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在走廊休息
9月10日,傍晚时分,天气凉爽,赵海池正忙着给他创办的老年公寓里的老人们推拿按摩,长年照顾老人,让他掌握了一套独有的“按摩技术”。
今年69岁的赵海池退休后本应该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但他却和老伴儿办了一个专门服务老年人的公寓。14年的时间收留36名流浪乞讨人员,为维持公寓的运转,赵海池将自己每个月的退休金全部投入到了里面。在赵海池的眼里,公寓里的老人就像是他的家人一样。
他说,公寓里的老人都是我的“亲人”,而我是他们的依靠——
流浪乞讨人说——
“我这条命都是赵院长救的”
“我这条命都是院长救的,还有我身上的衣服全是院长给我买的,也是他帮我穿上的,生病的时候都会及时帮助我,他还让我多多锻炼,才能有个好身体,所以我现在就拄着双拐在院里努力练习行走……”
今年49的臧加还,视赵海池为唯一的亲人。交流中,他眼眶逐渐发红,言语也因激动变得哆嗦不清。
“2018年11月,臧加还被好心人送到了我开的老年公寓,身上衣服破旧,胡子老长。”看着坐在轮椅上的臧加还,赵海池讲起这个残疾人的故事,“臧加还在一桥洞下乞讨,经常趴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上向过路人要钱物,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他来到老年公寓的时候,因腿脚不能动,是被绑在轮椅上送过来的。”赵海池说,臧加还没有身份证,没有残疾证,没有低保等,基本属于“三无”人员,在和他聊天中,得知老家在外地,“我雇人开车拉着他,跑了三趟,帮他办理身份证、残疾证等,终于在公寓安顿下来。”
一晃4年过去了,赵海池的老年公寓搬了多次家,臧加还一直跟着,有好心人给他送来一辆二手的电动轮椅,等于让他的腿获得“新生”。在赵海池的帮助下,臧加还的双腿也渐渐得到改善。
今年95岁的张元英是赵海池在历城区收养的孤寡老人,她来到馨颐老年公寓6年了,患有高血压,身体也一直不好,去年才做过手术。
“我家里什么人都没有了,来到老年公寓后,我饿了他就给我做饭吃,我有病了他就给我拿药,治不了的病他就送我去医院,对我特别好。如果没有赵院长夫妇,我现在都不知道会在哪里,他对我的好,我都记在了心里。”张元英说。
今年48岁的李林平,生活不能自理,已经在床上躺了12年,赵海池陪着他走过了12个春秋。
“2010年,他被送到老年公寓,生活就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人照顾。”赵海池说,“一天要三次小心给他喂饭,以流食为主,每天要给他换四五次尿不湿。长年躺在床上,清理个人卫生是个难题,我买来专业的清洗工具,定期给李林平擦洗身体。”
赵海池表示,李林平家在山西,去他老家联系到其家人时,他的家人也无力照顾这个瘫痪在床的人。“他既然来我这里了,我就好好照顾他吧,他后半生可能就在公寓度过了,可能最后他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但不管怎样,我得照顾好他。”赵海池说。
让赵海池印象深刻的是名叫王开田的老人,“前些年王开田已经去世了,为了照顾他,我下了不少功夫。”
赵海池回忆道,在绝大多数人看来王开田的生活毫无意义,坐在活动室里看电视,或是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然后是吃饭和睡觉。可在王开田眼里,这已是极好的生活。在他口齿不清的言语中可以拼凑出模糊的过往,老家在黑龙江鸡西市,曾经靠干农活过活,无儿无女,流浪……他唯一可以清楚表达的话是“院长救了我4回”。
有天晚上,王开田吃过饭后一直没有小便,到了当晚11点,他的肚子“像是被打了气,差点不行了”。赵海池把他送去医院,医生诊断为尿毒症的并发症,用了导尿管。还有一次,老人心脏出了问题,晕倒在房间里。赵海池发现后赶忙给他塞了把速效救心丸,又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那时我骑着三轮车拉着他去医院看病,当时大夫都感叹说,养活他太困难了,但我想,既然收养了他就一定要负责。”赵海池感叹道。
老年公寓从2008年3月份成立到现在,已经收留了36名流浪乞讨人员,还有一些家庭非常困难的老人住在这里。每一个被赵海池收留的“流浪汉”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老人正在晾衣服
赵海池说——
“卖个肾也要把这件事做下去”
为了维持老年公寓运转,赵海池的退休金全部投入到了这里。儿女对他的行为也不理解,很多人都问赵海池夫妇到底图什么呢?
