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发光发热!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走园区进社区看基层怎么干

2022-10-31 09:25:4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浩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日前,全市各区县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句句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报告内容,令大家印象深刻。他们纷纷表示,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学透,并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基层党建“领航员”

  让党员教育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这让“90后”孙雪琪倍受鼓舞,她是历城区洪家楼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更加坚定了她要在基层这个广阔舞台上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工作以前,我对’党建’这个词比较陌生,但在街道党建办工作的一年多里,我逐渐发现党的政治建设能够统一思想、振奋人心;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能够凝聚党员力量,建强战斗堡垒;党的廉政建设能够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坚守初心使命,永葆创业激情。只有抓实抓严党建工作,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我现在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其实是最实在、最重要的工作。”谈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体会,孙雪琪向记者回忆起工作以来的点滴。

在一线发光发热!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走园区进社区看基层怎么干

孙雪琪(右)为参加活动的党员发放党员徽章。 (张敏 摄)

  今年以来,洪家楼街道注重组织引领强基础,制定《精致洪楼兴业乐居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红心永向党”“七个一”等系列活动32次,推动各领域党建资源的统筹利用和有机融合,凝聚红色动能。注重能力引领强队伍,抓实党员与党务工作者教育培训。举办党代表专题分享会、开展今冬明春党员集训,录制“小袁讲党务”微视频3期,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讲解党务知识。注重党建引领强服务,开展“洪楼实事”服务项目。凝聚老党员、志愿者等各类群体,组建“红‘鑫’向党”等21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完成环境卫生整治、安装充电桩等62件实事,让居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对下一步工作,孙雪琪探索以“文化+新媒体”的方法丰富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内容与形式,利用街道非遗文化、“三个一百年”等文化资源,以“微视频”“微课堂”“微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让党员教育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增强党员参与的积极性。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一名选调生,我很幸运能有机会在基层发光发热,青春奋斗在基层,不负韶华不负自己。”孙雪琪说,新征程上,她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学用结合,从中汲取做好党建工作的智慧和力量,为打造“精致洪楼”夯实坚强的组织基础。

  社会治理“急先锋”

  创新治理方式全方位服务居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句话真的说到我们热线工作者的心坎上了!”槐荫区兴福街道“房泽安惠民服务热线”负责人房泽安说。

  10月18日,“房泽安惠民服务热线”迎来了第五个生日。五年来,这个诞生于群众之间、扎根在基层的热线成为辖区群众的“连心线”,活跃在化解纠纷、调处矛盾、志愿服务、法治宣传各个层面,不断释放出热线的温度与力量。

  热线所在的顺安苑小区是济南市最大的廉租房小区之一。小区建成初期,各种矛盾不断。热线成立之初以党员为主组成,大家主动在自家门口挂上了“我是共产党员,我是志愿者,有困难找我”的服务标牌,承担小区里的矛盾调解工作,始终坚持热心、耐心、诚心、交心、用心、暖心的“六心工作法”,不管谁来,都开门相迎、热情相待,对于来访者的问题,做好登记后,能帮忙的帮忙,能协调的协调,力争将每件事情处理好。秉持“惠民服务”宗旨,热线围绕矛盾纠纷化解、便民惠民志愿服务两大主题,全方位服务居民,将矛盾问题化解在社区、化解在基层。

  过去的五年里,“房泽安惠民服务热线”接待来电来访486人次、入户调解36次。依托热线成立的志愿队伍从一开始的3人逐渐发展到180人,从服务顺安苑小区延伸到服务兴福街道乃至济南西站上下高铁的全国旅客,先后举办了300多场志愿服务活动,成了槐荫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我们一定要把‘房泽安惠民服务热线’继续做好、做实,不断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办法、新模式,为奋力打造‘齐鲁门户,医养之都’贡献更大热线力量、兴福力量!”房泽安说。

  中小微企业“服务员”

  打造亲商多元化服务平台

  “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时,每每读到这里,历城区东风街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震都十分振奋。

  “中小微企业是经济的‘毛细血管’,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生力军。统筹协调中小微企业服务资源,更好发挥中小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李震向记者介绍。

