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侧匝道拆除前的八一立交桥 正在施工中的八一立交桥(本报记者张源源摄)
“当当当、当当当……”
2022年10月13日,八一立交桥施工围挡内,不时传来挖掘机作业的声音。为给轨道交通4号线建设“让路”,从9月20日起,立交桥东北侧匝道启动拆除。这座34岁的立交桥将经历短暂“消失”,待地铁站建成后,于2025年复建,再次见证城市发展新变迁。
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将市民李威的记忆拉回到1987年的那个夏天:在大纬二路人行道上,5岁的他骑在童车上摇摇晃晃。随着他越骑越快,妈妈的辅助和奔跑已赶不上车子的速度,耳畔,只听见不远处八一立交桥建设的叮叮当当声。
“那时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我望着眼前正在建设的桥,愿望就是一定要在桥上‘驰骋’。”李威说。
一年后,他的愿望实现了。
30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穿桥而过,上学、上班……自行车—公交车—私家车,在交通工具的转换中,他如愿在桥上“驰骋”。
1988年建成的八一立交桥不仅是济南首座贯通南北东西的立交桥,也是承载居民生活的记忆桥,更是伴随城市生长的发展桥。
启蒙 坚守203个日夜,“奋斗”是这座城市的座右铭
“在八一立交桥工地上传颂着这样两个故事,一个叫‘锁不住’,一个是‘背不走’。”当年《大众日报》在报道八一立交桥建设的新闻中,记录了两个建桥者的先进事迹。“锁不住”的是53岁的副总工程师王瑜修,为了建桥日夜操劳,同事们把她锁在屋里让她休息,她却破窗而出坚守工地;“背不走”的是58岁的轧路机司机李培行,为了工程如期完工,木板当床,安“家”桥下。
这种拼搏奋斗的精神,影响了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建桥者,成为他们职业精神的“启蒙”,刘洪波就是其中之一。
34年前,年满22岁的刘洪波刚入职济南第二市政工程公司半年,就参与了这么大的项目:“是机遇也是挑战。”
1988年1月18日奠基开工到1988年8月8日正式通车,203个奋斗的日夜,刘洪波跟随“师父”王顺吃住在工地。
“没时间回家,盯在板房里,冬冷夏热。累了抱几捆干草铺在地上,裹着军大衣支个棍儿就过一夜,师父也是如此。”刘洪波说。这股干劲,成为他们干事创业的主基调。
不仅是建设者的“启蒙”,这座“苜蓿叶形三层互通立交”还是城市建设的“启蒙”——桥梁的建设技术、工艺、设备都是当时“顶尖”的水平,新型NC外加剂、混凝土“真空吸水”……高效、绿色的建设理念在此萌生。
如今,济南的高架桥随着城市的生长延伸,地铁成为发展的新起点,但八一立交桥建设“启蒙”的“创新精神”却并未过时。
启程 4路车到4号线,开启城市交通新征程
《八一立交工程设计简述》中提到,根据1985年10月29日交通流量调查,经十路和纬二路交会处的八一环岛,高峰时每小时机动车2218辆,非机动车12175辆,此交叉口的交通负荷系数为1.61,大大超过环岛通行能力。
八一环岛通行难,八一立交桥应运而生。
这座桥建成前后的交通变化,公交车司机和交警感触最深。
“八一环岛转盘是公交车司机心中的‘老大难’,每遇早晚高峰,进去难出来更难。八一立交桥建成后,桥上桥下路口有了红绿灯,市民出行有序又安全。”1982年参加工作的公交车司机郝勇说。
“建成后,道路更通畅了,但乘客也更多了,因为很多人把4路作为‘观光线’,特别为了看八一立交桥而坐车,为此建桥后一个月,济南开通了35路车缓解4路车压力。”郝勇说,“等以后轨道交通4号线开通了,地铁与公交接驳,桥上桥下的人流车流就更多了。”
1988年8月,交警杨百强新入警营,第一班岗就站在这座新建的立交桥南口。“2000年后,随着城市的发展,机动车日渐增多,为缓解早晚高峰拥堵压力,我们每天要用隔离桩隔出潮汐车道。”杨百强说,“为此八一立交桥两次拓宽‘增容’,不断适应城市交通发展。这一次给轨道交通4号线让路,是它第3次改造。”
从4路公交车,到轨道交通4号线,桥与城市共生长。
启航 从城北到城南,生活的奔头越来越足
1981年出生的刘乃超对八一立交桥的回忆,是桥下广场放风筝时耳畔的风声和老海关大楼的钟声。
如今,身为高校传媒专业教师,他发起了“寻找老济南声音”项目,带着学生寻找这些关于桥的专属记忆。
他的父亲刘若伟,今年69岁,曾在八一立交桥北居住了数十年,直至1999年底纬二路拆迁。“建桥时我们全家都去看了,第一次见这样的三层桥,在当时算是一个大工程。”
几年前,刘若伟家搬到望岳路,经过二环南路高架、玉函隧道,从新家到八一立交桥开车仅需15分钟,交通路网拉开了城市框架,昔日远郊变主城。如今,刘若伟一家老小驾车再次路过八一立交桥时,还会想起当年与桥合影的场景,曾经照片里的海关大钟、假山、广场历历在目。
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中,八一立交桥东北方向匝道的改造还在继续,4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未来,这一全长40.2公里、横跨市内四区的全新城市主干线,将进一步拓展济南的发展维度。
从桥上到路面再到地下,八一立交桥的交通枢纽功能再度增强。这座桥凝聚着济南的奋斗与崛起,沧桑与巨变,跨越与发展。
“到时候,我们全家再来合个影,背景可就有地铁站了。”刘乃超笑着说。
扫码查看城市发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