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天桥区工商河畔,金黄的树叶随风飘落,构成了一幅秋日美景。在这里,你可以沿途骑行,可以河畔慢跑,还可以席地而坐静静观察落叶,享受一种接近大自然的野趣。
马路、河流和行人,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城市生活图景。
在河流两岸,散落着一群身穿红色马甲的人。从高处远眺,星星点点的红色在河边、绿化带间游走。他们是一群老年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河小工”,每天都会坚持来这里巡河。几年间,从未间断。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天天来?老人们的回答中,都提到了一个词:信念。
清理河畔垃圾。
先锋档案
天桥区工商河沿岸活跃着一群身穿红色马甲的老年党员志愿者,他们的年龄在60到78岁之间。每天坚持在河边捡拾垃圾、检查安全设施和劝阻不文明行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一线建设工人出身,都在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淬炼了思想、锤炼了党性,都始终心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随时“空降”的老兵
“有句话从年轻讲到老,人就得讲奉献。”
65岁的梁红兵老人一句话,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细聊才知道,这群党员志愿者,个个身上都有故事。听了他们各自的经历,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何在步入老年后依然投身志愿服务。
70岁的田兴明老人已经有48年党龄。他17岁时在河南参军入伍,成了一名空降兵。“我们的部队就是上甘岭那支队伍,出过很多战斗英雄!”田兴明回忆,让他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聆听黄继光母亲的报告会,这位英雄的母亲收到儿子的勋章、入党申请书和几封家书等遗物后,毅然把自己的小儿子送去了前线。
“现场没有一个不抹泪的。”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老人依然有些动容。田兴明说,从黄继光和他的母亲身上看到了在民族解放大业面前无我的精神境界,战争时代涌现的英雄故事对自己此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
“事不分大小,只要对群众有利,对社会有益,就有意义。”田兴明从部队复员后,成为一名工程车司机。20世纪70到80年代,济南兴建城市道路,施工人员常常加班加点。在修建解放路时,由于工期紧,身为党员的田兴明主动要求加夜班,连续多天在工地通宵作业。
“入党的时候我们就承诺了,承诺了就要做到。有急活儿累活儿,我这个老兵随时空降!”
工商河畔总能看到“河小工”的身影。
爱干净的阿姨不怕脏
深秋看似浪漫,但满地的落叶却成了志愿者们的负担。64岁的李金芬拿着笤帚正细心地打扫着绿化带,不料,扫出了一条湿漉漉的狗粪,瞬间黏在笤帚上甩不下来。平日里爱干净的她没有丝毫犹豫,掏出纸巾,捏起狗粪扔进了垃圾袋。
“看见遛狗的,我们都会嘱咐他们,可不能这样!”
不怕脏不怕累的李金芬,年轻时下乡也有值得骄傲的事儿。“有一回我们在农村挖水渠,水‘哗啦’一下涌过来冲垮了一个围挡。我赶紧跳进去蹲在那个出水口,同事们也都往我这边堆沙子,一块齐心协力才把大水拦住。”那时候的李金芬最佩服的,是村里的一位老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队长。
“老支书和队长每天都在盘算着怎么才能多打粮食,让村民过上好日子。那个时候的人和事儿,远比你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要真实感人。”在李金芬的经历中,老支书和队长身上有着最纯粹的共产党员本色。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在我们社区里,我同样看到了很多像老支书那样的党员。我刚搬来的时候,往楼下一看,我们的田象霞书记带着党员、志愿者一起干。我也很兴奋,我得加入他们啊!”
这几年,随着年龄增加,李金芬感觉到体力大不如从前,她停掉了喜爱的艺术团和老年模特班,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却一直坚持着。
党员,是那个站在桥下的人
“你是党员,退了休就不能光想着遛大街玩。党员是做什么的?党员是站在桥下巡河的,而不是站在桥上赏景的。”
工商河连心桥下,66岁的李君正在检查沿岸照明设施的电路。本该在家安享退休生活的他,如今带着小孙子一起巡河。看见墙面上贴有小广告,他掏出随身带着的小铲子上手清理。
“我打小就从父亲身上学到一个道理,共产党员是要讲奉献的。”李君回忆,沿黄稻改期间,因生产队缺少工具设备,身为队长的父亲二话不说,把家里能用的家伙什都拿到了队里,甚至拆走了房梁。不止父亲一人,附近几个村的不少党员也是这么做的。
李君16岁参加工作,成为一名一线施工人员。1982年在大观园修理污水管道,为了不影响居民白天通行,他们只能在夜间开工,连续奋战了7天。每每有急难险重的任务,他们这些党员骨干总是冲在前头。
这群满头华发的老人,小的60岁,老的78岁,忙活起来却依然风风火火。党员“河小工”的存在,使得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志愿服务的磁场越来越强,居民生活环境也愈加美好。
(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