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 绩成于续——长清区执政为民十年成果纪实

2022-09-08 12:10:19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邵明红 通讯员 李娜 石瑶

责任编辑:李欢

  大峰山耸立,黄河水汤汤。金秋时节,长清大地一派丰收景象。

  9月7日上午,济南市委市政府“勇当排头兵 建设强省会”新闻发布会(长清区专场)举行。发布会上,十年历程浓缩于短短的几十分钟被娓娓道来。

  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清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市委工作安排,助力“强省会”、奋力谋“西兴”,推进“七区联动”,刻写下新时代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断推动长清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年跨越换新颜。十年间,长清企业“金刚钻儿”不断涌现,“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区”名片越发闪耀;黄河滩区迁建完成,城市更新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北大沙河畔,绿意葱茏,山水长清生态底色愈发亮丽;首家三甲医院开始运营,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非凡十年,社会进步,活力迸发,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5家“七区联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虽是千年古城,却从不缺少创新底气。

  十年间,长清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端装备、建筑建工集群加速形成,医养康养、文化旅游、食品加工等产业破题起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5家,增加值年均增长8.8%;特级建筑资质企业达到4家,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94.3亿元,年均增长16.5%;文化创新引领区、生态文明样板区、医养康养活力区、中医中药特色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智能制造先进区、科教产业融合区“七区联动”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截至目前,长清已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7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4家,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3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家、省级瞪羚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0家,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区”。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聚焦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两个关键持续发力,十年间,该区签约重点项目818个,完成招商引资额1077.4亿元,凯瑞中央厨房、山东省干细胞和再生医学技创中心、通发绿色建材智慧产业园、国舜绿建低碳·和钢智能科技示范产业园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达效,为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

  新建和开工安置房178万平方米

  千年古城旧貌换新颜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十年来,长清区以东王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先后实施东王、花岗石厂等16个城中村和8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累计完成征收拆迁200余万平方米,新建和开工安置房178万平方米,千年古城旧貌换新颜。圆满完成黄河滩区迁建工作,改造提升54个旧村台、102.4公里撤退道路,建成总长22.96公里的护城堤,外迁安置63个村,4.2万群众喜迁新居圆了“安居梦”。

  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马山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建设安置楼808栋,整体搬迁40个村、2.98万人,目前首批3个村3883名群众正在分房,剩余37个村2.6万名群众将于9月底启动分房。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示范村66个,马套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西李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万德街道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街道。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历史跨越,新建、改扩建市政道路62条,长清黄河大桥、轨道交通1号线建成通车,国道220、省道105完成改造提升,济郑高铁、大西环、京台高速拓宽工程积极推进,济广高速大学城出口建成通车,形成通达四方的便捷交通网络。

  约八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

  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为改善民生福祉,长清区先后建成大学城实验学校、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大学城医院、四馆、全民健身中心、文昌山公园、北大沙河中央城市公园等标志性民生工程,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始终位居全市前列,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新增城镇就业3.65万人,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83处,增加学位5.4万个,组建10个教育集团(联盟)、19个街镇办学联盟,相继引进华东师范大学济南实验学校、山师附小大学城校区等一批高品质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提升基层文化服务设施1100处,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创建“五化”村卫生室324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连年稳居全市前列。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迅速果断处置突发疫情,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19个贫困村、4223户贫困户、8227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经历非凡十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清区正着力推进“七区联动”,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邵明红通讯员李娜石瑶)

作者:邵明红 通讯员 李娜 石瑶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