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市更新”是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济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留改拆”并举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不断完善住房民生保障体系,既留住老城区的烟火气和历史感,又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提升了幸福感,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城市发展特点的更新之路。
过去10年,济南累计实施近300个棚改旧改项目,110余万户居民通过棚改旧改住上了新居,既有建筑增设1175部电梯,数量连年居全省前列。棚改工作3年内2次获得“国家激励支持”,全省唯一;启动41个“中优”战略项目,12个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项目入选全省示范,数量居全省首位。
注重人居品质 三年两获“国家激励支持” 60万群众乔迁新居
棚户区改造是惠及万千百姓的民生工程,更是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的发展工程。10年来,济南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稳步提升居民住房保障水平,全市约60万居民通过棚户区改造工程乔迁新居。2020年至2022年,我市棚改工作3年内两次获得“国家激励支持”。
近日,记者来到经十路与阳光新路交叉口的和谐佳苑小区,一幢幢红白相间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小区道路宽敞整洁,居民在小广场上休憩,小朋友们玩耍嬉戏,呈现出一幅幸福温馨的美好画卷。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环境脏乱的棚户区。
“过去住的平房低矮潮湿,冬天烧土暖气,夏天下雨蹚水出门,做饭满屋都是油烟,那时候就盼着能拆迁。”老住户王英说。
群众“所急、所需、所想”是济南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2005年大规模开展棚改工作以来,济南始终让棚改居民做参与者、决策者、监督者;棚改实施过程中坚持“质量优先”“因地制宜、一项目一策”科学制定征收补偿方案,严格控制工程建设质量,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
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居民生活。在济南市棚户区改造“代表作”之一的华山片区棚改旧改项目,3.7万户居民从老旧房屋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在历下区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刘智远小区,2536户居民住上了楼间距宽阔、绿化率超高、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社区……10年来,济南市开工棚改安置房30万套,基本建成22万套,通过大规模推进棚户区改造,合理规划建设安置住房,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科学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资金高效使用,有效提升人居环境,切实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让更多泉城人民享受到改革发展和城市建设成果。
修复生态空间 稳步推进“中优”项目 城市风貌日新月异
近年来,济南积极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及强省会战略,在“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在城市更新中进一步彰显,一大批城市更新项目有序开启,生活在老城的百姓感受着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
“明府城整修了,千佛山敞亮了,小时候的济南味儿回来了。”市民张文说,陪孩子去佛慧山游玩时,还邂逅了活泼可爱的小松鼠。
通过“建筑降层修复城市景观视廊”,让“山泉湖河城”一体共生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日渐清晰,是济南在城市更新中重塑人与城关系的生动实践:佛慧山景区在保留原来植被和绿化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实现了还山于民、还景于民;大明湖畔的东湖大厦用5个多月时间完成拆除,“山城互看”的美好景象再度重现;中山公园地块正式征收冻结,即将进入实施阶段,扩建后总建筑面积将是现在的两倍,市民游园体验更舒适、更便利……城市更新“腾出”的空间与机遇,正助力济南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加速奔跑。
“城市更新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先后启动了包括济南古城(明府城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上新街周边片区改造项目、成大-国棉一厂片区改造项目、四建交运地块城市更新项目、洪楼广场改造项目、济南宾馆项目、千佛山北入口改造项目等在内的41个‘中优’战略项目。”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创新“留改拆并举、功能性国企实施、国开行贷款资金支持”城市更新运作模式的同时,济南编制了《济南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为“十四五”期间城市更新提供了规划指引,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新期待。 彰显文化底蕴出台21项创新举措守护名城历史文脉
城市更新的不仅是外在的“壳”,还有内在的“瓤”。为进一步激活旧有城市空间,济南重视挖掘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营造更高品质的发展空间,擦亮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
在万紫巷片区住了30年的王磊发现,从去年开始,经三路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路边也多了许多网红小店。“变得不像我认识的那个老城了。”王磊说。
改变源自老商埠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从2017年融汇·老商埠的开街,到如今万紫巷、经四小纬二改造项目的冻结,济南宾馆改造方案的完成,再到百年中山公园的拆墙透绿,焕发新活力的老城已经走来。
“喜欢逛经三路,有种讲述济南故事的感觉,但又会被身边的潮玩拉回现实。”说起老商埠片区的改造,大学生小吕一语中的。
立足历史文化传承,结合历史街区城市更新要素,我市不仅出台了省内首部历史建筑修缮维护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了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开展了历史建筑“健康体检”,还制定了21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创新措施。同时,济南在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建筑上下足了“绣花功夫”:在市中区经二路上,济南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之一职工剧院已加固修缮,于去年4月重新对外开放;在明府城片区启明街51号,老院落经过翻新改造,增加了复古装饰和泉水景观,打造成了特色餐饮院落;在百花洲,汇聚文创、民俗、手工艺、非遗近30个特色摊位的文创市集,构筑了老城区活色生香的市井夜色;在国际时尚创意中心,以时尚文化为主题产业项目的进驻,也让老城区增添了现代化的时尚元素……今年6月,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首次公布了全省49个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案例,我市12个项目入选,数量居全省首位。芙蓉街-百花洲和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入选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提升类优秀案例,并被文旅部评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和创新案例。
“修复城市肌理,活化文化想象,还有大量细节工作要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要结合生态修复、文化特色彰显、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产业兼容复合利用、完善民生配套等理念和手段,从更深层次上实施城市更新,留住老城浓浓的烟火气息。
补齐民生短板 改造2102个老旧小区 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
基础较为薄弱的老旧小区,一头连着基层民生,一头连着城市品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济南用实际行动作答。
“这几年小区变化太大了,路面平整了,外墙焕新了,家里暖和了,出门有公园了。”说起这几年身边的变化,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的王女士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说,在小区住了30年,这几年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老旧小区改造改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不仅环境敞亮了,心里也跟着亮堂了。”燕山街道燕子山小区居民王清营谈起小区的变化,同样有说不完的话。在这里住了26年的她,见证了一部“老”小区焕发“新”活力、“旧”生活融入“新”时代、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的变迁史。
在济南,以小区居民为主导参与的老旧小区改造已开展十来年,工人新村、燕子山社区的“华丽转身”都只是一个缩影。10年来,济南通过实施这项“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工程,让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改造实现了“人”与“城”的双向奔赴。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改造老旧小区(院落)2102个、424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50余万户;2017年以来,累计竣工既有建筑增设电梯1175部,数量连年位居全省前列。
过去10年,济南交出了一份“住有优居”“住有宜居”的城市更新答卷,既温暖又厚重。未来10年,济南将继续以百姓需求为导向,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发力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济南,这座有质感更有温度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城市更新中向美而生、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