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物保护与利用—— 用历史语言讲好黄河故事

2022-08-16 08:03:4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赵晓林

责任编辑:王浩

黄河文物保护与利用—— 用历史语言讲好黄河故事

泺口黄河大坝上的五通治黄德政碑 (吕传泉摄)

  核心阅读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九曲黄河在山东入海,润泽了齐鲁大地,哺育了齐鲁儿女,孕育了齐鲁文化,塑造了山东人的精神品格。如何保护和利用好黄河文物,助力山东讲好黄河故事,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8月11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黄河河务局在济南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

  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走在前、开新局”目标任务的要求,是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推进文化“两创”的重要举措。山东将进一步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建设,强化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打造特色主题展示格局,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风景道建设,深化黄河文化研究阐发,打响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品牌。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今年初,《山东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与公众见面。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表示,过去几年,山东把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文物保护方面,实施定陶汉墓、济南明府城等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做好焦家遗址、铁门关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推动黄河干支流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对东平湖三河六岸、济南百里黄河遗产带、入海口盐业遗址群等重点区域进行集中连片保护。加大黄河流域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对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羊山战役战地医院旧址、王文抗战旧址等进行修缮保护。

  在非遗保护方面,加强对“尧的传说”“泰山传说”“祭孔大典”等涉及中华民族文明发源、文化发祥重点非遗项目的研究保护,推进龙山、曹州、泰山、邹鲁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文化生态名村名镇评选,成立“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城市共同体”,促进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合作。

  山东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构筑黄河旅游绿水青山的生态廊道。严格景区承载量管理,降低大规模游客活动对黄河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利影响。着力加强文物保护,积极推进鲁国故城、大汶口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抓好曲阜“三孔”、泰山建筑群等重大文物保护修复工程。

  可以看出,山东省作为黄河的下游省份,入海口的拥有者,在黄河文化的建设上,一直非常努力,并不断推出新的举措,取得新的成果。

  黄河流域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

  刚刚过去的7月,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门日前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对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部署,提出将不断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推进黄河流域重要文物申报世界遗产。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孕育了河湟、关中、三晋、河洛、齐鲁等地域文化,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

  黄河流域文物资源丰富,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9个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的39.73%。登记博物馆1325处、世界文化遗产1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3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处,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6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9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91处、中国传统村落678处。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指出,根据《规划》,中国将实施黄河流域重大考古项目,系统阐明黄河流域社会文化演变、族群迁徙融合的基本脉络,科学揭示黄河文明的核心价值、典型特征和突出地位,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发展历程。

  中国将加大黄河流域考古研究成果发布力度,及时出版考古发掘报告;依托“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平台及时向社会推介重要考古发现;推动黄河流域大遗址考古和研究成果转化,支持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研究成果向价值展示传播、科普教育等方向转化。

  山东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富集

  5月11日,由甘肃、河南、陕西、宁夏、山东等“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携手策划推出的“木本水源——黄河流域史前文明展”在甘肃省博物馆拉开帷幕。展出由“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中各博物馆提供的200余件(套)黄河流域史前文明代表性珍贵文物,“揭秘”黄河文明产生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形成场景,向观众系统呈现真实、立体、发展的黄河文明远古活态历史。

  其中,来自山东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珍贵文物亮相,引起了参观者的高度关注,也显示出山东黄河文物的丰富性和珍贵性。

  九曲黄河自菏泽市东明县进入山东,在东营市垦利区入海,流经山东9市;润泽了齐鲁大地,哺育了齐鲁儿女,孕育了齐鲁文化,塑造了山东人的精神品格。

  不久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委宣传部印发的《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实施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加大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力度,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山东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拥有世界遗产4处,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处——“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处,不可移动文物近1.7万处。泰山、曲阜“三孔”、“天下第一泉”等景区享誉海内外。黄河入海口“黄蓝交汇”奇观,以及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野生鸟类等,这些丰富独特的文旅资源、文物资源,成为山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优势。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山东将继续做好黄河流域遗址考古项目。组织开展鲁西黄河沿线堌堆遗址、黄河三角洲盐业遗址等考古调查、勘探。实施铁门关遗址、垦利海北遗址等古港口码头考古发掘,完善对黄河文化遗产的综合认知。