回想起当初办老年公寓的初衷,赵海池打开了话匣子。
赵海池之前在建筑材料厂工作,厂子破产后,他打过几份零工,干过最长的工作就是在老年公寓干过5年的护工。退休后的赵海池一直没闲着,2007年国庆节放假期间,赵海池和老伴儿张莲花晚上出来遛弯时,看到大街上有乞讨要饭的人顿生怜悯之心,老伴儿提议想办一个老年公寓,哪怕只能养活一两个人,也能尽一份心。
赵海池十分赞成这个提议,老两口说干就干,而当时的赵海池夫妇手里只有一万元,他们二人又借了5万元钱,2008年3月,赵海池的老年公寓成立了。
张莲花为啥这么支持赵海池办老年公寓呢?“少年时,我母亲可怜乞讨人员,经常把流浪的人请家里来,把粥盛上,把菜盛上,把馒头送到他们手里,并和我说,以后碰见这些需要帮助的人,要尽己所能帮助几个是几个。”张莲花红着眼眶回忆着道,“我母亲现在已经不在了,但她的言行举止一直影响着我,正是她的话才激发了我创办老年公寓的初心,当我看到有些流浪人大冬天还坐在地上,有的还身有残疾,我就想到我母亲的那句话,‘能帮一个是一个’。”
公寓成立后,赵海池便迎来一位特殊的老人。一名外地学生王某带着病母来济南上大学,王某平时忙着学习,不便照料母亲,赵海池得知这一消息后,将王某的母亲接到老年公寓照顾,这也是赵海池免费收养的第一位老人。
“后来我们收养的老人越来越多,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赵海池说,“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问题,如何运转下去是件难事,子女也成家立业了,都不赞成我们建老年公寓,用孩子的话说,这活是‘没事找事’。”
但他的信念很朴素,只是想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了能省点钱给老人们,他做饭用柴火。他借遍了周围的朋友,也碰到不少闭门羹,“咱也理解,人家怕咱还不上,但还是有很多朋友借给了,还有爱心企业捐款,也有志愿者经常来帮忙。”最困难的时候赵海池依然不断收养流浪人员和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看到流浪者路过老年公寓,赵海池就招呼进来吃饭,久而久之,周围的流浪者都不好意思再从门前走。
“有一段时间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到处筹不到钱,我就想去卖个肾,去了医院才知道这样做是违法的。”赵海池做事比较执着,认准了的事就会干下去,他认为这是在为老人做一件好事。困难时,赵海池和老伴儿每顿只要有馒头咸菜就可以,但不管多难,公寓都要让老人吃好。
沉默半晌,赵海池说,“长在红旗下,我始终记得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志愿者陪老人聊天
赵海池说——
“6次搬迁,只为让老人生活得更好”
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69岁的赵海池头发没有了,眉头皱纹也增多了。看到坐在院里闲聊的老人,赵海池心里思绪万千,他说,从老年公寓开办的那一天开始,他就没想过要退缩。
14年来,赵海池的退休金全部投入到老年公寓里,公寓也多次
搬家选择更适合老人居住的地方。去年上半年,老年公寓从历城区唐王街道搬到现在的章丘区白云湖附近,这次是赵海池第6次搬家。
偷偷搬完家后,赵海池才告诉子女又换地方了,“孩子如果事先知道我要搬老年公寓,就不会再让我干了,觉得我太操心了”。
“有的是因为旧村改造,有的是因为房屋拆迁,我们付不起昂贵的房租,还有的是因为房屋构造原因,大部分都是死玻璃,不利于空气流通,也不利于老人们的健康,所以这14年来,我们始终在换地方、搬家。”赵海池说道。
回想起六次搬迁的辛酸历程,赵海池想起诸多感动的瞬间。
