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昌言:见证“万里黄河第一隧”,如今又踏上隧道北延征程

2022-06-14 08:22:57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柴颖颖

责任编辑:马恬

杜昌言:见证“万里黄河第一隧”,如今又踏上隧道北延征程

杜昌言(右)在工程施工现场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柴颖颖 摄

  去年9月29日,对杜昌言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正式建成通车,奋战在此45个月,杜昌言无比难忘。

  杜昌言现在是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也是当时负责“万里黄河第一隧”的项目总工程师。在黄河济泺路隧道通车后,他又承担起了建设隧道北延工程的重任,见证着黄河两岸距离的拉近和城市交通的成长。

  “万里黄河第一隧”名不虚传,背后的建设者更是付出了无数心血。

  由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是我国已建成最大直径的盾构隧道之一,是黄河流域首条公轨合建的交通隧道,也是世界上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第一次穿越地上“悬河”,开创了跨越黄河天堑由水上横跨到水下穿越的新时代。

  2019年9月开始,“黄河号”和“泰山号”两台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先后始发掘进,首次开启人类历史上对地上“悬河”的伟大穿越。

  “黄河隧道盾构管片的外径是15.2米,是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第一次穿越地上悬河,我全程参与了济泺路黄河隧道的建设,从基坑施工到盾构施工,再到见证最后的通车。”站在已经通车的黄河济泺路隧道附近,回想起曾经奋战在这里攻坚克难的经历,杜昌言感慨万千。

  他说,“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难题之一是高黏性的粉质黏土和钙质结核,钙质结核强度高、含量大,最大的粒径达到了75厘米,强度普遍在30至45兆帕,最大的达到了90兆帕,对我们的盾构施工影响很大,经常在施工中被‘卡住’。”

  新黄河记者在此前的采访中已了解到,这是人类首次穿越地上“悬河”,每掘进一米都“步步惊心”。“万里黄河第一隧”建设历时45个月,总投资近60亿元,高峰期投入2000人施工,挖出的土能堆成两座鹊山。

  从掘进到贯通,“摸着石头过河”,每一环都凝结着建设者们的智慧与心血。杜昌言说,泺口段黄河是名副其实的“悬河”,河床高出南岸天桥区地面5米,最大洪水位高出11.62米,隧道最低点位于河床下54米,“在别的江河湖挖隧道,一旦渗漏,顶多淹没隧道;而在黄河底下,顶着一盆水打洞,一旦渗漏,就有水淹全城的风险。三年来,每天都如履薄冰。”

  杜昌言记得,其中有一环推进得特别艰难,28小时推进了一环,遇到了56个大块的钙质结核。另外,黄河隧道的粉质黏土中黏性颗粒含量比较高,一环产生的废浆量达到了一千多立方米,对泥水处理的压力特别大,后来他们通过科研和一系列的措施保证了废浆的绿色高效处理,也保证了黄河隧道的高效掘进。

  2021年7月5日,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工程关键技术总结暨北延隧道建设方案专家咨询会在济南召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作为项目的首席顾问专家,评价济泺路隧道是“一座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高质量工程”。

  现在行驶在这条“万里黄河第一隧”中,可以看到的是上层的双向六车道市政公路,下层预留了轨道交通道路,将来这里还可以坐地铁穿越黄河。

  “每一次开车经过,看到自己参与修建的隧道,都感到非常自豪,看到那么多车辆经过,这条隧道更好地服务了黄河两岸的人们,心里都无比高兴。”杜昌言说,黄河济泺路隧道完善了携河北跨的路网,促进了济北的次中心和主城区的联系,4分钟就能“穿黄”,无疑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

  现在,杜昌言负责的工程是济泺路穿黄隧道北延工程,这是黄河济泺路隧道的延续,起点是黄河隧道北岸的敞开段,通过盾构的方式,下穿鹊山水库,再接国道308线。

  杜昌言说,北延隧道工程将更加完善黄河北岸路网,届时隧道通过与英雄山路、大纬二路、济泺路和起步区规划路,构成连接主城区和起步区核心区域的南北主轴线,更加促进携河北跨的发展,完善主城区和济北次中心的联系。

  这条隧道将为济南市构建“北起”城市发展新格局、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更加坚实的交通支撑,同时对引领城市发展,完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新黄河记者了解到,济南市域范围内,黄河河道全长约183公里,“十四五”初,济南市跨黄通道已有13处,近两年济泺路穿黄隧道、凤凰大桥陆续建成通车,增至15处。

  跨黄通道密度显著增加,通道的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初显,提升了城市路网韧性,助推济南从“大明湖时代”向“黄河时代”阔步迈进,为深入推动济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北跨”战略、新旧动能起步区强力起势提供了强力交通支撑,注入新的动能。

作者:柴颖颖

责任编辑:马恬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