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资产资源是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两年来,莱芜区以闲置宅基地作为村级资产资源盘活的切入点,想在深处、干在实处,以点带面、不断拓展,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有力探索。
在工作中,莱芜区结合实际,以当地产业基础、村庄布局、自然资源等为依托,按照“多规合一”的原则,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布局、村庄建设等,编制详细可行的村庄规划。重点明确村庄发展定位,理清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路,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方向,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用好“三资”专项整治成果,摸清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优势、瓶颈制约等。对村民的闲置土地、宅基地、房屋等,在征得村民同意后,一并梳理建档,村民有合作意愿的,及时吸纳。结合村庄发展优势和特色,广泛吸取农民意愿,找准基础好、潜力大、适合村庄发展的主导产业,探索“企业+合作社+康养休闲(文化旅游)+农户”的多种合作模式,通过合作经营、参股经营、控股经营等多种方式发展产业,增强村级事业发展造血功能。
莱芜区杨庄镇石家河村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民宿旅游。积极引进泰安客商,利用20户老旧房屋及闲置宅基地,开发民宿、农家乐、品茶驿站项目,项目总投资600多万元,现已开门营业。
据了解,村民将闲置的老旧房屋、宅基地交由开发商运作,每套每年收取房租3000至4000元不等,每3年租金上浮10%;同时,村集体每年收取民宿项目服务经费6万元,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双增加。不少村民都在民宿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借力发展民宿,让石家河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除了发展民宿业,在杨庄镇,不少村民家的屋顶上,都安装有一排排整齐的光伏发电板,为屋顶增添了一抹别样亮色。光伏发电项目不仅照亮村民的“致富路”,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发展活力。以陈徐村为例,每年通过光伏发电就增加集体经济收入8万至10万元。不少村民纷纷感叹:“没想到屋顶还能创造价值,安装光伏发电板,一年收入抵得上一亩地的租金,闲置屋顶都变成了‘金屋顶’。”
莱芜区牛泉镇,利用红色资源优势,打造党性教育基地。鹁鸽楼村依托刘仲莹故居,将其周边部分住宅、村内空闲地、废弃房屋等进行盘活利用,建成了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基地占地48亩,形成主体建筑物497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66亿元。既节约了土地资源,也大大缩短了用地审批时间。
目前,莱芜区已经建成雪野街道王老村、高庄街道赵家峪村、杨庄镇石家河村等160余套民宿,盘活村内空闲地200多亩,一批批民宿、农家乐、康养休闲、农产品加工项目正在通过流转使用闲置宅基地落地生根。
下一步,莱芜区农业农村局将立足各地区区位特点,加强调研,积极谋划,有序稳妥地推进资产资源盘活利用。注重发挥好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用好社会资源,争取政策红利,探索通过村集体自行开发或合作委托开发等形式,集约连片发展休闲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亓楠楠 通讯员刘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