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涌“幸福”来 勇立“桥”头谱新篇

2022-09-01 06:42:1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沙文婧 通讯员:贾哲 王雪娇

责任编辑:高原

  漕运联动八方,网络汇通四海。

  天桥是济南地跨黄河两岸的中心城区,沿黄河道总长度24.24千米,小清河、工商河都曾是重要的盐运河道,见证了天桥依河而兴的盛景。近代以来,天桥人民战河患、兴渡口,创造了盛极一时的商贸航运时代;新中国成立后,天桥人民淤沙固堤、科学治黄,为黄河流域治理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乘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东风,天桥已经成为强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当仁不让的主战场和主阵地。

大河奔涌“幸福”来 勇立“桥”头谱新篇

  治黄精神永生辉

  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自此开启了与济南167年的不解之缘。而天桥段,也正是从此与黄河结缘,开启了因河而兴的历程。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有天堑之名,正是因为跨河太难。在跨河交通方面,天桥一直是先行者。

  历史上,济南城北最早和最著名的渡口就是泺口。《左传》记载说,公元前694年,齐襄公和鲁桓公就曾经相会在泺水。

  泺口渡口位于济南市北郊泺口街道北侧,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往来的咽喉要道,水陆运输昌盛。金代在此设置泺口镇,成了大清河南北最主要的货物集散地。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泺口就变成了山东境内黄河上最大的一个渡口,同时也成为上下航运最重要的码头。

  “刮了几天的大北风,打大前儿,河里就淌凌,凌块子有间把屋子大,摆渡船不敢走,恐怕碰上凌,船就要坏了。”这是清代刘鹗所著《老残游记》对济南黄河渡口渡船过河的描写。不过如今,泺口已经没有了渡船,百姓可以通过更便捷安全的铁路或者公路桥渡河。

  1912年,济南第一座跨黄河大桥——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完工,时称津浦铁路泺口黄河大桥。百年时间里,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经历过4次战争破坏,应对过200年一遇特大洪水的挑战。如今,它的每一个桥墩、桥孔,每一处桥身都饱含了历史的沧桑。它的建成不仅便利了交通,更是促进了济南商埠的发展和整个城市的变化。

  黄河边的老人常说,黄河是“一碗水,半碗沙”。黄河名字的由来,课本上都提过——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的时候带走了大量的黄色泥沙,所以呈现出黄色。而河水带走的这些黄沙,到了地势平缓的中下游又会淤积在河床,形成“地上悬河”。为了解决其对沿岸人民安全的威胁,我国持续多年对黄河中上游进行水土保持,并建设了小浪底等水利工程。这些课本说过的手段到底起了多大作用?济泺路北段黄河南岸大堤上有个地方或许能给出答案,因为这里是黄河干流上建站最早的水文站——泺口水文站。泺口水文站始建于1919年3月11日。水位、流量、泥沙、水质、降水、水温……建站百年来,这里收集了大量的水文、水质资料,数据显示,目前黄河含沙量已大大降低。

  “嗨,同志们呀,使把劲儿呀……”“嗨呀,嗨呀……”这是天桥河务局退休职工赵长河与抢险队员一起练习布设“埽工”时的劳动号子。

  “埽工”是指用芦苇、秸秆等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的河工建筑物,一般用于应急抢险时护岸、堵口和筑坝等,先秦已有类似建筑。随着埽工技艺的成熟,劳动号子也代代相传至今。赵长河就是传承者之一。自从参加治黄工作到现在,他已经喊了40多年。

  据其介绍,埽工号子根据工程的不同分为打桩号、捆枕号、工程号等多种,虽有韵律节拍,但没有固定的歌词,都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这样的号子,既是鼓劲,也是指挥。比如打桩时,要是左边打得有点儿歪了,我就喊,‘嗨,左边的,加点儿劲儿呀。’但不能只有我一个人喊,抢险队员也要跟着应号,根据号点指挥去干活。”

  1999年,一位中央领导来此视察时,赵长河所在的队伍为其演示了抢险演练。响亮的埽工号子令他震撼不已。握着这位山东大汉的手,领导动情地说:“有你们在,我们就放心了!”此时的埽工号子,传递的不仅仅是抗洪抢险的士气,更是无数黄河儿女保卫母亲河岁岁安澜的决心和勇气!

