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学习、连心群众和开门议事 大下河村的治村仨诀窍

2022-09-30 07:11:15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卢卫美
党员学习、连心群众和开门议事 大下河村的治村仨诀窍

大下河村“主题党日+阳光议事”活动现场。

  莱芜区大王庄镇大下河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这个村实现了三十年无上访,三十年村“两委”成员无落选,2021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103万余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5万元,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镇”“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等称号。

  9月20日,大下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茂忠向记者道出了治村诀窍。

  诀窍一:党员学习,拆掉脑子里的“围墙”

  1992年之前的大下河村是一个穷村乱村,村中间有一条200多米长、8米高的自然土台子,土台子居高临下,不管谁家丢个鸡没个瓜都要到土台子上骂两句,久而久之,这座土台子被人们称为“骂人台”。

  说到底,出现这种乱象,根本原因一是穷,二是没个“拿手”。1992年,新班子成立后,赵茂忠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赵茂忠明白,光靠说服教育和村民自觉还不行,必须有约束,关键是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修养,破除思想中的“围墙”。

  为了破除部分党员脑子里散漫的“围墙”,赵茂忠把在部队时学到的管理经验用到村庄治理上,从党员干部开会纪律及工作作风抓起,逐渐向群众渗透。1992年11月,在广泛座谈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赵茂忠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出台了大下河村第一本村规民约,共四章27条,成为规范党员干部群众行为的基本准则,并发放到每家每户。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为了破除部分党员脑子里“责任意识不强”的“围墙”,从2015年开始,大下河村党支部又创造性地探索实施党支部书记负总责,村“两委”干部、党小组长、生产组长、党员包农户的网格化精细化责任管理办法,在引领群众发展、脱贫攻坚、联系群众中实行党员亮身份、穿马甲,农户参与评比,根据各自承诺和考核评比办法,聘请第三方对党员和群众进行百分制考评。本单位年度考核评比不达标,评不上镇红旗单位,免除支部书记本年度“六项福利待遇”;党小组半年考核评比一次,农户一个季度考核评比一次,80分以上考评合格。

  在村委会议室里,悬挂着这样一幅书法作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赵茂忠总是说,党员干部如果放松了教育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大。党员学习就成了赵茂忠治村的第一个诀窍。

  诀窍二:连心群众,村里驶来“民意直通车”

  以前,农村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难管事难办。1996年,大下河村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开通“民意直通车”。村里有些矛盾仅靠法规制度有时很难奏效,通过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交流,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赵茂忠说,沟通的重点首先是平等,沟通的双方要处在一个坦诚平等的位置,建立良好的关系,再从细节入手,用简单又朴实的话语来打动他。

  村中的乱象,并不是村民所希望看到的。大下河村成立了一个庄户剧团,节目不限规模、不拘形式、不设门槛,把身边人、身边事、荣辱故事搬上“舞台”,寓教于乐,对村民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赵茂忠说,村里有个不孝敬公婆的媳妇,通过让其参加剧团活动,扮演角色,不仅改掉了坏脾气,还转化成了好媳妇。现在,曾经的“骂人台”更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树文明新风宣传栏。“连心群众”成为赵茂忠治村的第二个诀窍。

  诀窍三:开门议事,让班子有思路村子有出路

  “农村自治不是口号,需要实打实的经济基础。而解决发展的问题要静下心来听事,敞开大门议事,开门议事是第三个诀窍。”赵茂忠说。

  这些年来,村“两委”始终坚持“老百姓的事商量着办”,小到树木整形,大到工程建设,从来不搞一言堂,没有过仅“两委”班子就说了算的情况。把“四议两公开”贯穿于民主全过程,决策事项一律采取党员群众代表议、网上议、每家每户议等方式进行。这样一来,夯实了民意基础,促进了和谐稳定,让班子有了思路、村子有了出路。

  2013年,村党支部广泛听取民意,因地制宜提出“让土地充满诗意、让农业成为休闲”,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实现。村党支部立足本村资源优势,整合土地、产业、服务等要素,全面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土地流转开发,着力发展生姜种植、畜禽养殖、深购远销、绿化苗木四大主产业,实现了群众、村集体双增收。

  有了经济基础,村民如今可享受到村集体的“六项福利”:一是村民免费用上了自来水;二是医疗保险每人补助从50元起步,每年递增20%;三是大病人员在国家报销的基础上,村集体再进行二次报销;四是病逝人员家庭补助500元;五是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油米和现金;六是考入985、211大学的学生奖励10000元。

  现在,党员学习、连心群众和开门议事三条治村经验更是被赵茂忠凝练为朗朗上口的“一人必学,两人必谈,三人必讲”。“如果能够持续贯彻这些经验,村子就更好治理了。”赵茂忠说。(本报记者 张鸿儒 刘勇)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