黄河文物保护与利用—— 用历史语言讲好黄河故事

泺口黄河铁路桥

  同时,山东文旅部门计划会同水利、黄河河务局等部门,分期分批实施德州禹王亭等古代治水纪念设施、聊城秦皇堤与金堤等黄河古堤遗存、山东打渔张灌区引黄闸等引水工程遗产、泺口铁路桥等黄河交通设施遗产的保护修缮项目。

  在具体保护利用层面,山东计划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线路。推动刘邓大军过黄河革命文化线路、东平湖“三河六岸”遗产带、济南百里黄河遗产带等集中连片展示利用,打造红色体验之旅、黄河记忆乡愁之旅、儒学研学之旅等黄河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黄河文物保护与利用—— 用历史语言讲好黄河故事

山东博物馆国宝级馆藏文物蛋壳黑陶杯

  日前,由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武玮主编的《国宝中的黄河文明》面世,该书撷取了来自沿黄九省的九件精品文物,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使得黄河文明的轮廓愈发清晰。其中,所选山东的文物是山东博物馆珍藏的蛋壳黑陶杯,其“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的特质至今难以超越,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奇迹,堪称海岱地区古陶的巅峰之作。

  济南市境内黄河文化遗存丰富多样

  黄河济南段全长183公里,上起平阴县东阿镇,下止济阳区仁风镇,沿线有众多的古代遗址。平阴县有平阴张庄遗址(商周)、新屯西汉墓群、孟庄汉墓群(东汉)、北安故城遗址(商周、汉)、陈洼遗址(新石器时代)、周河遗址(新石器时代)、北圣井村遗址(商周、汉)、平阴四山摩崖石刻(北朝)、翠屏山多佛塔(唐代)、永济桥(明代)等,还有“中国阿胶之乡”——东阿古城等。

  长清区有月庄遗址(新石器时代)、张营遗址(西周)、卢故城(周—隋)、长清莲花洞石窟(北齐等)、双乳山汉墓、济北王墓(西汉)、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东汉)、王泉摩崖造像(隋、唐)、金牛洞造像(唐)、明德王墓群(明代)等。

  泺口有五通治黄德政石碑、津浦铁路黄河铁路桥、泺口清真寺、张养浩墓、泺口水利枢纽工程遗址、泺口百年水文站等。更值得关注的是,泺口黄河大坝上刚刚矗立起来的“黄河文化展览馆”,将呈现给民众更多、更丰富的黄河文化。

  泺口对面的济阳区,拥有商周刘台子遗址、三官庙汉墓、卢氏旧居,以及将要修复的闻韶台、文庙等。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有扁鹊墓、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地、周总理视察泺口黄河铁桥纪念地、王士栋烈士纪念地等历史遗迹和红色文化遗迹。

黄河文物保护与利用—— 用历史语言讲好黄河故事

城子崖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碑

  章丘区的遗址就更多了。从近百年前发现的、闻名全国的城子崖遗址,到东平陵城遗址,再到洛庄汉王陵遗址、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平郭城址、西王野河遗址等,还有前两年刚刚获得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焦家遗址。在这片土地上,古代文化遗址遍布。2021年,章丘区有8处古遗址入选“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龙山文化也是在这里发现并命名,可以说,章丘区是公认的中国考古圣地。

  而上述这些,还只是济南沿河区县拥有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一小部分,在各区县的博物馆及济南市博物馆里,珍藏着大量的文物,很多都出土自黄河两岸有关遗址,同样显示出黄河文化的深厚。

  记者获悉,除了刚刚落成的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外,济南市还在筹建黄河博物馆,相信当这处博物馆建成后,和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东西呼应、南北对望,将对济南市乃至山东省的黄河文物保护、展示与利用,对山东省、济南市的黄河文化建设起到前所未有的推进作用,也将是在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的最好场所,更将在保护、创新黄河文物展示利用方面跨上新平台。

作者:赵晓林

责任编辑:王浩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