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洋灰的百年历程

2022-07-03 08:01:3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黄鸿河

责任编辑:鞠月芹
致敬洋灰的百年历程

20世纪70年代的济南水泥厂

  从民国伊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约50年间,济南市的建材基地中心在五里牌坊,范围是东至建设路,西至纬十二路南口,南至刘长山,北到经七路。当年的建材基地为什么在五里牌坊呢?100年前的五里牌坊,本是一片荒野坟地,一座“孝女坊”孤零零竖在那里,因为距离杆石桥五里路,后来更名为五里牌坊。这座以孝女著称的牌坊背后,是20世纪20年代涌现出的一家著名建材企业——济南致敬洋灰股份有限公司,为这片荒野变为建材基地奠定了基础,五里牌坊也因此扬名城乡,成为去城里和商埠送水泥、砖瓦、石灰的里程碑。

  实业救国,山东商人开办水泥厂

  济南致敬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又称济南致敬洋灰厂,是山东省第一家生产水泥的民族企业,地址在经七纬六路,1921年注册成立。1927年出版的《济南快览》一书记载:“济南工厂近年逐渐增加,其足述者尚有龙凤街之丰华制针工厂、纬六路之致敬洋灰厂、梁家庄大兴及纬六路裕顺之机器砖瓦厂、济丰之机器窑厂等,均属于实业之新径,是皆有足多矣。”

  水泥由英国人发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传入我国。过去我国大户人家修建房屋使用的胶凝材料是石灰,因此人们便把这种粉末状新型建材称为洋灰。直到1970年代初,人们还是习惯把水泥称为洋灰,水泥一词多用在书面语言。

  济南致敬洋灰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板朱敬舆,原名朱东洲,字效坤,1874年生,祖籍寿光县大家洼镇石桥村。朱敬舆盐商家庭出身,父亲任过寿光县盐务官吏,家资颇丰。清末民初,朱敬舆已拥有众多资产:在寿光羊角沟开有盐滩、粮栈,来往济南、河北贩盐,在济南泺口设有粮栈分号,另外在济南商埠区经二纬六路有大片房产。

致敬洋灰的百年历程

济南致敬洋灰公司股票

  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初创期,也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期。当时山东省除1917年德国人在青岛创办的“沧口洋灰厂”外,其他城市尚无水泥厂家。朱敬舆在河北省唐山贩过盐,这里有1906年诞生的“唐山启新洋灰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水泥生产企业。朱敬舆颇有战略眼光和经济头脑,接触了解洋灰后,对这种建材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后,国内工商界“实业救国”思想颇为盛行,朱敬舆决定弃商办实业,计划兴办洋灰厂。为了选择合适厂址,朱敬舆用两年时间,在胶济铁路沿线进行考察,最后确定在济南商埠区设厂。朱敬舆此举在家族中引发激烈争议,亲友们皆极力反对,认为他搞工业是外行,风险太大。老父亲还曾严厉警告他:“不管干得如何,必须穿长袍才能回家。”旧时穿长袍是有身份的象征,但他坚持自己兴办实业的初衷,矢志不渝。

  1921年5月,朱敬舆从北京北洋政府申请到山石开采执照,原计划募集资金60万元,实际到账18万元,其中10万元还是朱敬舆卖掉羊角沟盐滩产业变现的。出资人中还有“益增福”粮行的老板孙润生,出资1.5万元。另有金砚农、郭植瀛、薛荫堂等各出资1万元或5000元不等。而后重金聘请了德国技师石法和希伯莱,购进德国产西门子发电机两台,提供全厂照明;购进44.8千瓦柴油发电机一台,供全厂动力用电。1922年11月,在经七纬六路南边建起一座内径2米,高20米直筒立窑,安装德国产圆磨三台,开始试制生产洋灰。

  几起几落,兴办实业历程坎坷

  朱敬舆为了打破德国人在水泥行业的垄断地位,生产出中国人自己的洋灰品牌,付出了艰辛努力,他几乎把所有家产都投资到致敬洋灰上。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用人不当,高薪聘请的德国技师石法徒有虚名,无实际工作经验,结果耗用7年时间,致使资金耗尽,未能生产出合格的洋灰,企业经营举步维艰。朱敬舆性格倔强,他并不为此灰心,而是想方设法,召集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募集资金继续创业。

  据1987年济南水泥厂朱嗣高等人编撰的《济南水泥厂志》和1991年济南市建材工业局编制的《济南市建筑材料工业志》记载,1929年朱敬舆与唐少侯签订合资经营合同,继续试产水泥,唐少侯实投银元6.5万元。唐少侯,河南人,曾任奉系军阀张宗昌少将军需处长。年后,朱敬舆又去唐山启新洋灰公司聘请了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刘天声、赵明山两位技师和家侄朱舜芹。刘天声、赵明山精通制窑烧窑,朱舜芹精通洋灰各种材料的配比化验,同时从唐山购置一批生产水泥的设备。