  传统文化涤心尘

  沿用古人的视角,站在千佛山向北远眺,九座奇峰恰似烟尘漂浮于海面,于是再现了唐代李贺的名句——“遥望齐州九点烟”。这九座奇峰,座座清奇,不相连属,竟有六座山峰耸峙天桥境内,引发了厚重多彩的历史传奇。

  两千多年前,一位号称“卢医”的不速之客,在这座横亘黄河岸边的山峰下,发掘出极其珍稀的药材。这座山,就是药山。这位“卢医”,正是神医扁鹊。后人修药王庙,自此有药山庙会。“人知上巳宜修禊,不上佛山上药山”——在清代王德容的诗中,药山庙会,盛景空前。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首创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沿用至今,他的治未病思想尤为后人所称道。《鹖冠子》载: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这段记载进一步阐述了扁鹊治未病的思想,同时也展现了扁鹊谦虚为人的德行。这些治未病思想、固本培元思想,伴随着一代代天桥人的成长,也涵养了涤心濯尘的清廉品质。

  “一夕化为渊,而成五龙潭”,秦琼府的传说,流传于天桥。这位从历山脚下走出来的名将,忠肝义胆,至今依然是千家万户的守门神、“护身符”。自2014 年 至今,济南市文旅局、天桥区文旅局、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济南市老建筑协会等职能部门与天桥区市级非遗项目《秦琼传说》紧密结合,每年春节在五龙潭举办“秦琼祈福文化旅游节”,形成了有历史可寻、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展现了秦琼文化、秦琼遗风中的忠、孝、义、勇、信和泉城文明之风,让深藏于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鲜活起来。

  天桥区柳云社区有一座坟茔,人们习惯称之为张公坟,这里安葬着一代文豪、一代名臣张养浩。在由仕而隐、由隐而仕的跌宕人生中,张养浩始终廉洁奉公、为民谏言,并形成了一系列为政观点。张养浩把自己不同从政时期的从政心得、从政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分别写下了《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即《三事忠告》。这些“切实近理”的忠告,不仅体现了他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执法为公的思想和心系天下的情怀,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廉洁文化遗产。

  据《元史·文宗本纪》记载:“陕西自泰定二年至是岁不雨,大饥,民相食”。天灾来临,曾经七次拒绝高官任命的张养浩毅然领命,直奔陕西赈灾。他亲眼目睹了民间疾苦,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在赈灾的日子里,张养浩向朝廷申请救灾资金,紧急分发救灾粮,同时严加惩治懈怠、舞弊的官员,使得灾情大为缓解。白天救济灾民、晚上挑灯办公,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最终在任上去世,年仅59岁,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如今,张养浩笔下那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但是张养浩廉洁自律、勤政爱民的精神为历代所敬仰,也是我们新时代建设廉洁文化的宝贵精神资源。

  天桥山清水秀、独具魅力,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滋养着历代的名人贤士。在名人贤士嘉言善行的熏陶下,今日之天桥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取得了新的突破,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大河奔涌“幸福”来 勇立“桥”头谱新篇

  中共济南乡师党史陈列室天桥区扫黑除恶警示教育基地

  红色火种代代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济南市是全国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六个城市之一,是山东党组织的发源地。天桥区作为济南市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产业工人众多,为马克思主义在天桥的传播铺垫了基础。无数早期共产党员在天桥这块热土上传播马克思主义,从事党的革命活动,播撒革命火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遗址和红色历史足迹。

