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在莱芜区的街道上,越来越多人感觉到,城区市容秩序井然,道路干净整洁,城市景观漂亮……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让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座城市,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今年以来,莱芜区秉持“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以打造“五个现代化新莱芜”为引领,深入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坚持完善功能与提升品质并举,下足“绣花功夫”,做活“精细文章”,增进民生福祉。
固本强基,推进城管队伍文明法治。莱芜区城管局以作风建设年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开展“走在前、争一流、开新局”作风建设年暨深化“三比三强”作风大提升活动,通过“学习、查摆、整改、提升”,推动城管干部职工思想再解放、作风再转办、效率再提升、发展再提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邀请法院等司法部门上门传经送宝,加大执法教育培训,通过以案释法、专题法律讲座,提高执法人员办案水平。开展常态化大练兵,锤炼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优良作风。践行“行走城管”一线工作法,直击城市管理的痛点顽疾,持续问民生、访民意、解民忧。坚持“721”工作法,柔性执法、文明执法和严格执法相结合,让执法更温情、服务更暖心、城市管理更有序。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全区15个街镇的基层执法中队全部建成,并逐步向规范化建设迈进,为驻地政府社会发展和市容秩序保驾护航。
精管细治,实现市容市貌美丽蝶变。以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为抓手,全力推进市容市貌转变。城区道路实施城市家具一体化综合保洁,坚持“一冲三洒三扫”“两普扫、全天拾”作业标准,强化道路深度保洁,一路一策,全面提升保洁的“深度”“广度”,实现机械化率和洒水率双100%。加大垃圾清运频次,实现日产日清。深入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完善城乡垃圾收运体系。规范户外广告管理,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今年拆除非法广告牌匾3000余处(7.1万平方米),其中高立柱广告254处(5.5万平方米)。打出市容整治组合拳,聚力攻坚“八乱”顽疾,铁腕治“渣”、治“违”、治“尘”、治“烟”,集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城区主干道市容秩序整治、违法小广告专项治理等行动,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形成了打击力度,维护了市容环境秩序。
科技赋能,推进城市管理精管慧治。应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行城市治理“路长制”,覆盖城区29条道路163类城市问题,实现了“路长吹哨、部门报到”;各街镇、社区配备网格员,构建了区、街道(镇)、社区、网格四级城管体系,实现了各类问题及时发现、快速转办、复核督导闭环管理。环卫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了车辆机械作业实时监控,确保环卫作业无死角。渣土车辆智慧监控中心对全区278辆建筑渣土车辆实时跟踪监控,从源头遏制建筑垃圾违法违规运输、排放问题,提高执法查处效能。户外广告和牌匾标识管理信息系统,将城区及各街镇的户外广告和牌匾进行录入,实现了动态管理。各街镇智慧中心指挥系统的建立,让城市管理全覆盖、无死角,更加智慧化、精细化和人性化。
以人为本,城管服务贴近民生需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上,更加贴近民生。今年改扩建公厕7座,发动临街企事业单位加入爱心公厕联盟,争取达到150座开放式公厕。83座城区公厕实行统一保洁管理,一二类公厕配备第三卫生间,为老人、妇幼及残障人士提供方便。新建城管驿站3座,为环卫工作者、执法人员及外卖人员等提供了一个歇脚及简单就医之地。推进“城管进社区”,建立城管工作站,为市民提供休息服务场所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实现了“问题不出门、解决在家门”。坚持疏堵结合,指导街镇建立便民疏导点18处,引导摊贩入市规范经营。实施照亮回家路工程,着力解决“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问题,常态化开展照明设施管养,确保亮灯率保持99%以上。
新时尚变好习惯,垃圾分类走深走实。以生活垃圾分类促进环境卫生提升,把紧“源头分类、中端运拣、末端处置”三大环节,加大分类设施配备,推行社区“十步工作法”,完善“区处理、镇运输、村收集”城乡垃圾收运体系。调动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及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及引导,做好“十百千模范创建”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上街、进门、入户一体化推进。鼓励实施有奖激励、积分兑换等措施,提高分类积极性。推进垃圾分类执法进社区、进商超、进农贸市场,健全教育、监管、奖惩机制,倡导文明生活新风尚,培养居民自觉分类好习惯。
倾听民意,实现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推行“门前五包”责任制,截至目前,签订协议书14046份,评选星级单位2060个,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今年在应对极寒天气、清理落叶、城市防汛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社会风尚。每月邀请人大、政协代表参与环卫考核打分,邀请物业公司、社区代表参与“跟着垃圾去旅行”活动,让市民体验、了解城市管理工作内容。把商贩代表请进办公室,开展“如果你是我、我是你”换位思考座谈会,倾听他们的心声,架起“连心桥”。制定《莱芜区城管局12345热线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实行热线办理工作例会制度,完善内部处理和回访流程,保障热线办理工作管理规范、运转有序、阳光透明、廉洁高效,确保市民需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本报记者 杨雪 柳尧杰 通讯员 亓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