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农村留守老人变成“分享狂魔”—— 菜园子里的情感寄托,如何安放?

2022-08-03 08:34:11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孙慧娟

责任编辑:王浩

  日前,丽水老家的奶奶通过小孙子在家门口安装的可视门铃,变身“分享狂魔”的新闻,引发很多人的情感共鸣。

  跟这位热衷分享的老人有着相同之处,历城区彩石街道青龙峪村68岁的张翠萍也是一名留守老人。膝下4个儿女、手头宽裕的她,再也不用像年轻时那样,过年才能吃顿肉馅饺子,但唯独少了陪伴……

  “二妮儿,你最爱吃西瓜,给你切好了。”

  “你千万别动,你就老老实实坐在那儿,等着吃!”

  7月31日,4个儿女都回来了,一桌子的菜就像过年。张翠萍“被迫”做了一回甩手掌柜,跟那位在镜头前分享“刚下的鸡蛋还热乎”“手抓泥鳅”生活的老人一样,高兴得像个孩子。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乡村老人留守似乎成为常态。数字乡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环,为留守老人增加现场应急处理;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开发乡村“小铃铛”,将日常巡视照看、视频连线问候列入工作机制……不少市民通过12345热线为乡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发声。

越来越多农村留守老人变成“分享狂魔”—— 菜园子里的情感寄托,如何安放?

久病成医的留守老人学会了“对症下药”。

  现状 “尽量不让儿女操心”

  一把缺了角的蒲扇,一个看起来捆绑结实的马扎子,一把犁地的锄头……这几样老物件撑起了张翠萍的每一天。

  济南日报记者看到,在老人家中的电视机后面,有一个装满感冒药、降压药、中药贴的木盒子。“年龄大了,身体不好,除了普通的感冒,还有慢性病。”张翠萍告诉记者,自己久病成医,有个头疼脑热都能“对症下药”,尽量不让儿女操心。

  张翠萍的生活圈子里,还有很多情况相同的老姊妹。作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她们有着类似的生活轨迹。

  8月1日下午5点多,71岁的张明霞敲开了张翠萍的家门。前一天,她们就约好了一起去村里合作社的机器上取点生活费。约半个小时后,到达指定地点,老人一步步按照操作取了200元。张明霞高兴地说:“自己的养老钱基本够花,多买些肉蛋吃,不用跟孩子伸手要。”

  采访中,很多留守老人在村道的阴凉地儿坐着,扇着蒲扇聊着天。面对记者的询问,他们提及最多的就是“尽量不让儿女操心”。

越来越多农村留守老人变成“分享狂魔”—— 菜园子里的情感寄托,如何安放?

“神奇”的菜园子里藏着老人的快乐。

  分析 留守背后是子女的“离土又离乡”

  4个儿女都有不错的经济收入,为何张翠萍执意要“留守”?

  “母亲到我家之后,没归属感。虽然父亲去世十来年了,但在老家,母亲有很多事情可做,找邻居和老伙伴拉呱、种菜。城市里,邻居不太说话,她不会坐公交车,上哪都不方便。”张翠萍的大儿子在济南经营一家医药企业,是村里出了名的大老板。但即便如此,张翠萍依旧不愿意搬去大儿子家长住。“我娘在老家有主人的感觉。”大女儿说。

  面对儿女的再三劝解,张翠萍给出的答案是——老家的菜园子是老伴留下的,自己舍不下。

  记者了解到,跟张翠萍一样留守在乡村的老人们,最大的眷恋就是对家乡的归属感。与此同时,能否“点对点”便利出行,公共文化活动能否再丰富、可持续,关系到乡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和活跃度不如城里,难以为留守老人提供精神生活所需的物质保障。”市中区魏家庄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站长张顺表示,如老年图书馆、老年文娱活动场所,以及专门针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物质设施和人员配备,还要提档升级。

  “留守老人较多,本质是年轻的本地人群就业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飞认为,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能在空间上缩短务工人员的迁移距离,使其“离土不离乡”,便于他们更好地照顾父母。在此基础上,再发挥农村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社区支持系统,才能从本质上保障留守老人的物质、精神生活。

越来越多农村留守老人变成“分享狂魔”—— 菜园子里的情感寄托,如何安放?

长清区双泉镇高庄村的老人们在幸福院里用餐。

  探索 幸福院在农村占比50%以上

  8月1日,晌午。72岁的王世军穿过城角巷,来到历城区唐王街道的一元食堂。不一会儿的工夫,在这栋集吃饭、休息、娱乐等于一体的两层小楼里,先后有30多名老人落座用餐。只需一块钱!“今年,济南将在普惠性养老服务方面做出诸多探索。”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义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街道有综合养老中心,县里的镇都有敬老院,市级还迁建市社会福利院,社区里有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也有农村幸福院。“农村幸福院目前在农村基本占到50%以上,总量达到了2468处,2025年将达到80%。”据了解,去年一年济南建了1259处农村幸福院,为老年人提供了活动、吃饭的地方。帮送餐做饭、洗衣、打扫、干农活、代购代办,查看每日吃、穿、住、医……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无人照顾的问题,长清区制定实施的留守老人“一对一”巡访关爱制度受到广泛好评。

  此外,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启动的“乐龄陪伴——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工程”,先后动员和筹集资金4000余万元,组织志愿者、助老员,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心理关爱、学习教育、法律援助、安全防护等服务。

  “周末愉快,干杯!”7月31日,随着一声清脆的碰杯声,满脸皱纹的张翠萍笑开了花……

  张翠萍的大女儿经常将母亲的生活拍成短视频发在抖音平台上。其中一则短视频里,母亲倚着菜园子里那棵陪伴了她一辈子的老树发呆,旁边的棉花桃压弯了枝条。如此配文:“野村孤影倚寒门,游子他乡粥可温。昔日承欢膝下绕,而今白发守黄昏。”

  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点“快乐值”

  不少年轻人用一些新方式,为留守老人带来快乐“样本”。

  日前,与丽水老人自娱自乐式的分享有着同样“快乐值”的“大爷帮”,收获网络平台8亿人次的播放量。“都说‘笑一笑,十年少’,我现在每天都在笑!”“大爷帮”成员、70多岁的李存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留守老人难免孤单,在一起拍短视频记录老年生活的这一年,不仅相互有个照应,生活也乐呵起来。

  留守老人比其他老年群体更难适应从“壮年期到老年期”的社会角色转变。个体社会声望降低、社会角色边缘化,自我认同弱化,心态变得脆弱。在此过程中,仅靠个体本身的力量,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来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

  在呼吁子女注重留守老人心理慰藉的同时,关注乡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态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比如,在家庭、村(社区)、政府部门三方面合作基础之上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加点“快乐值”,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培育村(社区)组织,与有留守老人的家庭共建多元合作的养老保障体系,开展趣味性的集体活动。正如“大爷帮”一样,在留守老人群体中,挖掘合适的角色,为留守老人群体代言,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点“快乐值”。

  (文/图 本报记者 孙慧娟)

作者:孙慧娟

责任编辑:王浩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