲艺周、中国非遗博览会、全国非遗扶贫工坊产品展示展销……近年来,随着全国重大非遗活动在济南举行,非遗不断提升着济南的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拥有大量非遗人才、丰富非遗资源、深厚非遗积淀、悠久非遗传统,一座“非遗之城”正在悄然显现。
6月11日,我们将迎来又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口号是“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激发非遗活力创造美好生活”“乡村振兴非遗同行”。我们看到,济南已经找到了关于非遗的正确打开方式,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出新活力,成为济南文旅产业发展的有力引擎,也成为助推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扶持+推广+活化济南非遗保护传承的扎实脚印
济南,这座古老的城市,从龙山文化发展至今,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城市文脉发展源远流长,丰富的非遗资源更是灿若星河。
目前济南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3项、省级74项、市级450项,建有全国首个城市传统工艺工作站,相继举办了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全国非遗曲艺周、全国非遗扶贫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等全国性品牌活动。2020年荣获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
自2018年以来,市有关部门先后修改出台多项政策,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优秀民间艺人进行扶持。开展知名传承人公开招聘学员工程,开设公益培训班,拓宽传承渠道,推动乡村文艺人才传承发展。
近年来,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秉承非遗“活态传承”从娃娃抓起,打造了具有泉城特色的“泉润非遗 文传校园”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品牌,持续推进“非遗传承人校园授课”模式。目前,商河县实现了鼓子秧歌校本课程全覆盖,市里支持设立74所试点学校,非遗课程班成为打造特色学校、培育学生美育的重要课堂,普及率达到60%以上。
在非遗扶贫方面,济南从2017年就着手布局。2018年9月13日,明府城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国家支持的第一家城市工作站。2019年5月30日,工作站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展示展销活动,承接10个扶贫省市自治区160余家非遗工坊参与线下展销,其中30余家工坊参与工作站搭建的京东非遗线上平台,全国各地选送产品共计12大类、380余种、1万余件。
2021年以来,济南推出了鲁味斋、章丘传统葫芦雕刻、钢城区刘家葫芦烙画、历下区中国绳结艺术、起步区德兰柳编作为典型非遗助力扶贫优秀案例。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济南市济阳区仁风镇、济南市济阳区济阳街道分别被评为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还组织传承人开展扶贫技艺培训班,扶持章丘传统葫芦雕刻技艺、商河老豆腐等3个项目举办扶贫培训班45班次,针对贫困村、贫困人囗、残障人员组织培训班,培训人次达4000余人次,带动就业1000余人。中国结艺、德兰柳编等项目开设“非遗公益传习班”,培养学员数万人。
此外,济南还积极推动非遗走上“云端”,打造非遗展示交易平台。不断挖掘“曲山艺海”的非遗资源,建立了两处全国非遗曲艺书场试点,还承办了全国非遗曲艺周。
同时,记者还从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为了保护济南非遗,并对非遗资源进行活化,济南自2017年起建立市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库,每年评审5个项目纳入项目库,给予连续两年资金扶持,目前项目库项目已有20项,纳入国家级、省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分别为2项、7项。拍摄济南民间传说动画片,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播济南名人文化。打造非遗示范社区、传承基地,命名一批市级非遗传承示范社区,创建13所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市中区被设立为省级“非遗在社区”试点。大力支持非遗博物馆建设运营,目前已建成13个黄河非遗博物馆以及一批非遗项目专题博物馆,还支持各村镇建设村史馆等进行地方文化展示。设立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省级文化生态名村名镇,大力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
区位+文脉+人才济南具有非遗传承天然优势
济南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在非遗人才培养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山东艺术学院早在2010年就开办了文化遗产专业方向,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为社会急需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积蓄了力量。
尤其是2015年以来,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承办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发起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至今共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研修班16期,涉及泥面塑、琉璃、核木雕、风筝、黑陶、石雕、剪纸、木版年画、传拓、书画装裱修复等传统技艺项目10多项,培训学员800余人。2022年暑期,他们还将开办鲁绣非遗传承人研修班。
山东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教师于亮表示,济南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工作很出色,这当然和作为山东省省会的区位优势有较大关系,另一方面也和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脉积淀有密切关系,历代人文传统的涵养构成这个城市的底蕴。尤其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永久落户济南,对本地区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济南非遗保护得到了政府重视,领导组织有力。从各区县到市级文化职能部门,建立起完备的非遗管理体系,在非遗资源调查整理、非遗项目展演宣传、非遗产品转化利用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济南尊重非遗传承特点和保护规律,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如济南市文化馆多年来面向社会免费开办系列非遗培训班和传习大课堂,各区县组织“曲山艺海”进校园巡演,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的文化活动提供服务,为代表性传承人招收弟子解决后继乏人问题等,都是为非遗保护做实事、做好事。
