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接续攻坚,谱写泉城生态新篇

2022-10-17 06:48:4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冯瑜

责任编辑:颜甲

盛会启幕,融媒出击!济南报业“京济联动” 全力做好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核心阅读

  从连日雾霾到对雾霾无感,从条条“小黑河”到水清河晏,从“逃离之心”到“蓝天繁星”刷屏……十年来,济南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变,有目共睹、百姓称赞。十年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以高标杆、宽视野、新理念和硬核举措,心系民生福祉,为民谋碧水蓝天,书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济南的火热实践,不断满足泉城市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生态环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科学、依法推进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生态济南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济南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接续攻坚,谱写泉城生态新篇

高效审批,获企业赠送锦旗。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

  十年来,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性转变。2021年与“大气十条”元年2013年相比,环境空气中PM2.5浓度下降61.2%,优良天数增加106%,重污染天数减少86.8%。“气质”改善得益于高效推进治理、全面精细管理。十年间,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1748个点位,累计环保升级改造各类锅炉、炉窑1448台,拆除停用燃煤热风炉16台,完成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341家、251家企业无组织排放整治。建成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包括1700个微站、7处量子雷达观测点位、639台套废气自动监控设施等,报警数据全部实现自动推送;创新建设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将各类污染源、环境空气监测数据汇成一张网,市区街三级联动的环保大格局更加完善。

  十年来,全市水环境质量实现转折性突破。全市国控断面好三类水体比例由71.4%提升至 85.7% ,2021年跃升为100%,在全省率先消除劣五类水体,超额完成约束性指标要求。2022年1-8月,全市国控断面二类水体比例首次达 到 80% ,较2021年翻倍;全市水质指数连续8个月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排名较一季度上升8个位次。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899个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以及24个断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自2019年以来,小清河年均水质类别“四连升”,创有监测记录4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十年来,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济南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接续攻坚,谱写泉城生态新篇

  执法人员检查重点产废企业,确保危险废物从产生、贮存到转运、处置全流程规范化监管。

  生态济南建设蹄疾步稳

  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发展。持续实施“四减四增”行动,累计搬迁改造钢铁、石化、化工等工业企业86家,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7651家,化解钢铁产能650万吨,淘汰关停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462台,完成94万余户“分户式”清洁取暖改造,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下降22%、24%。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消减,2020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2010年分别下降26.0%、28.9%、44.8%、42.9%。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累计降低32%,位列全省第一。深化低碳试点示范,获批山东省唯一国家低碳城市、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双试点城市”。

  生态保护和修复扎实推进。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累计造林61.3万亩,建成小清河48公里生态景观风貌带,打造黄河绿色生态廊道,建绿透绿479万平方米,完成黄河流域36个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有效控制黄河济南段的总氮浓度。加强黄河和小清河、大汶河、徒骇河等10多条重点河道治理,高标准修复济西、玫瑰湖、白云湖等20多处湿地,小清河清洁水体指示物种占比从2016年的40%提高到2021年的66.2%,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强化自然保护区监管,连续五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强化督查。创成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4个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省级生态强县,生态文明创建领跑全省。

济南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接续攻坚,谱写泉城生态新篇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肖红(左)陪同省生态环境厅监督帮扶组对我市重点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进行现场帮扶指导。

  现代化监测精准高效

  先行先试,承担全国首批碳监测试点任务。获评全国首批、全省唯一一个碳监测试点城市,通过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服务碳排放核查校验。目前,试点工作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经费保障得以落实,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创新思路,“零投入”构建全国首张量子雷达环境监测网。主动把握量子产业落户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担任“量子产业链”链长制成员单位的有利机遇,在生态环境部门“零投入”的情况下,由产业单位投资建设7处量子雷达监测点位,全国首张“量子治霾”监测网初步成型,为实现空气质量监测“由点到面”的扩展提供了支撑。主动推介量子雷达应用成果,实现环境效益提升与环保产业发展的“双赢”。

  共享资源,拓展环境卫星遥感应用范围。2019年,济南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环境卫星遥感应用试点城市,在驻市监测中心设立基地,市财政予以全额资金保障。主动拓展应用范围,监测区域延伸到省会都市圈6城市,监测内容在裸地扬尘源的基础上增加了VOCs高值区、黄河流域固体废物堆存等重点项目,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治理、监管依据。

