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长清区孝里街道马庄村,村民正进行小麦机械化收割。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迟广智
摄济阳区仁风镇李八村的小麦已全面进入收获期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一望无际的麦田里,一颗颗籽粒饱满的麦穗飘香,汗珠划过的脸庞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作为粮食大省的省会,济南已连续18年实现粮食丰产丰收,总产量已经迈上29亿公斤。今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329.8万亩,按照平均亩产420公斤、机收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计算,全市小麦机收减损量可达1.39万吨。近日,新黄河记者前往麦收一线,守望粮食安全,推出“颗粒归仓”系列全媒体报道。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进入6月,济阳区仁风镇李八村的田间地头,金色的麦浪上下翻滚,沉甸甸的麦穗颗粒饱满,大地上一片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李八村的小麦已全面进入收获期,预计将在中旬开启机器收割模式。“今年麦子的收割期应该在10天左右,预计产量在65万斤左右,能比去年增收五六万斤。”李八村党支部书记康凯说。李八村农机合作社配备的23台农机设备,真正实现了“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待麦子收割结束后,可直接存入2000万斤储量的粮仓内,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10天机械化收割800亩小麦预计收获65万斤
“芒种忙,麦上场”。6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标志着仲夏的到来,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对于旱地农业的北方来说,这个节气正好是夏熟作物麦子即将收获之时,标志着又一轮农忙的到来。”康凯说。
“麦子不像稻子可以一年两季,就是一年一熟,秋天播种来年夏天收获。但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小麦在收割的时间上也会有一些差异。”李八村村民介绍,像济南西面的长清区,小麦已经开镰收割,而黄河北面的济阳,麦子完全成熟还需要至少一周左右的时间。
“今年麦子的收割期应该控制在10天左右。如果收割慢,小麦粒重可能会出现下降,每亩减产将达30到50公斤。再遇到阴雨天,又会发霉,降低品质,损失更大。所以麦子收割一定不能拖后,适时抢收非常关键。”据当地的农业专家介绍,麦子成熟期可以分乳熟、蜡熟和完熟三段,蜡熟末期比较适合人工收获,完熟则是机械收割的最佳时期,两者之间也就差个两三天。因此,掌握收获时机适时收割非常关键。
“合作社的800亩小麦,预计产量在65万斤左右,能比去年增收五六万斤。”康凯掰着手指头,预估着今年小麦的产量。“我们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选择优良品种、实施小麦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措施,产量比以往提高了将近10%。”
“现在麦子的行情非常好,每斤价格一开始就能到1.5元,前几年小麦的价格都是在1.2元至1.5元之间。”康凯信心满满地说,“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建2000万斤容量粮仓烘干机日作业量6万斤
“仓廪实,天下安”。
在李八村农机合作社厂区的东侧,是一座刚刚建成,可容纳近2000万斤粮食的粮仓,整个粮仓由钢架结构建成,地面平整,空间宽敞,配备多个排风扇以确保粮仓内的温度保持适宜。
这是李八村针对800亩合作社种植基地,为存储大面积耕地农作物专门建设的大容量粮仓。而在粮仓旁边矗立着的,是可日烘干粮食作物达6万斤的烘干机。
“我们的粮仓和烘干机搭配非常合理,如果麦收一切顺利,天气情况良好,可以减少晾晒工序,收割完麦子直接运进粮仓。如果遇到极端降雨天气,收割完麦子可以立刻进入烘干机,完成烘干后再收进粮仓。”康凯说。
原来,早前由于存储空间不足,不少收好的麦子或因为没有地方存放,或受极端天气影响,麦子品质下降,基本上很难卖出好的价格。而粮仓建成后,麦子可以运到仓库集中存放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在价格峰值阶段进行销售,也不用担心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可以说,李八村已经为迎接新收小麦“入住”、夏粮颗粒归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粮仓的建成,不仅能解决李八村粮食常年无处存放的尴尬,2000万斤的存储量,也能为周边有存放粮食需求的村民提供场所。”康凯介绍,农机合作社不仅可以烘干、存储种植基地的麦子,为合作社社员免费提供烘干、存储服务,周边村民有存储需求的,只要满足200亩以上存储量,每斤收取2至3分钱管理费,就可以入仓存放处理,最大限度地为群众做好服务。
“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助力小麦丰收
2018年和2019年,李八村党支部先后领办了粮食种植、农机服务2家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总面积200余亩、拥有5台农机设备、耕种收割一体化的粮食种植基地,村集体的年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
通过3年来的不断积累,李八村农机合作社已经拥有800亩粮食种植基地,配备23台联合收割机、黄储机、水肥一体化机等多种农机设备,固定资产增加到近600万元,真正实现了“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
“过去粮食生产主要靠天吃饭、看天种田,现在作为拥有800亩土地的合作社,必须走科学化、标准化的路子。”康凯介绍,目前李八村的粮食种植、农机服务合作社,从耕到种,从种到收,每一项生产作业都实现了流程化、标准化,所有农作物的耕种收割,完全做到了可追溯、可倒查。
如今,在李八村的土地上,播种、收割用上了智能化大型机械,防虫、喷药用上了“无人机”,灌溉、施肥用上了水肥一体化设施,夏收、秋收后的烘干、仓储设备也一应俱全。
原有土质差、产量低、基本上颗粒无收的55亩盐碱地,也由于最近两年采取机器翻耕、麦秆中和和菌肥改良等有效措施,每亩能够收获500斤至700斤小麦,荒地由此变成了良田。“我们始终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农业合作实现了种植、收割、烘干、储存一体化管理。”康凯说。“整个农业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农机现代化,节本增效确保每亩土地的收益最大化。”
土地流转+二次分红+就地务工村民拿到三份收入
“以前每到麦收的时候,心里就直犯愁。割麦子可不是个轻快活。麦收后还得接着种玉米,连收带种得忙活半个月。”53岁的村民安翠花说。前些年,她的丈夫打工时不慎摔伤,连续4年在家养伤。家里的6亩2分地,就靠她一人操持。
2019年之前,李八村集体流转的土地只有300余亩,运营规模小,服务链条短,收益水平低,成为村里发展的瓶颈。“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种粮效益越来越低,投入越来越大,许多村民不愿种粮、种不好粮。有的村民干脆将土地承包给别人,承包费每亩每年才400元左右。”康凯介绍。
近几年李八村实行了土地流转托管,每年七月底麦收完毕后,对加入流转托管的村民每亩地发放350元流转费,12月底再发放一次350元流转费,来年春节前发放二次分红300元,使村民的收入增加不少。许多村民自愿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到2021年底,李八村集体流转的土地规模,一下子增加到了800亩。
“土地没托管给合作社前,小麦打药、施肥、浇水、收麦,都是自己忙活。现在啥也不用操心,算下来比自己种地还划算。”将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安翠花说。
现在安翠花一有时间就去合作社务工,家里不仅摆脱了昔日的贫困,收入更是实现了连年增长。“在合作社工作,一年下来也能额外挣个1万多。”实行土地流转托管后,许多村民不仅可以获得流转费和二次分红,还可以加入合作社务工,多领到一份工资。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陈元昊 丁国彬 孟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