  因厂址离水源地、石料场较远,三位技师建议把致敬洋灰厂迁移到刘长山下,这里背靠刘长山,面朝十里河(今称兴济河),采石用水都十分方便。朱敬舆欣然接受他们的建议,与当地农民签订了土地租用合同,在刘长山下建起一座煅烧试验型小窑。半年时间,终于在1931年7月烧制出合格的熟料,又经过两年多试验,1934年生产出普通硅酸盐水泥,以每桶170.5公斤,日产250桶推向市场,在省内赢得声誉,后因资金链又一次断裂,未能大批量投入生产。直到1935年1月,朱敬舆以资产为抵押与刘伯衡签订联营合同,确定发行股票40万元,用于接通水电,增加生产设备,扩大生产。刘伯衡祖上也是寿光盐商,在羊角沟置有盐田,朱刘两家是世交。刘伯衡亦不甘于盐局生意,早有实业救国干大事业的思想,至此便倾其家财投入致敬洋灰。

  1936年3月,致敬洋灰厂在刘长山下建成7座土立窑(10吨),后经反复试验,终于在1936年烧制生产出第一批质量合格的“车头”牌硅酸盐洋灰,产品质量在国内市场受到赞誉。

  致敬洋灰厂出现后,烧窑、运石头、跑运输的纷纷由经七路、岔路街、公修街等处涌到五里牌坊周围。五里牌坊成为繁忙的建材加工区,周边开辟了许多砖瓦窑厂:有万丰窑厂、元丰砖瓦窑厂、裕顺窑厂、裕顺砖瓦窑厂、济丰砖瓦窑厂、裕记窑厂、济新砖瓦公司等,浓烟滚滚中形成了济南民国郊区的工业雏形。这里虽然远离市区,但靠近商埠,津浦铁路、胶济铁路交通运输发达,刘长山有丰富的石料资源。致敬洋灰因此迅速名扬华北,济南成为山东省第一个有民族水泥产业的城市,在全国名列前茅。

  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个经过十几年经营、充满活力的洋灰企业惨遭日寇“军管”。1938年3月,日军以军需物资为名,强行把工厂经营权交给日资磬城洋灰株式会社,易名为“军管理济南致敬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并把主要水泥生产设备转移到大连日本工厂,只留下土窑维持生产,1942年又强迫改为中日合营,主要管理权仍掌握在日本人手中。1945年抗战胜利后,工厂被国民党“山东党政接收委员会”接管,后又以伪产之名移交“敌伪产业管理局”监管,企业一直处在停产状态。1946年国民党山东军管区司令王耀武把这里改建为一座兵营,厂房、设备均遭到破坏,致敬洋灰已是奄奄一息。次年,心力交瘁的实业家朱敬舆去世。

  改为国营,“致敬洋灰”迎来春天

  1949年前,济南水泥工业屡经磨难,发展缓慢。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人民政府迅速治理战争创伤,华东财经办事处接管了致敬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委派张展等同志住厂负责,招集老工人沿用旧设备进行生产,水泥厂迅速步入正轨。1949年恢复生产洋灰1524吨,企业也由私营改为公私合营,更名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工矿部济南工业局洋灰厂,产品商标“红星”牌。1952年企业更名为山东水泥厂,当年生产水泥增加到1.08万吨,是1949年的7倍。1956年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为国营企业。1958年企业注册更名为济南水泥厂,水泥商标为“黄海牌”。

  在张展、薛和吉、张洪生、穆嘉梁等历届党委书记、厂长领导下,企业注重技术革新,1950年改进立窑煅烧方法,将烧生料坯改为烧料球,同时增设鼓风机设备,使煅烧时间大大缩减并实现了连续操作,产量提高了10倍。1953年,济南水泥厂看火工崔洪礼、李建元创造了立窑“暗浅火煅烧方法”,将烧明火改为烧暗火,减少了窑面的热损失,使每吨热料燃煤降低20公斤以上,实现了立窑煅烧方法的一大革新。济南水泥厂还将原有立窑改造成为2×8米普通立窑,产量提高70%。立窑窑型的这一重大革新,被国家建材部设计院采用,作为定型设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960年1月,济南水泥厂建成2.5×10米的机械化立窑2座,这是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批机械化立窑。1983年,济南水泥厂“矿渣水泥掺加石灰石”试验获得成功,通过了国家建材部的技术鉴定,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每天从济钢、莱钢等处拉来的炼钢废渣在这里实现了废物利用,环保节能。“黄海”牌水泥连续20年获国家水泥行业最高奖。

  1997年6月,山东省委暨济南市委作出决定:为了减少大气污染,确保泉城碧水蓝天,2000年6月底前济南水泥厂、东方红水泥厂搬迁至党家庄,同山东水泥实验厂合并成立山水集团。

  如今,原来水泥粉末遍地、天空一片灰蒙的水泥厂和五里牌坊地区,原地建起了阳光100国际新城和和谐佳苑小区。面对拔地而起的大厦高楼,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济南建材工业起步的地方。从致敬洋灰厂到五里牌坊经十路,1930年代碾出了一条沙石小路,运输水泥到市区各地,后来拓宽整平,铺设了15米宽的沥青路面,被命名为水泥厂路,2010年新铺道路比原水泥厂路又拓宽了三倍,命名为阳光新路。

作者:黄鸿河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