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画像丨供暖季的巡检,全靠一支无人机团队的“火眼金睛”——空中夜行记

2022-11-16 06:36:59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 王刚 鲁婧

责任编辑:鞠月芹

供暖季的巡检,全靠一支无人机团队的“火眼金睛”——空中夜行记

  人物速写

  赵磊,36岁,供热设备管理人员。初冬的夜晚已经有些寒气逼人,赵磊和同事整理好设备,检查确认后他再一次查看详细的巡线方案和路线,填写登记表和操作表准备起飞。

  11月14日晚9时,距离全市正式供暖还剩几个小时。济南南郊热电分公司楼前的小广场上,身着反光背心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搬出一架黑色的无人机,放置在空地上。

  “起飞!”

  济南能源集团所属济南热力集团设备中心主任赵磊手持遥控器,专注地操作着摇杆。搭载着高清摄像头和红外高敏热成像仪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色中投下一个圆形的光影,渐渐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

  赵磊手中的遥控器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在红外高敏热成像下,深埋在地下的供热管网清晰可见。

融媒·画像丨一个供暖季的巡检,一支无人机团队,他们是另一种“风雪夜归人”——夜间“飞手”

检查设备。

  传统巡检 “望闻问切”效率低

  在济南热力集团,有一支15人组成的“飞手团队”。每年从11月到次年的3月中旬,他们的飞行巡检工作贯穿整个供暖季。

  36岁的赵磊从事供热工作已经有12个年头。放在几年前,他还像之前的老师傅一样,一步一步地巡查供热管网。

  “跟老中医一样,我们那时候也是靠‘望闻问切’来巡检。”赵磊回忆,以前每个一线巡检员每天都要在区域内巡检三遍,沿着管道铺设的路径查找漏点;常人不会注意到的绿化带、马路和角角落落,他们要像拿着放大镜一样去观察;每个井室也要定期打开,看下有无异常。

  “管道深埋在地下,如果发生渗漏,肉眼是很难查找到的,只能凭借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来判断,比如说地面有热水渗出、井盖冒出白色的水汽等等。”赵磊介绍,传统的巡检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精准度也不理想。

  “有一次,堤口路附近管网破裂大量失水,为了查找到漏点,施工人员只能破土查找,难度可以说非常大。”赵磊向我们描述当时的情景。不得不说,在这种情况下,对人力、热源、水和时间都是一种浪费。

供暖季的巡检,全靠一支无人机团队的“火眼金睛”——空中夜行记

填写飞行登记表。

  空中巡检 精度可达厘米级

  在新技术的运用下,传统的巡检方式被颠覆。

  两年前,济南热力集团计划通过无人机和红外高敏热成像技术来破解巡检效率低的难题。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专业的无人机“飞手”。

  当时的赵磊和几位同事,凭借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经过学习考取了“无人机飞手证”,去年采暖季前成为首批持证上岗的“飞手”。他们熟悉全市管网的分布和走向,在发现异常时能够迅速判断是否有漏点,应该采取何种方法抢修。

  “因为夜间地面温度低,热成像的显示效果更好,所以我们的飞行作业都是在晚上,特别是极寒天气和雨雪天气,是一定会出来飞一飞的。”赵磊说,巡检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飞手”们大多在晚上工作。

  采访当天,济南热力集团在辖区内南郊和北郊等3个地点同时开展无人机巡检。三架无人机于晚上9时同时起飞,飞行里程达100公里。

  晚上10时,无人机俯瞰的城市夜景依旧繁华。汽车的发动机在显示屏上发出红光,与管线呈现的红色交织在一起,赵磊专注地盯着屏幕,顺着管线轨迹一点点仔细查找着。

供暖季的巡检,全靠一支无人机团队的“火眼金睛”——空中夜行记

夜间巡检。

  供热人谈“压力” 不“躺平”,勇敢转型

  赵磊说,今后再出现管网渗漏,在“飞手”的操控下,无人机能够快速查找到漏点,画面实时回传至EPR智慧平台,工作人员查找供热漏点的精准度达到了厘米级,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抢修。

  “而且是带压堵漏、不停暖抢修,完全不会影响到居民用热。”说到这儿,赵磊一脸自豪。

  巡检方式不断更新迭代,也记录着每一位传统供热人的转型历程。赵磊坦言,从一线巡检工到“飞手”,他和同事们背负着数字化转型的压力,但大家没有选择“躺平”,而是挤出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传统的‘传帮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工作对新技术的需求。就像现在我们搭建智慧供热平台、实现精准供热等等,无不需要新技术作为支撑。”

  冬季供热涉及千家万户、群众冷暖。“打铁必须自身硬。”这是赵磊和同事们时常用来激励自己的一句话。

  晚上12时,无人机返回地面,赵磊和同事们也准备收工回家。在他们的身影中,我们看到了供热人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所付出的努力。这一瞬间,似乎比暖气更能温暖人心。

作者: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 王刚 鲁婧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