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莱芜区市级非遗项目面塑传承人刘杰走进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生们制作面塑。
在茶业口镇茶业口村有一家李记隆乾诚酸浆豆腐,其豆腐制作技艺去年入选了莱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今年24岁的李硕是该项目第七代传承人。“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回家创业。非遗申报中,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帮我们做了很多工作,目前正在指导我们申报市级非遗,我一定要把握住这样的机遇,把老手艺传承和发扬下去……”李硕说。
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立足保护、注重传承、着眼创新,线上、线下齐发力,蹚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
以挖掘为基础,构建非遗保护新体系
莱芜区文化底蕴深厚,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群星闪烁,内容涉及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医药、戏剧、杂技、美术、手工艺等诸多领域,不仅是莱芜的地方名片,有些还已经成为莱芜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莱芜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和利用工作,围绕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积极打造,保护传承。
2021年,莱芜中元节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莱芜木版年画、燕子石制作技艺、秦老太茶汤制作技艺、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金家羊汤制作技艺、金凤城红茶制作技艺6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至此,莱芜区已有莱芜锡雕、孟姜女传说、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莱芜梆子、中元节习俗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此外,全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2名、省级12名、市级80名、区级6名。
以活动为依托,打造非遗传承新方式
“每次进校园上课,孩子们高兴,我的心情也是很激动的。对非遗传承人来说,传承是一种责任。”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孟玲对记者说道。
在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校园成了非遗传承的新阵地。目前,莱芜区多个非遗项目常年和学校合作,传承人走进学校授课,展示制作技艺。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广大师生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与深厚内涵,深深地被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折服,在开拓视野的同时,也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现在,邹家木雕、剪纸、面塑等项目常年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面塑入选2021年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名单,传承人刘杰走进莱芜区莲河学校授课。2021年莱芜区举办了庆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走进校园,与师生一起过端午。省级非遗项目木版年画,市级非遗项目——景鱼拓、于家布艺传承人走进汶源学校授课。积极推荐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申报“非遗进校园”典型案例,推荐传承人孟玲申报“非遗进校园”传承人。推荐面塑申报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离不开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2019年以来,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平台优势,结合项目特点和申报要求,指导、协助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积极对上申报扶持资金。目前,已先后争取到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扶持资金277.8万元,补助多个非遗项目,支持多名非遗传承人开展保护传承活动。
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注重文旅融合发展为非遗赋能。结合季节和热度,组织非遗项目进展会、进景区、进酒店,或摆摊设点,或互动交流,或技艺展示,有力提升了非遗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2021年,莱芜区文旅局先后组织多个非遗项目参加各类展览展会活动20余次,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操作、生动讲解,既让市民、游客感受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又丰富了旅游景区业态,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
以“云端”为媒介,助力传统项目融入新生活
从6月初,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就在积极筹备、协助莱芜区的非遗项目做好“非遗购物节”线上展示活动。目前,莱芜区亓氏酱香源酱肉制作技艺、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于家布艺等项目已经顺利参与活动。活动中,参与项目可以依托淘宝、抖音两大平台,邀请传承人进行带话题的视频直播创作。活动将一直持续至6月中旬。
其实,从2021年开始,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就开始积极探索非遗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让非遗上“云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结合新媒体平台的特点,深耕非遗发布内容,在微博等平台开设“俺莱芜有非遗”等话题,并申请为话题主持人,增强参与性和趣味性,持续发布各类非遗信息。2022年春节期间,结合文旅部“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策划开展了“云赏非遗·莱芜年味”主题活动,用视频、美图、美文将莱芜丰富而有特色的非遗项目呈现在广大网友面前。活动中,通过各媒体共计发布非遗视频、图文信息290余条,创造浏览量近50万次,形成了“非遗齐聚云端,全民互动参与”的热潮。同时,在2021年“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Top100名单中,莱芜区以6773的成绩位列全国第十三位、全省第二位。
(本报记者 亓楠楠 通讯员 李鑫民 谭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