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用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守牢生态屏障 为城市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2-12-14 07:44:56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王宝泓

责任编辑:鞠月芹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用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守牢生态屏障 为城市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龙鼎大道南首扁石山经过生态修复变身山体公园

  12月冬日的中午,微冷中带着阳光的温暖。在莱芜区胜利公园,三两成群的市民正在散步、聊天,高低起伏的地势给这座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的山体公园增添了一些趣味。但谁能想到,此刻脚下的这座公园,地下是正在作业开采的铁矿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济南市共有872座山体,开展山体保护治理,是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提升自然生态整体环境的有效手段。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依法护山、生态修复、建设绿色矿山,让大地绿起来、美起来,为济南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绿动能”。

  划定“红线” 325座山体上保护名单

  泉是济南的魂,山则是这座城的脊梁。据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摸底调查,全市山体面积约3561平方公里,约占市域面积的34.8%。丰富的山体资源对涵养泉水生态、彰显泉城特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体保护,规划先行。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城区、泉水直接补给区、南部山区、白泉泉域等重要区域内的325座山体列入重点保护名录,划定山体保护控制线,埋设保护界桩,并纳入《济南市山体保护规划(20182025年)》,控制线内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山体保护的相关要求,为项目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破坏山体行为设置了一道“高压线”。

  如何在源头上遏制蚕食、侵占山体行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控制性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等环节,强化源头管控,主动避让山体保护控制线,避免建设行为破坏山体和“项目上山”情况发生。与此同时,强化执法监察,严厉打击违法开采破坏山体行为。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立案查处矿产资源违法违规案件792宗,移送公安机关矿产资源违法违规案件45宗,追究刑事责任64人,有效遏制了违法开采破坏山体行为发生。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启动《济南市山体保护规划》修编,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扩充重点山体保护名录,增加重点保护山体数量,扩大山体保护范围。同时,继续强化控规刚性约束,落实各项管控措施,严把审批关,避免项目开发建设破坏山体行为发生。

  加强生态修复 向废弃矿山要生态效益

  连成片的土地规模达到300亩,连通好的灌溉设备在地头“站着”,为来年春耕做着准备。之前这片地是莱芜区苗山镇铜山村原瓷石矿,矿坑深达百米,不但污染环境,还给村民带来安全隐患。2021年开始,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变成了如今的良田。铜山村党支部书记吕济远说,治好这个“疮疤”,为村里新增耕地150余亩,土地流转出去后用于种植蜜薯,每年能为村里增加10万元的收益。

  和铜山村瓷石矿一样,莱芜区口镇街道古城村东曾经是个灰石采坑矿区,如今,平整的土地里,新种的小麦苗正露出毛茸茸的脑袋。就在两年前,渣石杂乱堆积,临采面危岩耸立。经过立面披绿、平面造地环境修复治理,如今成了耕作质量好、产出效益高的优质良田,复垦农用地面积约83亩,不仅增加了土地指标,还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

  2018年以来,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指导下,我市全方位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完成了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京津冀城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关停矿山恢复治理、矿山复绿等重点工作,共治理废弃矿山420余处、治理面积3800余公顷。通过这场生态修复攻坚战,消除了安全隐患,系统改善了全市山体生态地质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有效促进了山体生态功能持续发挥。

  建设绿色矿山 激发“绿动能”

  丰富的山体资源赋予济南市丰富的矿产资源。严格按照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矿区社区和谐化等要求,我市高标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全市在产矿山企业45家中,已建成绿色矿山27家,平阴县入围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动能”。

  文章开头提到的胜利公园,是国家级绿色矿山——莱钢集团莱芜矿业马庄铁矿。通过对地下采空区注浆充填,地表塌陷坑回填、复绿,建成了胜利公园和雅鹿山公园,打造了矿地和谐共生的典范;他们积极探索无公害采矿模式,采用先进的预注浆堵水技术和全尾砂膏体胶结充填采矿工艺,既防止地表塌陷,又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同样,在钢城区鲁碧建材矿山分公司厂区内,道路干净整洁,厂区绿化覆盖,丝毫不见任何灰尘。这座省级绿色矿山——山东鲁碧建材有限公司小上峪石灰岩矿是省内首家将清洁能源应用到矿山生产的矿企。该公司利用矿区闲置土地、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实现矿山生产用电全部使用太阳能发电,打造绿色生产的新模式,助力推进“双碳”目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守住了绿水青山,就是为子孙后代守住了“金山银山”,让绿色成为泉城济南的鲜明底色。

  (本报记者 王宝泓)

作者:王宝泓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