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在今年11月10日之前,很多平阴人都有这样一种担心:今年家里的暖气片能不能如期热起来?很多人都知道,往年向县城供热的热电企业自身资金链出了问题,加上供热能力一百万立方米的缺口,能否如期供暖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几个可供选择的热源摆在面前——政府向资金链断裂的琦泉热电注入资金,维修供热锅炉,以解当前的燃眉之急;从邻近的国电石横发电厂购买热源到平阴;利用孔村镇炭素产业园内炭素热源供暖,新建从炭素产业园到县城的供热管网。
再三权衡三个供热方案的利弊,今年7月,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和专家论证分析,决定引入孔村炭素集聚区内的炭素企业热源进城参与县城供暖,并在国有平台平阴城改公司名下成立平阴玫城能源有限公司,全盘掌握供热的主动权,并采取市场化手段运行全县供暖工作。从作出这一决策开始,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城改公司、孔村镇等相关方就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加速启动规划、设计、论证、勘探等开工前准备工作,并从9月13日开始正式启动清障,开挖供热管网和启动换热站建设。
从秋老虎到寒风凛冽,炭素热源进城项目见证了季节交替,参与各方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汛期大雨、疫情防控、工序复杂等重重困难,实现了暖流跑在寒流前的承诺,让县城居民在供暖季开始后如期感受到家里的暖气片一天天热了起来。
炭素企业逆市上扬不忘反哺民生 筹措1.78亿元完成热源收集工程
“2012年,孔村镇孔村社区成为平阴县第一个实现集中供暖的农村社区,供暖面积36万平方米,热源就是炭素园区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看到炭素热源供暖的效果,也是从那时开始,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提出了炭素热源进城的建议、提案,但一直未能实现。”孔村镇党委书记门洪斌说,今年,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炭素产业逆市上扬,并在11月份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1-11月份实现产值117.9亿元,同比增长41.97%,炭素产业成为平阴县第二个百亿产业。
“炭素产业逆市上扬产值突破百亿元,几家炭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反哺民生的热情都非常高,可以说炭素热源进城多年来终于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济南万瑞炭素有限责任公司、济南龙山炭素有限公司、济南澳海炭素有限公司、山东平阴丰源炭素有限责任公司4家企业共同出资1.78亿元,投入炭素热源进城项目热源收集工程的建设。”孔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阴祖梁介绍,炭素热源收集工程共建设换热首站8座,中继泵站1座,供热收集管网11.5公里,工程投资约1.78亿元,资金全部由炭素企业筹措。4家公司又增资持股合资成立了济南鑫盛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热源收集项目的建设和后期运营。
“你现在看这个换热站的出水温度是84摄氏度,这一个是80.9摄氏度,虽然企业规模不同,但出水温度基本上都在80摄氏度左右,温度再低就会启动热蒸汽加热,这也保证了炭素热源进城后的温度。”站在济南鑫盛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调度室,8家参与炭素热源供热企业的供热首站的情况一目了然。公司总经理张振成介绍,过去没参与供暖前,每家炭素企业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热,要么进行发电,要么就通过凉水塔进行冷却后循环使用,现在参与供热,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具体体现。
在敲定炭素热源进城的方案前,也有人担心炭素热源的供热能力。为此,相关方专门找到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前来实地测算。经过测算,孔村炭素园区热源最大供热能力为274.14兆瓦,可收集各炭素企业热源对县城供热609万平方米。而2021年度,平阴县城区集中供热面积约550万平方米,炭素热源进城具备向整个县城供暖的能力。
而作为炭素热源供热的“试验田”,今年是孔村社区利用临近的炭素热源集中供暖的第十个年头,惠及镇驻地社区、学校、敬老院、商户以及孔村村、孙庄村、北孔庄村等附近几个村群众,群众对供暖的满意率非常高。
既然承诺了供暖就要如期兑现 攻坚克难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炭素热源进城项目分为热源收集和管线施工(含隔压站)两项工程。其中热源收集工程建设换热首站8座,中继泵站1座,供热收集管网11.5公里,工程投资约1.78亿元,由孔村镇政府牵头炭素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管线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含供热长输管线及县城区隔压站建设,需建设隔压换热站一座、供热管道10.6公里,工程投资约2.4亿元。
县委县政府将如期兑现向县城供暖、不让群众挨一天冻当做最大的承诺和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成立了炭素热源进城工作专班,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周周调度,分管县领导、牵头单位县住建局、县城改公司主要负责同志几乎天天往施工现场跑,确保工程快速推进。
