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我市文旅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提升城市软实力,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在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上谋新篇、开新局。
核心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聚焦政治引领,夯实党建根基,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守正创新,加快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我市先后获得中国十佳数字阅读城市、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夜经济十大影响力城市等多项殊荣。
“二安”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十载砥砺前行,十年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文旅一路高歌一路行: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台阶,文旅融合迸发新活力。济南正绘就一幅“诗与远方”的崭新画卷,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品接连涌现 泉城文艺作品荣誉不断
艺术创作的持续繁荣,有助于推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十年来,全市各级文艺单位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围绕“弘扬传统文化、聚焦现实生活、挖掘红色资源、体现泉城特色”创作思路,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创作生态不断优化,相继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艺术精品,打造了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泉城文艺品牌。
话剧《泉城人家》剧照。
我市先后创作排演了京剧《项羽》《大舜》《邓恩铭》、话剧《泉城人家》《英雄山》、莱芜梆子《儿行千里》《烽火绝恋》、儿童剧《我的麦哲伦海峡》《戴“星星”的孩子》、杂技剧《粉墨》《泉城记忆》、音乐剧《不一样的焰火》、舞剧《乳娘》、吕剧《生命日记》等50余部优秀大型舞台剧目,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文旅部“文华大奖特别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文联“梅花奖”“金菊奖”“牡丹奖”等百余项国内国际重大艺术赛事奖项。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济南市杂技团6次参加全国和国际重大杂技艺术赛事,其获奖密度之大、获奖层次之高、获奖质量之优,为全国同类城市艺术院团之翘楚。创作推出优秀美术作品千余幅,中国画《芳华》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银奖、中国画《大河奔腾》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重点选题。
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济南国际双年展”成功举办。由于主题立意明确,参展作品多,艺术水准高,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累计接待观众逾60万人次,网络浏览量达数亿次之多,一度成为中国美术界最具话题性的现象级展览。
杂技《转台高椅》剧照。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市民更有文化获得感
开放度高、贴近需求、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产品,让济南人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增强: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环境持续优化。
“泉城书房”历城区全福街道分馆。
目前,济南市拥有市县级公共图书馆13家、文化馆13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59家,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300余家,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市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十五分钟文化圈”。
泉城书房建设项目被列入“为民办实事”事项,目前全市已建成44家特色鲜明、温馨时尚的泉城书房,举办各类阅读推广等公益活动2500多场次,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我市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最爱阅读城市”“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中国十佳数字阅读城市”等称号。
基础夯实的同时,文化惠民服务水平也在不断跃升。更多优秀的文化资源、演出活动送到群众中间,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近5万场次,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新市民、新课堂”公益性艺术辅导培训、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进乡村、暑期文化艺术服务季、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才艺大赛等都是多年连续举办,系列活动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参与群众多,已成为济南市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
种种措施,都在回应市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市民也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主角。通过加强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建设,指导全市500余家特色庄户剧团开展演出活动。持续扶持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我市共建立县级以上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机构14个,全市注册文化志愿者人数达2万余人,全年文化志愿服务人数达3万余人次。
突破资源限制,打通技术壁垒,推出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首个公益线上图书交换平台——“书来书往”。搭建全国首个“异构系统下省、市、区、社区四级联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泉城图书馆联盟”,实现全域图书通借通还。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郅良(左一)调研“泉城书房”建设工作。
传承保护与合理利用并举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加强文物保护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十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带动战略,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遗址公园建设、考古前置改革、博物馆开放展示、文物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严格落实“先考古后供地”前置举措,从源头上保证文物安全。既保护了地下文物,又降低了建设单位投资风险及前期运作成本,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截至目前,我市共有8项考古发掘获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同时,近年来还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亿多元,先后开展了150余项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全市文物保护状况不断改善。实施完成齐长城、灵岩寺、平阴永济桥、四门塔、千佛崖造像、纬二路近现代建筑群、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等70余项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工程。
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公布首批87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实施了莱芜区、南部山区、平阴县等重点区县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完成了中共山东工委旧址、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纪念地、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成立旧址、平阴县政府诞生地等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自第四届起永久落户济南,成为济南非遗之城建设的引擎。我市还相继承办了全国非遗曲艺周、全国非遗扶贫工坊产品展示展销、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等国家级重大活动,在百花洲建立国内首家位于中心城区的传统工艺工作站。
在全国性活动和工作中,我市取得了系列成绩,奠定了在全国非遗领域的地位,有效促进了济南非遗品牌影响力、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不断增强,吸引每年近千名全国非遗项目传承人前来交流,非遗之城的优势愈加凸显。
俯瞰环城公园。
深度融合擦亮品牌 文旅产业迸发新活力
在济南,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诗与远方”在这里交相辉映。
文化旅游贡献度逐步提升,精品旅游产业被列为全市十大千亿级产业。文旅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融创文旅城、明水古城、绣源河华侨城、华谊兄弟(济南)电影小镇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项目、大品牌集聚落地,20家影视文化企业落户自贸区,投资总额稳居全省前列;文旅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提升,济南精品旅游企业集群、济南出版产业集群、济南数字影音集群三大产业集群荣获省级“雁阵形”产业集群称号。
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创新提出“1+N”全域旅游推广模式。我市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网友最喜欢的十大工业旅游城市。夜间文旅市场更加繁荣,上榜“中国夜经济十大影响力城市”,打造了泉城路、印象济南泉世界、融创文旅城等一批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跻身全国文旅夜经济发展一线城市行列;积极发展工业旅游、研学旅游、会展旅游、冰雪旅游、婚庆旅游等文旅融合型新业态。
深挖特色资源,擦亮泉水品牌,做强旅游产品。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推出12条泉水主题旅游精品线路产品和“千泉之旅休闲体验游”游泉打卡等系列活动,制作《诗画72泉》系列微纪录片,策划推出了步游泉城、船游泉城、铛铛车游泉城等特色旅游产品,同时解锁了黑虎泉打水、四合院泉水宴席、泉水大碗茶、泉水主题文创等泉水体验新玩法,扩大了泉水旅游影响力,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2济南露营季启动现场。
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发展,打造一批精品民宿、精品文旅小镇、精品旅游特色村等。作为全省改革试点,构建起“1+2+4”的民宿业发展整套制度体系,促进了全市民宿业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21年底,济南市共为82家民宿授牌“泉城人家”民宿,民宿集聚区8个,成为疫情影响下实现正增长的“明星”文旅业态;今年6月启动了“一起趣野营在泉城”济南露营季,引导开展系列露营体验活动,加快市场引流转化,培育拓展产业链条,带动全市旅游市场加快回暖复苏。
举办多项重大文旅活动,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功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举办“2022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济南活动年”。同时,还成功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国际文旅博览会、中国非遗博览会、“泉城风尚”国际时装周、两届吴天明青年电影高峰会、“二安”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文旅活动,受到文旅部和省市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借助72名泉全部喷涌的有利时机,以泉水旅游为主题和引领,通过举办城市节事活动、创新泉水宣传营销等立体化推广方式,吸引市民游客前来观泉赏泉、体验泉水生活、感受泉水魅力。2021年济南市共接待游客819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旅游总收入983.9亿元,比上年增长40%。
下一步,我市将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强化市场导向,突出发展重点,优化空间布局,夯实科技支撑,供需两端发力,促进文化与旅游消费升级,推进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文化和旅游业辐射带动省会经济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非凡十年,以文铸魂,赋能发展。济南文旅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赓续城市文脉,在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中汇聚起强大的文旅融合新力量。(本报记者陈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