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画像丨本土“网红”参与编撰地方史志——听“小阿瑶”拉家乡呱儿

2022-10-26 07:02:4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王飞

责任编辑:卢卫美

  人物速写

  亓瑶瑶,33岁,自媒体博主。深秋的东汶南村,处处是一派丰收景象。亓瑶瑶开车行驶在村间小道上,沿途每每看到的村碑、建筑,他都能即兴讲出一大段故事。别人眼中再寻常不过的风景,在他看来处处都与文化有关。

融媒·画像丨本土“网红”参与编撰地方史志——听“小阿瑶”拉家乡呱儿

整理拍摄设备。

  “恁知道咱吃的香蕉和生姜它们有同一个爷爷吗?为什么呢,我跟你们说一说……”

  10月24日,在莱芜区东汶南村的“汶南姜博园”,33岁的“小阿瑶”站在一片“热带雨林”里,用手机自拍视频。

  “大网红又来咧!”一旁经过的一位合作社社员热情地跟亓瑶瑶打起了招呼。

  用家乡话讲本地事

融媒·画像丨本土“网红”参与编撰地方史志——听“小阿瑶”拉家乡呱儿

亓瑶瑶善于从与村民聊天中寻找故事线索。

  “小阿瑶”真名亓瑶瑶,他在网络平台上讲述莱芜区地域小故事,吸引了众多粉丝。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会讲故事的“小阿瑶”并不是文科专业出身,专业竟是工程造价。他的“故事库”大都是童年时期与村里的老人们闲聊获取的,加上自己爱查阅书籍刨根问底,故事也就越攒越多。

  去年,亓瑶瑶萌生了做自媒体的想法,他想用地道的家乡话把家乡的故事讲出去。

  与常见的“就文化讲文化”不同,亓瑶瑶的故事通常从百姓感兴趣的小事入手。比如,“你知道高桩馒头跟高庄的关系吗?”“你知道香蕉和生姜是‘叔伯兄弟’吗?”“你知道‘莱芜八景’是莆田人评出来的吗?”“你知道电视剧《亮剑》和莱芜有啥关系吗?”……富有吸引力的故事开头,让人忍不住想听个究竟。

  两三分钟听下来,让人意犹未尽。渐渐地,也有不少网友给亓瑶瑶提供故事线索。有位山西的网友发来私信:“我是山西人,但我们这儿的人都说莱芜话。”亓瑶瑶兴奋不已,赶忙打去电话,对方果然一口地道的“莱芜味儿”。

  循着这一线索,亓瑶瑶查询资料发现,像这样的“方言岛”的确存在。清末年间,有一群莱芜人逃荒至山西,在当地落户繁衍,口音上竟同化了当地人。亓瑶瑶趁热打铁,录视频口述了自己这一发现,并配上当地人的视频,故事更具说服力。

  “你知道山西有一个县城说莱芜方言吗?”这一视频的点击量很快飙升至40余万。

  小事做好就有了意义

融媒·画像丨本土“网红”参与编撰地方史志——听“小阿瑶”拉家乡呱儿

查阅资料。

  吸睛的内容拿捏住了网友的“猎奇心理”,点击量上涨,评论也如潮水般涌来。网友们在评论区聊得火热,字里行间是满满的自豪感。

  账号火了,但也有些评论让亓瑶瑶感到郁闷。

  “你知道啥啊?不懂装懂!”

  “年纪轻轻的不寻思挣点钱,在这鼓捣闲篇子!”

  说这话的不是旁人,恰是亓瑶瑶相熟的一位长辈。

  “我不认为只有挣钱是有意义的。你想想,现在谁还记得明朝最有钱的人是谁?历史记住的,往往是那些文人墨客,真正能给后人留下文化遗产的人。”亓瑶瑶坦言,在他看来,做事不应该以挣钱多少来衡量意义。“哪怕你只是一个打火烧的,只要你坚持用最好的面粉、最合适的火候,周边的居民都爱吃你的火烧,那你做的事就有意义。”

  把“小事”做到最好,就有了意义。走访挖掘好故事,查阅资料核实,甚至去废品站“淘旧书”……别人眼中没有意义的事儿,亓瑶瑶却乐在其中。

  在地方史志上留下一笔

融媒·画像丨本土“网红”参与编撰地方史志——听“小阿瑶”拉家乡呱儿

自拍视频。

  “小阿瑶”火了,走到哪都有人说:“看,那可是大网红。”也有一些发展旅游的乡村、非遗传承者找他宣传。但凡能与本土文化有关的,他都欣然前往。“有钱的就给点宣传费,没钱的就给点‘果木子’,都挺好。”说到这儿,亓瑶瑶有点不好意思。“我常常跟同行们说,咱们网红不可能一直红,哪天不红了,你总得为社会留下点什么。”今年5月,亓瑶瑶联合本地几个地域文化类博主,成立了“莱芜区地域文化推广协会”,他们应当地政府邀请,与“莱芜区地方文化研究会”一起参与地方史志编撰。这群30岁上下的年轻人,竟然跟另一群70岁上下的老年人“玩”到了一起。

  目前,《高庄纵览》书稿已经交给上级部门审核。刚刚完成工作的亓瑶瑶十分自豪:“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虽然不能像那些史学大家一样洋洋洒洒写出长篇巨著,但能在我们地方史志上留下一笔,也值得骄傲。”

作者:王飞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