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强化规划引领、推进数字济南建设
山东首个城市信息模型“济南样本”走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规划,编制《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新格局;牵头建设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城市,有效促进了城市建设智慧化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不仅关系济南自身发展,更关系济南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严格贯彻落实部、省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有关部署,组织编制了《规划》。《规划》提出,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中国北方重要经济增长极,全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总体战略定位,构建“山河交融、中心引领,副城支撑、双星协同”的总体空间格局,统筹安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推动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目前,《规划》已通过市级审查,下一步按要求履行相关上报审查程序。未来将作为济南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和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核心工作是划定“三区三线”。“三区三线”是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济南市作为试点城市,从2021年7月开展了“三区三线”试划工作,今年10月划定成果获自然资源部批复,作为报批建设项目用地审批依据,锚定了全市底线空间和总体发展框架。通过科学划分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合理界定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从而为实现开发与保护双赢打好基础,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建成山东首个城市级CIM基础平台
城市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空间。由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建成的省内首个城市级CIM平台目前已搭建时空基础、资源调查、规划管控、物联感知、公共专题数据等五大基础数据库,接入时空大数据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等的200余个共享服务,集成了全市域10244平方公里地形级三维、中心城区1040平方公里城市级实景三维、全市建筑白模、中心城区2万余公里地下管线、名泉信息、历史建筑信息等海量异构数据,并且具备多视频融合、物联感知信息接入等能力,建成了全市地上、地表、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的全域全时空“城市空间数字底板”,取得了二三维一体、高仿真渲染、数字孪生映射等一批关键技术成果。
基于CIM基础平台,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在会同大数据、住建、城管、城乡水务等多个部门,共同开展CIM+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搭建各类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持续深化拓展CIM在自然资源管理、城市建设、城市运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多领域的应用。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一期成果的基础上,下步将继续加快开展CIM基础平台二期建设,深化数据整合治理、创新各类应用场景、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底座,实现从平面到立体、从宏观到微观的城市一体化精细管理。待二期建成后,不仅可助力城市治理提质增效,支撑规划设计、建设设计、施工图审查等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领域应用,还可提供相关城市信息的静态空间数据及动态监测状况的汇聚融合,监测城市运行关键态势,进一步助力“CIM+”应用体系建设及数字经济发展。
全面推进数字济南建设,是推进济南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数字济南建设中,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开展了一码管地、土地征收动态监管系统、常态化遥感监测体系、集成物联感知、“田长智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信息平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系统、规划辅助审查系统、智能选址等系统建设和运维管理,通过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形成数据采集、汇聚、管理、共享、应用的大循环模式,提高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数字化管理水平,推进数字济南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力争当数字济南建设的排头兵。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罗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