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济南市乡村振兴媒体采风行”首期活动举行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助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2022-10-21 08:37:3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钱堃 通讯员 殷慧宇 盖瑞 郝桂喜

责任编辑:颜甲

“2022年济南市乡村振兴媒体采风行”首期活动举行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助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长清区归德街道德汇家庭农场喜获丰收。

  日前,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中央、省、市等20家主流媒体,开展了“2022年济南市乡村振兴媒体采风行”活动。通过此次采风活动,旨在展现济南市各涉农区县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所作出的成绩,同时对基层在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农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化发展、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积极举措进行广泛宣传。

  据悉,“2022年济南市乡村振兴媒体采风行”活动共分四期,每期根据不同主题选取部分区县进行采风。10月14日,首期媒体采风行活动举行,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相关媒体先后到平阴县和长清区进行了实地采风。

“2022年济南市乡村振兴媒体采风行”首期活动举行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助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平阴县孝直镇大力发展蚯蚓产业。

  高标准农田变增收“聚宝盆”

  农作物产量实现大提升

  14日上午,媒体采风团一行首先来到平阴县孝直镇西湿口山村,在村内一处农田旁,记者看到有两排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村民介绍,这里是村子今年刚刚建成投入使用的太阳能光伏提水泵站二级提水站。多亏有了这套光伏发电提水系统,不但解决了农民用水难用水贵问题,还促进了丰产丰收,小麦亩产突破1000斤,玉米亩产突破1200斤。

  据悉,2021年度平阴县孝直镇0.6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片区二,涉及西湿口山村、薄庄村、罗圈崖村3个村,建设面积2703亩。其中,西湿口山村村民以种植谷子、玉米和小麦为主,由于地处山区,打井困难,农田的日常灌溉成了难题,粮食的收成基本靠天吃饭,这让不少村民犯了愁。为了让村里的农田都能“喝”上水,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将村子北边的东山水库作为灌溉水源,克服水源地与灌溉地块距离远、高差大的困难,采用光伏发电提水系统,彻底解决当地农户用水难的问题。

  平阴县孝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孙久明介绍,有了光伏提水系统,无需架设电网,节省了架设电网的投入,更不用再为解决电费补贴、电网损耗等系列难题而耗费资源。用太阳能提水,农民原则上可以不花一分钱,但为了日后系统的维护维修,农民可象征性地每亩交费10元,片区二每次浇地可为农民节约资金10.812万元,小麦、玉米每季浇3遍地,共计浇6遍地,每年可为农民节约资金64.872万元。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同时还大大节省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对此,长清区归德街道德汇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张有国深有体会。谈起种粮,他感慨地说,种粮高产丰收,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增收“聚宝盆”。据介绍,张有国流转的农田中有近2000亩是高标准农田,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升了农业抗风险能力。田地里阡陌纵横,田间道路进行了硬化,铺设了PPC输水管道,实现了“节水、节电、节地、省工、省钱”的目的。“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把井搬到了地头上,每间隔50米就设一个出水口,如今的农田旱能浇、涝能排、路好走,产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9年以来,全市新建成高标准农田84.5万亩,其中2019年完成29万亩、2020年完成28万亩、2021年完成27.5万亩。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力提升。项目区粮食亩均增产50-100公斤(双季),高效节水工程可节水30%左右。

  同时,我市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强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累计整合资金13亿元,用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2年济南市乡村振兴媒体采风行”首期活动举行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助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平阴县孝直镇积极建设光伏发电提水系统。

  农业生产废弃物“变废为宝”

  助力绿色生态发展

  随后,媒体采风团又来到孝直镇营子村的高标准农田,记者看到秋收过后,这里每隔百米就有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圆柱体。据了解,这些圆柱体就是打捆后的秸秆。目前,平阴县正积极推广小麦、玉米秸秆全程机械化打捆离田技术,创新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在收割完的田地里,利用秸秆搂草机将散落的秸秆搂成行,打捆机紧跟着收草打捆,全程作业一气呵成,让秸秆变废为宝。

  在平阴县孝直镇的济南腾骐潜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园区内,一排排隆起的农田吸引了媒体采风团记者们的目光,特别是这里的土壤跟别的地方不一样,颜色呈黑褐色。该公司负责人王先俊向记者介绍,这一排排隆起的土壤里全是蚯蚓。

  “别看蚯蚓个头小,产业前景却十分广阔。”在蚯蚓养殖园区内,王先俊随手抓起一捧土伸到记者眼前,只见小蚯蚓一条接一条地从松软漆黑的土里冒出了头。那这些蚯蚓“工人”,究竟能干啥?答案是:吃垃圾,产“宝贝”。

  为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和厨余垃圾处理问题,孝直镇党委政府积极同济南腾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接,将不易分解的农作物秸秆、蔬菜尾菜、厨余垃圾等经过科学配比后运到养殖园区。垃圾盖在蚯蚓上,蚯蚓住在“美食”里,蚯蚓粪排在其中。蚯蚓们吃得快活,消解了垃圾,降解所产生“废料”是一种十分优质的土壤改良剂,从而实现变废为宝、化肥减量的作用,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解决了长期使用化肥所造成的土壤板结与农作物产量下降的问题,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大有裨益。

  要想提高农田的地力,让农作物产量上升,除了提高土壤有机物含量外,减少垃圾危害同样十分重要。特别是日常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地膜、化肥袋、农药瓶等生产资料废弃物,如果不及时清理,存在着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隐患,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构成一定威胁。

  在当天的采风中,媒体采风团一行先后参观了平阴县孝直镇的地膜回收站和玫瑰镇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中心。据悉,我市近年来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持续开展绿色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在春耕春种、秋收秋种等关键农时,加大农膜回收工作力度,开展农膜回收专项行动;积极推进高强度加厚地膜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广。自去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市级地膜回收资金750万元,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广资金300万元,用于保障地膜使用与回收工作顺利推进。截至目前,我市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

  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我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属地管理”的原则,在全省率先出台《济南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实施方案》,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970万元,进一步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和长效机制,落实农药包装废弃物豁免管理规定,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费用由1万余元每吨降至每吨不足百元,极大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文/图 本报记者 钱堃 通讯员 殷慧宇 盖瑞 郝桂喜)

作者:钱堃 通讯员 殷慧宇 盖瑞 郝桂喜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