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传“党音”、宣讲入人心,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到生产一线—— 田间地头的小课堂

2022-10-31 11:19:3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时晔然 张敏 钱堃

责任编辑:王浩

乡音传“党音”、宣讲入人心,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到生产一线—— 田间地头的小课堂

三涧溪村现代化公寓楼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眼下,全市上下正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新热潮。其中,一场场“沉浸式宣讲”在广袤乡村火热开展,基层宣讲员正用乡音传递“党音”,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心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鼓足干劲、凝聚共识,早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智慧和力量。

乡音传“党音”、宣讲入人心,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到生产一线—— 田间地头的小课堂

高淑贞在温室大棚内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进大棚 圈粉“00后”新农人

  “农业是朝阳产业,年轻人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创造美好生活……”10月24日,在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温室大棚内,一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课正在进行。

  三涧溪村党委书记高淑贞被大家围在中间,身边是来自山东技师学院、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实习生们。

  他们穿着工作服、运动鞋,脸上还带着些孩子气,听得专心致志,时不时点头认可。

  “在校期间,老师经常跟我们讲起高书记的故事,她是三涧溪村的‘领头雁’,还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实习生何重阳说。

  今年6月,在辅导员推荐下,他们来到三涧溪村绿涧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实习,参与农产品包装设计、电商运营等方面的工作。

  这期间,何重阳和同学们参与了“章小福”猪文化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和内部装修,第一次能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应用到社会实践,他们很有成就感。

  作为实习生的“导师”,合作社负责人王元虎时常利用农闲时节,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讲述他在高淑贞的帮助下,自己一步步把黑猪养殖做大做强,带领村民共同增收致富的故事,被实习生亲切地称为“虎哥”。

  “从一名兽医,到黑猪养殖户,再到现在建设田园综合体、培育新品节粮黑猪,一路走来,靠的是扎根农村、带领农民致富的信念,虎哥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何重阳说。

  2019年,由王元虎牵头,三涧溪村成立了绿涧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121名青年党员、回乡大学生、复退军人共同出资139万元组成了“乡村振兴合伙人”,步入了共同富裕的“快车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其中关键靠人才和科技。”高淑贞说。

  这几年,王元虎积极探索“四位一体”种植模式,实现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种植。他们将“自然界的清道夫”黑水虻推广出去,建立2000平方米的“虫子工厂”,实现“小虫子、大市场”的作用。据了解,黑水虻幼虫期具有分解动物粪便、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成虫期可作为优质的蛋白饲料销售给饲料场。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积极开展农业创业培育和扶持工作,采取资金、科技、管理、项目入股参与等方式,引导返乡农民工和青年人探索农创项目,建立大棚内的创业、创客空间,招募志愿体验者和农创专家团,让传统农业更加“科技化”。

  “听完高淑贞的宣讲,让我们鼓足了投身乡村建设的底气和信心。今后我将立志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何重阳说。

乡音传“党音”、宣讲入人心,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到生产一线—— 田间地头的小课堂

芦南村党支部在山楂体验园里开党课。

  接地气 山脚下开设“微宣讲”

  10月27日,历城区港沟街道芦南村阳光明媚,一大早,村党支部书记贾虎平带领村干部和党员来到山脚下,在田间地头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

  环顾大山,红绿相间、硕果累累,众人喜气洋洋。

  “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人心。芦南村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生态芦南、无忧芦南’,早日实现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贾虎平话音刚落,全场响起阵阵掌声。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回想起当年开荒山、种果树、抡锄头的场景,说说现在的幸福生活,展望乡村的美好未来。

  “还以为在教室,没想到在这里,俺穿着皮鞋来的。”老党员张诗贵的话引来一阵欢笑。

  “说句心里话,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立足岗位,把山楂管理技术学精学透。”张诗贵说。

  他告诉记者,自己如今实现“家门口”上岗,还在村里的指导下学习剪枝技术,月工资从3000元涨到4000多元。

  近年来,芦南村紧紧围绕“抓党建、促振兴”主题,加强基层党建,提升能力作风,探索出一条“党支部+合作社+企业”三位一体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党支部领办成立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全体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由分散经营转变为聚力发展。引进项目管理公司,建立社企联营机制,整体开发集体资源,保证村集体固定收益。盘活土地资源,为产业规划提供了空间,全村资源要素充分激活。

  建成30余亩的牡丹观光园、山楂高效产业示范园和2万平方米的智慧农业大棚,为市民游客提供赏花游玩、科普体验好去处,每年带动增收40余万元。2021年,芦南村固定资产超4亿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360万元。