在项目推进建设过程中,出现了重重困难。一是审批难、协调难。在行政审批手续办理过程中,需协调山东高速、田山电灌站、光缆及电力等多个部门,项目推进需要形成合力,协调难度大。二是时间紧、任务重,工序复杂。热源收集工程及管线工程在9月份开始施工,并且施工工序复杂,要在供暖季到来前完成项目建设,正常保证城区供暖,难度很大。三是突发情况多。汛期大雨及反复暴发的疫情,进一步加大了施工难度,影响了正常的项目推进。
面对重重困难,县供热专班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协调有关企业,不断出实招、亮真招、创新招,用实际行动彰显责任担当,保障了炭素热源进城项目如期完成。一是“早”字当头。在县委、县政府批准实施后,炭素热源进城项目全体建设者迅速到岗到位,着眼开篇布局“早谋划”、建设工作“早部署”、项目开工“早行动”,主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项目立项、规划、土地、施工许可、苗木补偿、穿越国省干道、高速及干渠等各类手续办理,为项目开工建设奠定了基础。二是“实”字为本。炭素热源进城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专班每天召开会议进行调度,累计召开调度会70次,不断优化施工方案,精心策划、科学组织、合理调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三是“快”字为先。炭素热源进城专班狠抓项目落地实施,严把工程质量安全关,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5+2”“白+黑”施工,仅用70天时间建设完成了换热首站8座、中继泵站1座、城区隔压站1座、供热收集管网11.5公里、供热主管道10.6公里;同时,面对暴雨、基坑坍塌等突发情况,专班快速反应,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领导干部不畏艰险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及时掌握真实情况,迅速转移群众,以最快的速度回填基坑,保障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在热源收集工程所在的孔村镇,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统筹协调好各个炭素企业的同时,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组,队员们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顶高温、冒酷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工作组的“细心、诚心、耐心、真心”打动了群众。从9月13日开始启动清障,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管道铺设涉及两个村101户村民的征地协议签订,为供暖管路建设扫清了障碍。
而胸怀社会责任,积极反哺民生的4家炭素企业负责人也时刻把供暖使命牢牢扛在肩上,将炭素热源进城项目资金单列,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为尽快建设完成热源收集工程,济南鑫盛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将12公里的热源收集管线分为5个标段昼夜施工,在11月初如期实现了11.5公里热源收集管网和8座换热首站、1座中继泵站的建设,使热源具备进城输送条件,跑出了孔村“加速度”。
目前,供暖运行一个多月时间,全段运行稳定,供水流量稳定在3300吨/小时左右,供水温度稳定在80摄氏度左右,城区600万平方米供暖面积实现了全覆盖,99%以上的用户已达标供暖。
算一算民生账经济账环保账 炭素热源进城实现多方共赢
在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推进工业余压、废水、废气、废液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的指导意见。平阴县炭素热源进城项目,不仅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实现了对群众今冬供暖的承诺,还开创了地方冬季供暖的新模式,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余热集中供暖标杆项目。
回过头来权衡几种可选择的热源,注入资金维修锅炉,补贴燃煤供暖,除了后续供暖能力不足的弊端外,因补贴财政资金、煤价上涨导致的财政负担加重问题往后多年依然会继续存在;而从外地引热源入平,除了因距离造成的管线建设投入大之外,对热源情况不掌握话语权只会造成被动;选择炭素热源进城则实现了民生账、经济账、环保账的多方共赢。
先来看看民生账——居民供暖是历年来群众反映最集中、也是最迫切的问题。。炭素热源进城项目投入使用后,每年供暖季,炭素企业现状蒸汽冬季不再用于发电,而全部用于供热,供暖热源稳定,居民家中温度波动小,解决了全县供热应急调峰、远期供热缺口,保障了居民冬季取暖质量,可以说从长期彻底解决了县城区的集中供暖问题。
再看看环保账——引入炭素热源进城供暖,可取代部分县城区现状燃煤锅炉,有效节约能源,减少城市能源消耗量和煤炭运输量,改善城区环境质量。预计每年可节约燃煤10.66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1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906.4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789.1吨,减少烟尘排放127.97吨。
最后看看经济账——虽然从短期看,4家炭素企业投资1.78亿元建设热源收集工程向县城提供热源,同时还砍掉了冬季余热发电项目,一正一负一家企业的损失至少1000万元起,但作为民生供暖企业,参与供热的炭素企业能够享受到“涉及民生、承担供暖或危废处置的企业,可不采取限产措施”的政策,保障了企业的持续生产,每年可增加税收6000万元,为促进全县炭素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振经济起到重要作用,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本报记者 冯经伟 通讯员 赵贯志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