  智慧管理,全国首创电量监测系统。2018年,济南市在全国首创分布式无源智能环保电量监测系统,对企业治污设施24小时监控,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从随机执法到精准执法的转变,提升了全市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021年12月3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超算云中心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揭牌,标志着全国第一家国家级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正式落户济南。

济南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接续攻坚,谱写泉城生态新篇

执法人员检查加油站油气回收设备运行情况。

  精细监管标本兼治

  智能化网格监管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市、区县、街镇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专职环保网格员队伍,配备移动终端、电动车、巡查证等工作装备,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运行机制,实现对全市161个街镇的全覆盖,被列为全省第二批网格化环境监管典型示范城市,获得奖励资金2000万元。创新精细化监管考核机制,利用出租车走航监测系统创新开展道路颗粒物考核排名,每月对10个区1426条路段颗粒物进行排名,并按红橙黄绿分类实施资金奖惩,有力提升了道路颗粒物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对镇街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排名体系,每月对全市161个镇街排名考核,奖优罚劣,压实镇街属地责任。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走在全国前列,整合全市生态环境信息资源,建成监测预警、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环境监管、应急响应、公众参与六大模块,搭建智慧环保平台,实现了对全市环境质量、污染排放的全面感知、动态监控、科学预测和精细管理。

  移动源监管精细化水平稳步提高。严格排放检验与维修管理,在全国率先开创“远程自动审核+现场检查核实”排放检验监管模式,监管经验在全省移动源工作会议作典型发言,并纳入新实施的国家标准;在全省率先实施机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I/M)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检测与维修数据实时共享。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在省内率先启动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及定位安装,建立施工工地机械出入场报备制度,管理经验及服务模式获全省推广;在国内率先探索推动电动共享叉车项目。提升移动源监管信息化水平,在省内率先建成移动源污染综合监管平台,实现移动源监管由传统的日常检查向大数据分析发现线索转变、监管重心由分散的机动车所有人向集中的重点用车企业转移。

济南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接续攻坚,谱写泉城生态新篇

国庆期间,工作人员检查企业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用心服务绿色发展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累计下放68类审批权,将市级审批权限一次性下放章丘区、高新区,取消40类保障民生项目环评登记备案,豁免26类门店项目环评办理,超过85%的项目实施网上登记表备案,无需编报审批,大大减少企业成本,加快项目落地。成立服务重点项目落地工作专班,对年度重点项目建立台账,建立联络制度,提前对接,将重点项目纳入“绿色通道”,受理后100%并联提速;对不涉及环境敏感区的重点项目前期标准厂房、办公用房建设实施环评豁免。助企纾困助力复工复产,对疫情防控急需三类项目“特事特办”,允许先开工后补办手续;2020年对环境影响总体可控、受疫情影响较大、就业密集型等民生相关17大类46小类行业的项目实施告知承诺审批,2022年将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与民生密切相关等38个行业169类项目纳入环评豁免正面清单,实施环评豁免;鼓励园区项目环评“打捆”,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实行“合并批复”“一次办成”。2020年9月,出台12条惠企政策,获生态环境部专刊推广。

  排污许可先行一步。核发全省第一张火电和造纸排污许可证,在全省率先建立排污许可管理工作制度,在全省首创为所有持证单位建立排放口二维码应用系统,率先在全省完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以及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获评“全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中表现突出集体”。首创性开发了排污许可智能管理系统,获得2项软件著作权,相关经验做法获国家推广。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建企业和现有企业排污许可电子证照全覆盖,真正实现让“企业少跑路,数据多跑路”。

  全方位保障建设项目污染物总量指标。在全省首创建立污染物总量指标信息管理平台,确保全市各项污染物可用总量指标一目了然,保障新上项目顺利落地。协助建设单位在环评编制阶段同步办理总量指标审核确认手续,将办理时限由5个工作日压缩到2个工作日,并通过网上办理、邮寄等方式实现企业“零跑腿”。(本报记者冯瑜)

作者:冯瑜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