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坡道在公共场所已经是标配了,不过这个坡度有点大,要是手动轮椅上去可能有点困难……”
10月27日上午,腿部残疾的郭颖颖驾驶着电动轮椅,在英雄山附近体验无障碍设施。跟她一起的,有济南市、市中区残联、住建等部门工作人员,还有正在对这一片区进行济南市首个无障碍通行示范区改造的设计人员。郭颖颖的建议,他们记在了心里。
对普通人来说,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难,但对于残疾人而言,独自出行都是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儿。好在,随着无障碍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声音——“不再害怕自己出门了!”
拍摄时间:10月27日
拍摄地点:英雄山附近道路
拍摄内容:残疾人体验无障碍设施
设施更完善
“心里的恐惧在消失”
为促进残疾人无障碍出行,济南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了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队,27日的无障碍环境督导,就是促进队邀请残疾人代表和相关部门组织的体验活动。
盲人李芳戴着墨镜跟在人群中,脚下的盲道让她从容而行。问起她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感受,李芳开心地说,现在她已经不再害怕独自出门。
李芳今年41岁,在济南市按摩医院上班,工作地点离家并不远,一般步行只需5分钟。“从前不论那条路走了多少遍,我自己出门的时候都会觉得恐惧,因为不可控因素太多了。开心的是,这几年盲道铺设越来越规范,只要提前一点出门,上班就不会迟到。”李芳告诉同行的大家,现在她不仅能独自上班,还探索了很多乘公交车出游的路线。“心里的恐惧已经慢慢消失了。”李芳说,医院、博物馆、公园里都有了盲文,她的活动范围正在扩大。
53岁的郭颖颖双腿残疾多年,她也是从近几年开始实现独自出行的。“现在的新建建筑都有无障碍通道,老建筑、老城区也进行了提升改造,台阶上加装了各种形式的坡道,路边也做了坡度延伸。”郭颖颖说,虽然有些坡度大的地方靠电动轮椅还是上不去,但自己可以寻求路人的帮助,大家也很愿意帮她一把。
提升进行中
“这份心意让人温暖”
体验过程中,残疾人提出了一些细节问题,比如个别盲道在截断人行道的路口对接不上,无障碍坡道太窄轮椅不易通行。他们期待这些细节之处能更加完美,工作人员将情况一一记录。
同圆设计集团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王晓瑜说,面对无障碍设施普及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2022年4月正式实施。
新建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有了强制标准,老城区的相关改造,是各部门和设计者的主要攻克方向。
“目前济南市残障人士约占总人口的5%,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20%,儿童占9%。这三类人群加起来,基本上能占据咱们社会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数字其实是相当可观的。他们也是无障碍设施的主要使用人群,再加上我们全社会人群的偶尔使用,无障碍设施的打造其实是关乎全体市民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大事儿,不是小众人群的需求。”王晓瑜告诉记者,这次进行督导的英雄山片区,是济南市打造的第一个无障碍通行示范区域。作为第三方,自己和团队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前期调研,目前已经形成了改造方案,包括轮椅坡道、公交站智能站牌、交叉口缘石坡道、盲道、无障碍标志等都在改造计划之中。
现在,改造已经逐步展开。督导过程中残疾人提出的意见,也在激发着王晓瑜的灵感。对残疾人而言,改造提升、打造示范区,不仅给他们带来行动上的便利,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关怀。
“无处不在的无障碍设施,已经给了我们很多方便,继续进行提升,更让我感受到了相关部门的努力。”李芳说,这份心意让她很温暖,也对今后的生活很期待。
政策支持下
畅想正在照进现实
“公交站牌附近没有坡道,不好上公交车,能不能设计一处错开人群还不会绊倒别人的坡道?”
“智能公交站牌的语音播报声音能不能再清晰一点?”
残疾人你一言我一语,抒发着自己的畅想。他们的想法也被仔细记录下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王晓瑜说,后续还会选择一到两个示范片区进行提升改造,营造全社会关注无障碍设施的好氛围。
根据公开数据,目前,我国现有残疾人约8500万,其中视力残疾人数1200多万,肢体残疾人数近2500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无障碍设施的提升,不是某一个部门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尤其是公共的盲道、坡道,更需要广大市民共同自觉维护。”市住建局城市建设处工作人员刘福增说。记者在《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的通知》中看到,其中列出了18个核心及相关部门,各司其职投入无障碍环境建设。
“将来我们希望看到无障碍设施能以‘通用设计’的理念,让人看不出‘刻意而为’,完全融入城市建设和景观。”济南市打造“无障碍环境示范城市”的目标,正在有力的政策和关注下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