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谋划促发展 勇立潮头谱新篇 莱芜高新区蓄势蝶变激发澎湃动能

2022-08-17 12:57:3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田禾 通讯员 丁欣 朱从军

责任编辑:李欢

  近年来,莱芜高新区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嘹亮号角,抢抓机遇、全面布局,充分发挥在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上的主阵地优势,在建设“工业强市”和实施“东强”战略中勇挑重担,借力“东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等平台,聚焦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双招双引等主责主业,向着“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砥砺前行,扛起莱芜高质量发展大旗。

  超前布局集聚成势 高新产业发展蓬勃向上

  从全球领先的工业叉车,到仓储自动化设备提供商,再到高端整车整机重卡的“智造”……围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莱芜高新区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品牌,以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为例,在绿色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带动下,吸引了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德国凯傲智能叉车项目及系列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聚集。目前已有12个配套项目签约入园,未来将形成年产值3000亿元规模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同时,莱芜高新区依托莱芜生物医药产业园,超前谋划,突出医药、医疗器械、康养保健三大领域,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该产业已集聚企业近40家,2021年实现产值23.2亿元。其中莱芜医药产业园已建成中国科协山东省医疗器械协同创新中心,入驻珅诺基药业、宏济堂药业、朗润医疗等34家企业。

  此外,2020年12月山东钢铁集团率先发力,总投资30亿元,建设泰嘉不锈钢冷轧板材深加工项目,设计产能220万吨,成为山东新材料产业的标杆。力争3到5年内园区不锈钢上下游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

  产业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命脉,产业链迈向高端,彰显莱芜高新区“高新”特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莱芜高新区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立足莱芜产业基础,超前谋划,率先布局,整体产业链和产业体系迈向中高端,这为莱芜高新区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莱芜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喜东说。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活力澎湃

  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下,莱芜高新区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通过生物制药、生物合成、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聚,从而形成竞争力明显、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肝癌新药莱芜造。入驻产业园的山东珅诺基研发的国家Ⅰ类抗肿瘤新药“淫羊藿素软胶囊”,今年1月10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实现全市一类创新药零的突破,目前已备足原料、加快生产,预计年底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据了解,济世药业主要生产创新药、高端仿制药、健康产品等,并计划打造国家级研发和检测中心。公司主要产品是国家一类创新药物丹酚酸A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拥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是目前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唯一特效药,填补了国际空白。项目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8亿元。

  作为莱芜高新区新锐企业,山东乾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可谓是生物制造领域的一匹“黑马”。2021年成立注册投产,成功建成智能发酵车间,布局了20多种小分子肽、食品代糖赤藓糖醇等产品,在售产品30余种,工厂年产量已过万吨。合成生物可以取代传统化工行业的生产方式,是化工产业的革命性变革。目前,其扩建工程已在莱芜高新区获批,首批建设项目占地约400亩。

  泰山钢铁新能源(氢能)产业园立项开建。自济南市提出建设“中国氢谷”的部署规划后,泰山钢铁集团充分发挥自身工业副产氢资源和具备氢能应用场景等优势,启动了泰山钢铁制氢工厂暨加氢母站项目,去年5月23日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山东首座、全国第2座加氢母站。目前该项目已入围山东省“十四五”氢能产业重大示范项目名单。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凝聚了莱芜人的梦想和追求,莱芜高新区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努力践行着高质量发展之路。

  筑巢引凤优化服务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莱芜高新区高效集聚生产要素,坚持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同时,抓好项目审批建设、参与统筹“一区多园”等10项经济管理职责权限,积极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新政务服务大厅功能设置,依托信息数据资源,聚焦企业开办登记、工程建设、生产要素接入3大板块,配置开通一窗综合受理系统、商事登记秒批秒办等9个系统,提高“一网通办”“异地通办”服务效率。

  为优化服务质量,高新区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以莱芜高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平台,积极构建招商引资、园区开发运营和产业投资“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重点打造盘古电商产业园、创微医疗科技产业园等23个园区,公司总资产89亿元,并于去年成功发行海外债,提高了对外融资能力。

  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莱芜高新区成立金融辅导队,按照“一企一策、一问题一方案”的工作思路,对企业关心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另外,为提高金融“活水”服务的精准性,强化沟通协调,发挥政银企沟通的桥梁作用,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金融辅导队走访企业等形式,实现银企之间的“零距离”接触。今年上半年,各类金融机构对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新增贷款3.2亿元,同比增长26%,持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构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资本”一体化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创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持掌握前沿技术的科技孵化项目,并对列入科技计划的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目前,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现有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76个;市级创新平台193个;高新技术企业162家,共有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4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才21人、省级人才40人,青年人才2万人以上。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分别达到500家、260家。(本报记者田禾通讯员丁欣朱从军)

作者:田禾 通讯员 丁欣 朱从军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