  津浦、胶济铁路开通,济南老火车站落成,泺口黄河铁路大桥通车,为济南近代工业的延展打开了出口;但与此同时,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长驱直入。阴霾的岁月里,备受欺压的产业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开始踏上寻找光明的征途。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济南五龙潭公园内有董必武先生在1961年书写的《忆王尽美同志》的诗句。两人的雕塑并肩而立,头部微微转向东方,象征迎接革命曙光的到来。97年前,五龙潭边组建起中共山东地方党组织领导机构,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在此秘密办公。这座小楼的灯光,犹如暗夜里的灯塔,召唤并指引着革命者前行。

  1932年5月至10月间,国民党反动派先后抓捕了原济南市委书记李春亭等9名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他们被捕后,不畏敌人严刑拷打,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气节。1933年8月18日,在黄河南岸马家道口刑场,九位优秀的共产党员英勇就义,史称“泺口九烈士”。

  弦歌长吟,百年不绝。天桥教育界的爱国志士,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倾洒热血、勇于担当,为天桥的红色革命书写了重重一笔。五四运动期间,山东女子师范学校学生侯志,带头剪去长发,鼓励同学走出校门。山东私立女医学校和制锦市小学的师生也纷纷响应,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总罢课运动。

  1934年,在全省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的危急关头,济南乡师支部于小清河五柳闸重建中共济南市委,继续领导济南的革命斗争,为恢复和发展济南及山东党组织作出特殊的贡献,被誉为“摧不垮的战斗堡垒”“白色恐怖下的一颗红星”和“白区里的一所红色党校”。向河图强勇担当

  从历史走到今天,作为省会地跨黄河两岸的中心城区,天桥依河而建、缘河而兴、因河而美,从今天走向未来,天桥更应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理念呵护母亲河、回馈母亲河,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力重塑产业辉煌、加快推进治水治河、持续打造丁太鲁黄河文旅城等重点项目、实施黄河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和修复工程……一直以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聚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早已成为全体天桥人的共识。

  在这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中,天桥区纪委监委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以实际行动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走深走实保驾护航。为深入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监督,天桥区纪委监委成立专班、走访调研,列出“时间表”“路线图”,明确8个方面81项任务清单,将背离“严真细实快”的作风突出问题作为监督重点,跟进监督、下沉监督、嵌入监督,为推动主体责任落实和监督责任推进提供具体抓手。围绕落实“一台账、两清单、双责任、双问责”监督机制,创新建立分工负责机制、“1+5+N”联席工作机制、动态跟踪机制,推动各项任务有条不紊落实落细。与此同时,坚持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围绕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修复开展专项监督,如今,天桥区的百年工商河已实现华丽变身,流水潺潺、水柳依依、灯光绚烂,成为群众身边的“幸福河”。

  昔日,一代一代天桥人实干图强,离不开黄河文化的浸润与指引;未来,天桥的跨越崛起,更须铭记“黄河魂”,奏响廉洁和弦。天桥区纪委监委始终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基础性工程,深入推进有利于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新时代廉洁文化实践,不断夯实全区清廉根基。突出环境养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的廉洁元素,将中共济南乡师党史纪念馆、中共济南市委重建地、泺口九烈士纪念碑等作为锤炼党性的重要基地,打造提升无影潭社区廉洁文化主题公园、堤口记忆展厅等一批廉洁文化阵地,形成一景一观拂清风的浓厚氛围。丰富活动兴廉,扎实推进廉洁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组织开展廉洁书画展、家风故事巡展等活动,活动中涌现出《正气歌》《风清气正向前进》、张养浩H5动画等一系列精品力作,掀起廉洁文化全民共建的热潮。加强警示促廉,注重经常性警示教育,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强化提醒督促,组织全区各单位观看警示教育片,让受教育者有警醒、有反思。围绕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出台方案、压实责任,配套开展“八个一”活动,让廉洁文化真正落地生根。

  此时此刻,奔涌的黄河水涌动着希望与力量奔向大海;此时此刻,黄河这条蕴含着丰富廉洁文化资源的幸福之河,正在为当代廉洁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此时此刻,在天桥这片热土上,全体天桥人厚积薄发、乘势而上、步履铿锵,奋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天桥答卷。

作者:沙文婧 通讯员:贾哲 王雪娇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