济南一直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团结非遗传承人群,形成品牌效应。资深媒体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继平认为,随着全市非遗保护事业快速、有序发展,更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为联系政府与传承人、保护单位、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之间的桥梁作用,配合政府推进非遗保护事业向纵深发展,搭建多种合作交流平台,围绕“活态传承,活化保护,活力非遗”的主旨展开工作,真正将济南建设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区域性、集群化、高密度、充满活力的非遗之城。这既是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非遗保护事业发展的自身需求,也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普及+体验+创新讲好非遗故事助推软实力提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永久落户和稳定运作,提高了济南非遗的保护传承水平,进而对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具有深远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一节一会”,是中国政府重要的文化工程,分别在成都和济南隔年交叉举办。博览会带有一定的经济性质,非遗项目和产品的聚集带来了客商和游客,也为济南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带来了契机和考验。
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闫险峰表示,非遗是济南软实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非遗的保护与活化、讲好非遗故事、做好非遗的市场转化,可以让济南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拥有深层“沟通”的渠道,是城市软实力发展的一个有利阵地。目前,广州、北京、成都等地都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我们也在进行“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点”“非遗进酒店”等一系列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让市民看得见、感受得到。
张继平认为,近年来我市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力度很大,无疑对于济南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城市软实力的提升,还必须创造性理解“传统”和“传承”的概念。非遗并不仅仅是需要抢救性保护,非遗的继承、传承亟须靠创新思维来支撑。在处理“继承”和“创新”这对矛盾时,既要把文化之根留住,又要顺应时代需要,常变常新地推出更适应当下需求的非遗作品和非遗产品。努力向非遗作品和非遗产品上游研发,向创意环节靠拢,培养更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更多非遗新兴产业,促进整个济南非遗事业集聚化发展。
于亮表示,近年来济南实施的“强省会”战略对城市硬件建设进行了强有力的提升,在全国文明城市评比和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济南文化的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理应在展示济南的城市温度、历史底蕴、人文风貌方面,树立济南人民勤劳智慧、热情善良的形象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非遗传承人李涛说,济南的快速发展,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国家政策优势外,更多依赖于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厚度。非遗承载的传统文化内蕴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本、文化之精神,非遗的影响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城市发展得更稳定、更久远、更宜居、更有温度。
机遇+协调+谋划让济南非遗真正走出去、走下去
2021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的远景目标,并对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在时代机遇面前,济南非遗如何抓住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做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需要统筹协调、长期谋划。同时,济南也在谋求“非遗之城”的发展之路。
张继平在谈到济南非遗发展时表示,建设“非遗之城”,首先要把握好“第一”“唯一”“专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济南要从“非遗大市”向“非遗强市”实现飞跃,成为中国非遗“第一城”,就要着力培育济南市在全国、全省属于“唯一”的非遗项目,调动非遗传承人和保护单位“专一”从事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积极性。其次,科技是提高非遗活力能力的新引擎。非遗资源与科技手段的紧密结合,将孵化出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第三,必须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大力发展非遗电子贸易,积极开发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非遗市场,培育版权、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发展非遗中介行业。要打造非遗产品展示交易平台,真正让“济南非遗”迅速“走出去”、一直“走下去”。
于亮建议,一是在整体发展上加强政策引导扶持,找准非遗的增长点和发力点,推动济南非遗在全国叫得响的拳头项目、品牌项目,能够代表济南的城市形象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二是在具体发展上细化措施,解决一些瓶颈问题,如原料资源、设计包装、宣传推广、运营模式、创作环境、创新创意等,不同的非遗项目面临不同的困境,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三是在政策和环境等外部因素之外,还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掌握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才,还需要非遗的管理人才、教育人才、创意设计人才,这是保证非遗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在“非遗之城”的建设上,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强非遗的社区化存在和生活化传承,扩大非遗的受众面,激活民俗节庆等传统文化力量,提高转化利用的效率和水平,真正做到生活中可观、可用、可居、可游。
李涛则认为,我们应筛选和发掘高质量、大影响、极具传承意义的非遗项目进行重点支持、提升和打造,使该非遗项目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小群体的传承和发展,而是集该非遗项目实施、传承、教育培训、职业定级考核、衍生品生产、销售等为一体的该项技艺综合性文化产业龙头,使之成为能够影响全国、影响国际的文化符号,提升济南城市软实力和影响力。
非遗是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通过一个片段和点滴,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与记忆。在济南,我们已经看见一座“非遗之城”的身影在日渐明晰,未来,非遗将会为更多人可感可触,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精致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