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区扎实推进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改革,提升企业获得感 政务服务迭代升级,为“幸福天桥”加码

2022-08-22 08:30:07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张素芬 通讯员蔡延超 胡长芝

责任编辑:鞠月芹

稳中有进,这座城竭尽所能——济南贯彻“经济要稳住”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综述

  优质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文明城市的核心指标之一。今年以来,从省到市,从市到区、县,优化营商环境,逐级落实,层层加力。

  作为服务群众的窗口单位,天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扎实落实“双全双百”工程,聚焦企业和群众的办事需求,积极探索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改革,对现有涉企审批方式、政务服务资源结构、供给方式进行全过程整合重组和革命性流程再造,在52项主题式“一件事”套餐服务、行业综合许可“一业一证”“一链办理”基础上,及时引入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构建“三员两综一核”新模式,实现办事时间压减66.7%、申请材料精简42.5%、跑腿次数减少50.1%,有效解决了企业东奔西跑、材料反复提交的问题,服务迭代升级让企业获得感更强。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改革的“四梁八柱”

  加强组织保障,完善制度框架体系是改革的基础。在推进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改革的过程中,天桥区率先成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联系群”,建立周调度、月总结的工作推进机制。同时,制定出台《天桥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集成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天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集成服务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改革的“四梁八柱”。

  组织架构搭建起来后,窗口办事人员的业务培训紧接着被提上日程。今年,该局重新优化大厅窗口布局,开设企业全生命周期专区,配置综合受理窗口和帮代办专区窗口,配备精干窗口服务人员,解决“窗口忙闲不均”难点问题。加强综合业务知识培训力度,广泛开展“五比五创”行政审批比学赶超活动,培养“全能型”“多面手”审批服务队伍。

  同时,该局坚持数字赋能,实现智慧政务平台。比如,建立统一智能排队叫号系统、智惠导服系统、窗口评价系统。再比如,配备了商事登记自助终端、税务发票申领终端、政务服务一体机等终端设备,方便企业24小时“不见面”自助办理等,以信息化打通优化再造流程的堵点障碍,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

  “精雕”流程再造,打造“三员两综一核”新模式

  如何让流程最优、环节最少、时间最短?这是天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近年来一直在推动解决的问题。

  继推出52项主题式“一件事”套餐服务、行业综合许可“一业一证”“一链办理”后,今年,该局再次对办事流程进行深入剖析、科学分类,打造出“三员两综一核”集成服务新模式。

  “三员”机制,再造全生命周期服务流程。将审批环节划分为“前、中、后”三阶段,窗口服务人员分为“首接帮办员”“独立受理员”“助理审批员”三类。“首接帮办员”为企业提供整理报送全部事项申请,解答各类政策,全程跟进企业帮代办服务;“独立受理员”实行“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次办好”,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等制度;“助理审批员”负责流转后台分类审批直至全部办结。

  受理分办,打造“两综”双核平台。设置综合受理中心和综合受理窗口,根据企业和群众的申请方式,分别受理线上和线下业务,材料指导人员受理后,按照经营范围分行业推送给各审批小组进行审批。同时,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材料指导的“靠前”作用,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相关的高频许可事项编制统一“零基础”材料模板,快速提升审批效能和办事效率。

  集中审批,实现“一核”快捷办理。树立局部业务整体观,拓展延伸“独任审批师”制度,打破业务科室专业壁垒,挑选业务骨干人员,按照不同行业成立6个审批事项小组,由审批小组的独任审批人员“一核制”完成企业全生命周期内所涉及的审批事项办理,真正做到只进一扇门、只填一张表单、只交一套材料、最多跑一次。

  疏通审批“堵点”,因地制宜破解特殊瓶颈

  企业生命周期内,总会出现一些突然情况、特殊情况。例如,市场主体已注销或被撤销,其出资的企业就没法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再比如,受疫情影响,市场主体遇到暂时性经营困难,临时闭门歇业……如何让这些特殊情况得到“特殊处理”,让审批“堵点”变成“亮点”,使群众真切感受到天桥政务服务的“温度”?天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展开了一番探索。经过仔细梳理,该局将每一种特殊情况登记在册,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先后推出“代位登记”“容缺办理+告知承诺”“歇业备案登记”等模式。

  以梳理特殊情况为契机,该局还将纳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事项和环节重新进行了资源整合,将多个服务指南优化为一个服务指南,多个申请表格合并到一个表格,梳理各事项的办理依据、办理条件、申请材料等要素,逐项修改和完善标准化工作规程和事项服务指南,并形成审批服

  务事项明白纸和二维码,使企业和群众一看便知、扫码即知,确保政策精准落地。

  (本报记者 张素芬 通讯员蔡延超 胡长芝)

作者:张素芬 通讯员蔡延超 胡长芝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