  “吃农家菜,住特色民宿,看田园风光,这样的近郊游满足了城里人周末带孩子游玩的需求。”贾虎平说。

  他们今年新建设的“桃花岭上”景点,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风光秀美、环境宜人,共有5个小院,采用淳朴雅致的装修风格,全部配备小米智能家居,还有温泉、高档餐厅、会议室、网球场、自然乐园等各类配套设施,让前来观光住宿的游客流连忘返。

  随着“桃花岭上”民宿开门纳客,港沟街道芦南村的乡村振兴产业中又多了一颗熠熠生辉的新星。

  目前,芦南村正全力打造集观光度假、教育科普、户外拓展、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去年12月获评第二批全省景区化村庄,并成功入选“2022年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这也是历城区首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乘着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东风,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产业继续做大做强,持续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闯出新路径。”

  两不误 忙完农活听宣讲

  10月25日7时,迎着初升的太阳,精神矍铄的王先俊驾车从平阴县城来到孝直镇前店子村。身为济南腾骐潜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带进自己的养殖大棚。

  “啥事这么高兴?”王先俊一进棚,就被门口的张大妈叫住了。

  此时,村民们正在大棚里忙碌,额头流着汗水,头发沾着露水。

  “你们忙,我来讲。”

  “好,俺听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先’二字,意味着国家今后将出台更多惠农政策,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咱们今后养殖业的前景更广阔,农民职业会更吃香。”王先俊说。

  “嗯,咱老百姓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准没错,日子越过越红火。”张大妈笑着说。

  “以后城里人也会羡慕咱们农民的日子。”王先俊附和道,这句话引来大家阵阵叫好,大棚内气氛活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手里的锄头刨地更带劲儿了。

  跟随着王先俊,记者走进大棚,被一排排隆起的农田吸引了目光,特别是这里的土壤跟别的地方不一样,颜色呈黑褐色。

  王先俊向记者介绍,这一排排隆起的土壤里全是蚯蚓。这200吨蚯蚓吃垃圾、产“宝贝”,硬是用这种“冷门”的生物科技“拱”出了平阴县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小蚯蚓能吃掉垃圾山,还真不是天方夜谭。“别看蚯蚓个头小,产业前景却十分广阔。”在蚯蚓养殖大棚内,王先俊随手抓起一捧土,伸到记者眼前,只见一条条蚯蚓从松软漆黑的土里冒出了头。王先俊介绍,2019年,该基地里引种了10吨“大平2号”品种蚯蚓,短短几年工夫,已经培育到200吨。

  这些蚯蚓“工人”究竟能干啥?王先俊的答案是:吃垃圾、产“宝贝”。为有效解决面源污染和厨余垃圾处理问题,孝直镇党委政府积极同济南腾骐潜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将不易分解的农作物秸秆、蔬菜尾菜、厨余垃圾等经过科学配比后,运到养殖大棚。

  垃圾盖在蚯蚓上,蚯蚓住在“美食”里,蚯蚓粪排在其中,一层一层。尽管没有人为隔开,但也很容易分辨,蚯蚓没吃过的垃圾呈块状,手感硬且大小不一,蚯蚓粪则呈细小颗粒状,松软细腻。园区工人们眼见块状渐渐都转化成了颗粒状,就知道该为蚯蚓“工人”们“加菜”了。蚯蚓们吃得快活,还消解了垃圾。

  降解所产生的“废料”是一种十分优质的土壤改良剂,有着“有机肥料之王”的美誉,实现化肥减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有效解决了长期使用化肥所造成的土壤板结与农作物产量下降的问题,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大有裨益。

  目前,王先俊的蚯蚓养殖规模达到300余亩,年处理孝直镇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蔬菜、餐厨垃圾等各类农业有机废弃物9万吨,实现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蚯蚓作为一味中药材,叫“地龙”,供给中药厂做溶栓胶囊,每年的销售量也是十分客观。蚯蚓粪还可以做有机肥,用于当地的绿色农业发展。

  “听完党的二十大报告,我倍感振奋,也带着激动的心情讲给老百姓听,他们打心底里支持、拥护和期待党的好政策。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蚯蚓产业生态优势资源,擦亮特色种养新名片,带领大家共同增收致富。”

  (文/图本报记者 时晔然 张敏 钱堃)

作者:时晔然 张敏 钱堃

责任编辑:王浩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