在一线发光发热!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走园区进社区看基层怎么干

李震(中)走访辖区小微企业。(张敏 摄)

  记者了解到,东风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作为服务企业、居民的重要一环和“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围绕政务服务、民生保障,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开展“就近办”业务累计4000余件,接待企业和群众咨询14000余人次,在历城区业务量领先。同时,织牢托底网,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发布企业招聘信息4000余条,提供就业指导500余次,为小微企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提供政策补贴共计800余万元。

  对于下一步的打算,李震表示,将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认真思索,统筹利用街道及社会资源,在东风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开设东风汇·亲商学苑,打造亲商多元化、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平台。围绕便民服务大厅提供的商事、就业指导、惠企政策“一口办理”、社会保障、劳动纠纷调解等服务,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指导服务,扩大惠民惠企政策知晓度,促进营商环境迈向更高水平。

  “在迈入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围绕主责主业,在便民服务中心、物业管理方面为辖区企业、居民提供更加优质、贴心服务。”李震坚定地说。

  机关事务“勤务兵”

  “节约节能”贯穿工作始终

  “餐饮浪费、压减预算、绿色节能,是我们的重点工作,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天桥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生活服务科负责人徐中庆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这对机关事务工作有很强的指引性。”

  虽然干的是“后勤”的活儿,但是徐中庆始终认为,这个活儿政治性很强,分量一点也不轻。

  徐中庆说,自己干了20多年的后勤保障工作,“节约节能”贯穿始终,尤其是近年来,他感受到政府在提倡绿色节能、杜绝餐饮浪费方面的措施越来越有力度。2021年,山东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在济南市选定了两家单位食堂进行“光盘行动”智慧系统试点,天桥区机关食堂就是其中一家。

在一线发光发热!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走园区进社区看基层怎么干

徐中庆对菜品进行检查。 (张素芬 摄)

  “这个系统就是通过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用餐人的餐厨垃圾倾倒情况,如果超标,系统就会自动抓取,并将信息反馈至个人所在单位进行处罚处理。”徐中庆说,智慧系统安装以来,机关食堂每天的餐厨垃圾能控制在50公斤左右,每月餐厨垃圾减少8%左右,效果很明显。

  不仅是靠这个系统,天桥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近年来通过张贴宣传海报、LED大屏滚动播放、组织光盘行动等多种形式,让机关单位绷紧思想弦,养成勤俭节约习惯。同时充分利用蔬菜边角料,降低蔬菜成本、紧抓食品安全。

  “作为机关事务部门,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把握机关事务工作的政治性,统筹好管理、服务、保障三项基本职能,努力构建制度完备、标准明晰、流程规范、队伍专业、力量充足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同时,形成资源共享、力量整合、风险共防的‘大后勤’格局,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新时代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保障’各项工作中,展现机关事务人的新风采、新作为和新贡献。”徐中庆表示。

  乡村振兴“领头雁”

  党建引领壮大产业 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我们在劈山修路的时候就坚持党建引领、团结群众,攻坚克难、创新实干,让新时代‘愚公精神’引领全村阔步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南部山区金刚纂村党支部书记马广业说。

  1994年11月,在村党支部书记马广业的带领下,金刚纂村党员干部带头干、村民跟着党员干,劈山修路,克服重重困难,历时11年,打通了村与城之间的天堑,打开了村里的发展路,圆了祖祖辈辈的出山梦。金刚纂人劈山修路的壮举,当时被誉为“九十年代新愚公”。

  如今,金刚纂村要打开的不再是进城路,而是富裕路。该村持续坚持党建引领,在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做优做强产业上持续发力,让新时代愚公精神散发出更夺目的光辉。

  2022年3月,金刚纂村党支部领办的“金马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民宿、采摘旅游业。村内建设了22套风景不一、各具特色的主题民宿,发展“民宿+农耕文化体验”、“民宿+休闲养生”、“民宿+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1800余人次。同时,该村发展旱地西红柿、秀丰梨、黄棒菜等特色农业种植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特色种植的附加值。通过特色产业带动,该村今年底集体收入预计达15万元,每户村民增收5000余元。

  (本报记者 李小梦 张敏 张龙 张素芬)

责任编辑:王浩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