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趵突泉泺源堂北的康熙诗碑(苏健摄)
历下亭乾隆诗碑(苏健摄)
济南天下第一泉景区服务中心在趵突泉新建的康熙诗碑,和在大明湖历下亭重建的乾隆诗碑,于6月1日落成,近日应邀观瞻,内心感慨百端。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和恢复了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我也因曾为之献芹而与有荣焉。
趵突泉自古以来即是济南最为著名的自然景观、自然遗产,同时它还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像泰山一样也被视作文化景观、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建设趵突泉自然景观的同时,进一步重视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建设,尤其是努力丰富和彰显趵突泉的历史文化内容与特色。
当今趵突泉号称“天下第一泉”,除了自然方面,在文化方面趵突泉也有值得发掘、列举和宣扬的“天下第一”,如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皇帝皆到过趵突泉,都写有诗篇,这在全国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中,目前所知是独一无二的。清代趵突泉上康熙御碑有50余座,如今仅存一座正面刻康熙书“激湍”二字、背面刻乾隆《再题趵突泉》诗的“双御碑”,且碑额已毁失。
康熙于二十三年十月初八日(1684年11月14日)、二十八年正月十六日(1689年2月5日)、四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1703年3月11日)三次来济南,皆观趵突泉,第一次和第三次各赋诗一首,前一首诗为五律,清代有诗碑立于趵突泉上,碑阴刻乾隆的和诗,亦是一座“双御碑”,大约于20世纪30年代毁失。后一首为七绝:
突兀泉声涌净波,东流远近浴羲和。
源清分派白云洁,不虑浮沙污水涡。
这首诗古时泉畔并无碑刻。康熙回京后书有行楷体立幅,旧时为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藏品,今存故宫博物院。清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发生火灾,屋架烧塌,物品焚毁殆尽,康熙书趵突泉诗卷轴外面部分被烤焦燎黄,主体部分尚好,实为烬余。这件与济南有关的历史文化珍宝得以传世,真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是济南之福。这次即据此以及康熙“激湍”碑规制新做诗碑。
这首诗康熙墨迹所书题目为《趵突泉》,在御制诗集中的题目则是《趵突泉留题“源清流洁”四字》。康熙此行观赏趵突泉后,当夜驻跸长清县黄山店(今济南市市中区陡沟街道黄山店村),书“源清流洁”四个大字,令悬趵突泉,后地方官员遵旨制匾悬于泉畔观澜亭内。明清时观澜亭位于泉池南侧,民国时移名于泉西之亭。今趵突泉南水榭里所悬“源清流洁”匾,为1994年左右镌作,集唐代柳公权字。可考虑从康熙墨迹中集字,仿照清代御匾样式重制。
“源清流洁”是康熙吏治思想的主题,他一生坚持治国必先治吏,始终认为“崇尚清节乃国家为治之要务。为官者皆清,则百姓自然得遂其生矣”。“大臣为小臣之表率,京官为外吏之观型,大法则小廉,源清则流洁”。《趵突泉留题“源清流洁”四字》诗,正是对其“源清流洁”思想的进一步阐释和形象化描述。
为贯彻“源清流洁”的吏治思想,康熙主要实行五条政策:一是选任高官以操守为先。二是加强对总督、巡抚和在京三品以上堂官的考察监督。三是严惩贪官。康熙年间多次或对死罪重犯减等发落,或对死罪外一切罪犯咸加赦宥宽释,但俱将贪官视同十恶死罪,并入不赦之列。四是优遇清官。除了表彰重用清官,还悉心保全清官。凡居官清正者行事不力,触犯法纪,均宽容善待,从轻处理。五是耳提面命,谆谆教导。
