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 | 杜立芝:扎根土地37载 科技助农增收4000余万元

2022-10-13 13:28:59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王倩

责任编辑:颜甲

二十大代表风采

  “有问题,找杜主任!”这是一句在聊城市高唐县广大种植户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种植户口中的杜主任叫杜立芝,是高唐县农业农村局杜立芝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热线办公室主任,也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代表。参加工作37年来,她扎根田间地头,一心为农民排忧解难,倾心服务“三农”事业,让农业技术成果在田间地头开了花,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誓言,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70多本、400多万字技术笔记造就“农技财神”

  1964年4月,杜立芝出生于高唐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婆家也是农民,工作又和农民打交道。我知道,农民真是把他们的庄稼、大棚看得和命一样重要。咱们技术员,有时候干的不只是治病的活儿,还是救命的活儿。”杜立芝暗下决心,要尽快掌握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帮助农民。

  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她跑遍了全县700多个自然村,骑坏了2辆摩托车、3辆自行车,行程两万多公里,能顺口叫上许多农民的名字;对咨询求助电话,无论早晚,她都是笑语相迎,耐心解答,电话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要去现场查看;她不仅是农民的“技术顾问”,还是他们的“知己亲人”。

  据杜立芝回忆,刚出校门时,她也曾有过面对难题无从下手的“窘迫”,面对乡亲们焦急的模样,自己唯有白天钻大棚、晚上查书籍加倍努力。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杜立芝逐渐从“说不出”变成“问不倒”,而这背后,是她积累的70多本、400多万字的技术笔记。

  对杜立芝而言,一旦步入乡间,就总有转不完的农田。她不厌其烦地讲解,渴了就抱着水壶润润嗓,累了就坐在地头歇歇脚。“由于经常奔波在农村一线,平时也不注意穿衣打扮,有人笑我‘土’,可我为这个‘土’字感到自豪,因为我就是要把根扎在泥土里,当好乡村振兴‘追梦人’,用我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民把‘泥土变成黄金’。”杜立芝笑着说。

  精于农技研究的杜立芝先后在《中国农技推广期刊》等刊物上发表科普论文30余篇,引进了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等50多项国内先进种植管理技术,为全县增收4000多万元,为种植户挽回经济损失达上千万元,被农民朋友誉为“农技财神”。

  “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24小时为农民服务

  2017年10月,在乡亲们的祝福声中,杜立芝赴京参加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我的内心一下就被触动了,瞬间就找到了工作方向。”杜立芝说道。

  2018年11月初,高唐县“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建成启用,来自高唐县农业相关部门的40余名高级职称以上人员、乡镇农技人员组成了县级农业科技服务团队的雏形。

  “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建成后,在杜立芝的倡议下,全县农技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党员干部、志愿者等汇聚到工作室,逐渐形成了“一百千”农技服务新格局,“一”就是以杜立芝为领头雁,“百”就是带起了百名农科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千”就是覆盖全县700多个自然村的农技田秀才。通过“马扎课堂”“田间服务”“热线电话”等方式,24小时为农民提供服务,每年仅热线电话就为群众解疑释惑近万个。

  此外,杜立芝的精神感染带动着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一大批“杜立芝”式的党员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无惧无畏、敢打敢拼,搭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杜立芝常说的一句话是“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装满多少对农民的真情。”农民对她的信任和支持,就是她服务三农不竭的动力。

  再过几天,杜立芝就要去参加党的二十大了。“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田间地头就是我人生的舞台,农民群众就是我的亲人,能为他们送去技术服务,看着他们越来越富裕,我感觉很幸福,很有成就感。”杜立芝动情地说。(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倩)

作者:王倩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