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时间:12月3日
拍摄地点:山东华凌电缆有限公司
拍摄内容: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企业聚焦产品性能优化升级,不断自主研发新技术。
编者按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我市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市场机遇,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加快实现做大做强。即日起,《融媒·见证》栏目推出“闯新路 勇攀登”系列报道,记者走进企业一线,看他们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12月3日下午,济南日报记者走进位于章丘区经十东路圣井高科技园的华凌电缆生产车间。
“要确保数据偏差在0.01毫米内。”有着10多年一线经验的车间工艺质量负责人孙春宝,全程注视着挤塑机外径测控仪。曾经,这些尺寸是老师傅们拿着尺子一点点量出来的,现在则是智能化设备的实时数显。
近几年,这家老牌民营企业逐渐与科技创新、数字化管理、互联网工厂等新鲜词接轨。“面对疫情冲击,不得不想着法创新,提升竞争力。”在职工们看来,他们生产的不再是一条简单线缆,而是拥有数字化赋能的“科技绳”。
“多条腿”走路
“疫情的短期影响显而易见,从长期影响看,也在倒逼行业转型升级。”
下午3时,在生产车间的后面,有序摆放着一批崭新的线缆产品。
“企业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华凌电缆生产中心总监孙汉明看来,疫情之下,线缆行业面临多重压力。比如,建筑领域的电缆应用市场萎缩,产品单一的同行已逐渐被市场淘汰。为提高竞争力,华凌电缆尝试创建自己的物流网络;同时,发挥旗下新材料公司的产品研发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本地化改良,已有四五十种新材料产品上市。
用“多条腿”走路,华凌电缆将产品延伸到了核电、机器人、高端装备配套等多个领域。
先了解客户需求,再根据需求设计、研发产品,再到反复试验、达标量产。“拿机器人电缆产品来说,要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仅试验周期就要6-8个月。”孙汉明表示,企业的工业智能装备、机器人线缆项目已完成订单7000万元左右。
从一根8毫米的铜杆到一条条用于汽车、高铁、地铁,以及核电、机器人等多个领域的线缆产品,企业要学会“多条腿”走路,才能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前景……
产品性能“会说话”
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企业的影响,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了找到内外层厚度的黄金比例,技术团队耗时三天三夜!”
下午4时,技术中心工作人员黄延江正在测试一款导体电阻。采访中,他提到了此前技术团队负责的“轨道交通动车组机车电缆”项目。因内外层的绝缘性能厚度比例要求非常严苛,团队要不间断地调整比例、产品试制、性能检测。
“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首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他介绍,此项技术经省部级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产品怎么样,性能来说话。孙汉明带着记者来到生产车间。
“这是华凌电缆为重汽集团提供的一款线缆产品。”孙汉明拿着一款应用于汽车座椅前后移动的线缆,为记者展示了此款产品近期的优化改良。
“这款线缆容易卡在车辆座椅的移动轨道里。我们根据移动距离、伸缩力度,将线缆改进成了弹簧状。”孙汉明说,这样一来,有效避免了线缆卡进移动轨道的弊端,还增加了产品使用寿命。
从原材料到拉丝、导体绞合、16根0.2毫米的丝线构成截面、绝缘挤出、成缆,再到编织、护套、成盘包装,直到贴有产品合格证的线缆产品来到检验人员手中,开始近乎严苛的产品检验、性能检测……为了更好地维护客户,企业把力气放在产品性能的优化升级上、放在新技术的自主研发上。
工业互联网工厂上线
运用数字化平台、5G、区块链等技术,打造企业发展“优选项”。
下午5时,生产车间员工董燕燕在AC高频火花机前查看最新数据。挤塑工的岗位,让她对现代化互联网工厂有了新认识。
“我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她指着眼前的这台智能化机器说。原来,人工记录数据、计算数值;现在,将生产参数输入系统,自动生成最新数据,整个智能化加工过程一目了然。
今年11月,华凌电缆承接的一项全国性技能大赛,让董燕燕的内心燃起新斗志。采访中,她提到想成为一名技术“大拿”的目标。
一线操作工成“技术大拿”,在互联网工厂,并非遥不可及。
孙汉明表示,互联网工厂的创建,疫情之下作用凸显——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支撑企业展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重塑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
比如,在防疫准备上,公共区域喷洒消毒、重点区域高频清洁、物管团队健康保障;运营准备上,员工错峰入场;对出入口进行调整,配备红外线免接触测温设备;应急举措方面,进场人数过多启动预警进入分级调控,设置动态人流监控……华凌电缆通过“互联网先行、闭环式精控、全流程服务”实现了数字化管控。
“未来,‘中国制造’必将变成‘中国创造’。”华凌电缆相关负责人表示,民营企业可以利用低成本优势,依靠技术创新、市场经验的积累打造自己的品牌,向产业价值链的更高层级进发,不断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孙慧娟 卢宇辰 陈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