《中国反贪史》作者、著名历史学家王春瑜曾指出:康熙“他的政风之佳,在中国历代大大小小的三百多个帝王中,实在无人能与之并驾齐驱”,“其政风的严肃、务实、清明、廉洁,更值得今天的史家大书特书”。在传统官僚体制的几千年里,清官属于极少数,而康熙以其卓越的政风,造就亦成就了康熙朝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清官,其人数之多、声誉之隆,于历朝历代堪称首屈一指。清代以名臣而从祀文庙者,共陆陇其、汤斌、张伯行三人,皆为康熙朝清官。根据施世纶、彭鹏、大于成龙的民间传说铺衍演义的清代小说《施公案》《彭公案》《于公案》,至今广为流传,并不断被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以至有人认为,康熙一朝在历史上是一个特例,清官比贪官多,甚至只有典型的清官,没有典型的贪官。清官辈出与吏治澄明良性互动、并臻新境,从而奠定了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的统治基础。
任何人不可能超越时代,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里,康熙无疑创造了空前绝后的吏治整肃的奇迹,树立了清官治国的成功典范。这充分说明康熙“源清流洁”的思想是切合吏治规律、深得吏治要道的,也是今人应该沉思和借鉴的。
康熙的书法由唐楷入手,功底扎实,中年后用力于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书风高古清雅,造诣远在乾隆之上。康熙《趵突泉留题“源清流洁”四字》一诗的思想艺术水平也非乾隆在济南诸多题诗可比。济南趵突泉、珍珠泉、大明湖、灵岩寺等处尚存有多通乾隆诗碑,而康熙诗碑早已无从寻觅。因此无论从旅游、园林,还是从诗词、书法,抑或从廉政建设的角度,趵突泉康熙诗碑的建立都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
大明湖号称“泉城明珠”,湖出城中,擅奇海内,同时又是文化之湖、名士之湖。而历下亭则是大明湖上风景绝胜、文气沉郁的最佳处。乾隆于十三年三月初六日(1748年4月3日)奉其生母崇庆皇太后,泛舟大明湖至历下亭,赋五律三首:
芳洲城郭里,亭榭画图间。
杜句已称古,春游偶趁闲。
渔歌隔浦远,桥影卧波弯。
一棹蓬瀛到,仙风那引还。
天光澄上下,诗意寄烟波。濯戟银鳞直,连拳玉鹭多。浮图森古甓,远岫滴新螺。万顷碧漪外,轻帆瞥眼过。
朱栏横绿渚,倒影漾澄泓。
烟柳万千树,春禽三两声。
从来称历下,到此适清明。
流水落花意,维摩句有情。
乾隆宸翰刻碑立于历下亭内,诗后落款书“乾隆戊辰春暮游历下亭三首”,故有今人将这组诗的题目读作“春暮游历下亭”或“游历下亭”。在乾隆御制诗集里,题目是《历下亭》,在“杜句已称古”句后还有注:“杜诗‘海右此亭古’指此”。
诗中赞美历下亭及大明湖如诗画,似仙境。该碑毁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破四旧,立四新”之际。景区于2021年觅得碑拓,且品质很高,甚为不易。据此以及亭南现存清代乾隆《大明湖》诗碑的规制重做诗碑,原位安放,更是大可赞佩之举。
乾隆乐于游山玩水,四处题诗,后人常对此不以为然。不论其他,但就《历下亭》诗作而言,虽然立意不甚高明,但是遣词造句雍容流丽,写景状物华彩纷呈,值得今人特别是济南人学习揣摩的。民国时著名女作家石评梅于1923年6月20日由青岛来到济南,第二天慕名游大明湖,她在游记《模糊的余影》第十四章《匆忙中的济南》特意记道:“到历下亭,亭中有石碑,乾隆题着‘渔歌隔浦远,桥影卧波弯’。”乾隆还是通晓诗艺的,诗作或有身边文臣代笔,那些人皆出身进士,更是文才超轶。于历下亭而言,连惯看风月的乾隆皇帝都龙颜大悦、逸兴遄飞,连吟三章、挥翰立就,不正是此地恍如蓬瀛仙境的确证吗?乾隆的书法尽管笔力之矫健不及其祖康熙,却也有柔媚之美,加之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自有须珍视之处。
历下亭在唐代及之前是客亭,即旅馆,最早位置应在今五龙潭一带,后屡有变迁。今历下亭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选址重建,功能为供游览休憩。清代的乾隆《历下亭》诗碑自始至终都在历下亭内,与历下亭并无违碍,且相得益彰,成为历下亭的一部分,这有大量旧时的典籍、照片、图画和商标可证。
历下亭以南的乾隆《大明湖》诗碑,原在大明湖南岸水面亭处,清咸丰九年(1859)山东盐运使陈景亮主持重修历下亭时方移置于此,其时已在乾隆游湖登亭100多年后了。
将曾被无情毁灭的历下亭乾隆诗碑原址原貌重建,是我们这代人对先人对历史的尊重,对后人对未来的交待,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和积极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