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砚泉学校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幼小衔接体系 抓住三个衔接点,搭建“善宝”成长幸福桥

2022-12-15 09:44:0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范开云

责任编辑:颜甲

山东省济南砚泉学校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幼小衔接体系 抓住三个衔接点,搭建“善宝”成长幸福桥

  升级改造一年级教室,以涂鸦墙、可爱书架、童趣班牌等为孩子们增添“熟悉的味道”;成立衔接教研团队,每周二下午上演“头脑风暴”,解决衔接中的“真问题”;开发主题性融合课程——“善宝”养成记,让孩子们爱上校园……

  在山东省济南砚泉学校,一幕幕关于“衔接”的教育场景持续上演。近年来,学校以“至善教育”理念为引领,遵循“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的原则,从儿童的角度看待问题出发,主动将“幼小衔接”转换为“小幼衔接”,并围绕“园校衔接、家校衔接、校内衔接”三个衔接点,探索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小科学衔接体系,为“善宝”们搭建出成长幸福桥。

  变“幼小衔接”为“小幼衔接” 从三个衔接点搭“引桥”

  每周二下午,是砚泉学校一年级级部主任宁亚飞与同事聚焦“小幼衔接”的教研时间。

  今年,学 校为深化学段衔接工作,专门为一年级学部组建了学段完整、学科丰富的9人教研团队,鼓励他们依托学校的“半天无课日”进行深度教研。

  “每次教研都有主题,都是孩子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本周探讨的是‘提升学生线上学习效率’的问题。”宁亚飞说,经过碰撞后,大家看待问题更加全面了。学校推出的很多亮点工作,比如教室升级改造、探校活动等都是在教研的过程中碰撞出来的。

  教研会是砚泉学校积极做好衔接工作的生动缩影。砚泉学校校长颜世民介绍,学校早在2013年便开始探索中小衔接工作,近十年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中小衔接内容体系,包括课程衔接以及配套的课程教材、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自然培养、家校一体的衔接过渡模式、中小学教师间的互融互通等系列研究。而在幼小衔接方面,学校自2016年起开始实践探索,但多以大班孩子“访校”的形式推进。“自2021年,教育部出台幼小科学衔接的相关政策以来,我 校也开始 推进 幼小衔接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泉引桥’指导意见的颁布,为我们全面探索科学的幼小衔接提供了导向依据。”颜世民说。

  为充分适应适龄儿童年龄心理特征,突破幼小衔接一直以来的难题,学校主动将“幼小衔接”转换为“小幼衔接”,并围绕“园校衔接、家校衔接、校内衔接”三个衔接点开展工作。

  在园校衔接维度,学校教师主动走进幼儿园,推动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奔赴”。在家校衔接方面,学校专门制定《幼小衔接家长攻略》和《小学生学生一日常规(家长版)》等作为家长配合教程,缓解家长方面的焦虑。

  而在校内衔接方面,学校从环境改造、课程建设、德育渗透等方面出发,开发了适应性过渡全域育人课程。

山东省济南砚泉学校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幼小衔接体系 抓住三个衔接点,搭建“善宝”成长幸福桥

  环境改造、课程建设、德育渗透 以全域育人课程缓“坡度”

  “我们的教室太漂亮了,走廊里有可以画画的黑板,书架旁边还铺了小地毯,我很喜欢。”学校一年级一班学生高葭伊开学第一天回家后告诉自己的妈妈。

  为帮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砚泉学校为一年级教师创设了与幼儿园相衔接的班级环境。在环境改造之外,学校还以“至善教育”为引领开发出主题性融合课程——“善宝”养成记。在具体实施上,学校将新生入学前两周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幼小衔接”校本课程,组织开展熟悉新家园、学习新本领、认识新朋友等入学主题活动,为孩子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完成入学适应教育。

  “在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设计中,我们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根据学情、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将国家课程和新生适应性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使之更加合理、有效。”学校副校长李淑彦说,一是将各学科中的重叠内容进行模块整合,设计成新的适应性课程。二是以“嵌入”的方式实现学科融入。“国家课程与适应性课程并行,使新生适应性课程体量更大、目的性更强,成效一举数得。”李淑彦说。

  此外,学校结合一年级新生的年龄特点,积极探索生活化、游戏化、情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探究体验中学习和成长。比如数学,在“认识10以内的数”一课中,教师创设出公园、超市、地铁站等情境,让学生数一数要乘几站地铁、公园里有几只蝴蝶在花间飞舞、货架上有几种货物需要取。

  在课程之外,学校通过入学仪式,增强学生角色认同;通过“校园探秘”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环境感知;通过游戏化方式,让孩子们学会交往。“幸运转盘”“蜈蚣翻身”“游戏转盘”“面部表情”等游戏,迅速成为孩子们的交友秘籍。

  开展习惯养成系列主题活动 以秩序化为“善宝”助“发展”

  秩序化管理是砚泉的一大特色,在颜世民看来,学生素养形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具象——由外而内的约束,正心——由内而外的自觉,成性——内外融通的自由,这种递进层次关系体现了学生的“独善”发展阶段。对学生秩序化严格要求的苦心便在于此。为帮一年级的“小善宝”们尽快培养良好的习惯,学校从学习、生活、阅读等方面,设计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据学校副校长王谦介绍,在生活能力的培养上,学校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指导他们认识钟表、熟记用餐礼仪、课间文明如厕、遵守路队秩序等。

  此外,学校在开学第一周带领孩子们体验学校的多彩社团,让孩子们感受到课外活动的魅力。同时,学校开发了创意手工、数字对对碰、诗词新唱、善宝小剧场等幼小衔接俱乐部课程,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今后,我们将继续从儿童本位出发,把孩子的需求更科学地融入衔接课程体系中,让每一名学生成长为‘独善其身,兼善天下’的‘至善学子’。”颜世民说。 (本报记者范开云)

作者:范开云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