“每次搬迁,总能遇到社会上的好心人来帮助我们,有几次,都是志愿者自己出车、出力、出资帮我们运送那些卧床病榻、腿脚不便的老人,还有些给我们捐赠了电动轮椅,这些爱心人士的志愿者们的举动深深感动着我,给了我更大的信心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
我们不管搬到了哪里,周围的这些邻居都对我们很好,街道政府也对我们非常关心,经常过来慰问,给我们送来生活及防疫用品,也经常打电话关心我们情况,我觉得这样的爱心互助,促使人们更加团结、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在老年公寓的院里,赵海池分别喂养着小兔、小鸡、小猫、小狗等小动物,赵海池告诉记者,除了每月的退休金,他们夫妇二人还会定期去集市贩卖这些小动物贴补公寓,以便正常运转。
赵海池夫妇讲述他们的故事
如今,赵海池夫妇又开始制作蜂蜜拿去集市上卖,他说,这都是他多年来为公寓能正常运转增长的“本领”。
虽然日子过得紧张些,但是赵海池夫妇从没亏待过老年公寓的老人们,“我们日常作息都很规律,膳食搭配也很均衡,一般都是早晨6点起床,大家就在小院里遛弯散步,7点吃早饭,一人一个鸡蛋搭配牛奶或者燕麦粥,另外还配点豆腐乳小咸菜等,中午和晚上都是一荤一素,晚上还配点面条或水饺等。”赵海池说。
赵海池表示,多年来,他不仅是赚钱的“本领”在增强,护理的“本领”也增强了不少,“老人哪里不舒服,一般的基础病,我就先了解了解情况,然后量量血压,如果解决不了我就通知大夫,诊所离我们很近,五分钟就能赶过来。”志愿者说——“尽自己一份力给老人带来更多的爱”
“现在比以前强多了,国家扶持政策越来越完善,很多爱心人士也经常来咱们这里看望老人,每次来都给买衣服、鞋子,还有生活用品和吃的,他们的帮助感动着我,也鼓励着我继续往前走。”赵海池说。
正说着,一阵青春的欢笑声传来,拉开门帘望去,是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老年公寓,他们给老人们送了很多小礼物,一进门就拉着老人的手嘘寒问暖,并给老人们表演编排好的舞蹈。
学生孙佳霓表示,在来此之前,他们也了解过老年公寓的情况,并且他们的同学也来过多次,帮助老人进行一些内务的整理。
“我们想为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做些事,我们了解到这里照顾老人的人手不足就想过来帮帮忙。”孙佳霓说,“看到这些老人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感觉他们如果没有人陪伴的话,肯定会比较孤单,如果我们的到来能带来一些娱乐和年轻的活力能够温暖到他们的话,我们也会特别开心,如果下次再来的话,我们会编排一些新的舞蹈,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给老人带来更多的爱。”
学生小刘告诉记者,看到老年公寓的老人,就想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他希望以后可以经常来老年公寓看望这里的老人。
赵海池的子女起初并不同意二老创办这个老年公寓,儿女们因担心年迈的父母太过劳累,才持反对态度。今年老年公寓第六次搬家,二老都没敢告诉儿女们,直至搬完后才说。看着赵海池的执着,也看着越来越多志愿者的到来,孩子们也逐渐改变了之前的态度,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最近,赵海池要去沂南县给桑成吉办理养老、低保等相关事务,原本要坐两个小时的大巴车,不过这次是儿子开车送去的……(本报记者 郝磊 实习生 邵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