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奋力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深化落实步正疾 提速增效正当时

2023-01-06 07:25:5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刘阳 通讯员:李猛 裴梦雪 孔雪

责任编辑:颜甲
市中区奋力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深化落实步正疾 提速增效正当时

会议现场

  新的一年,踌躇满志的市中发展脚步更加坚定有力。面对2023“深化落实年”“提速增效年”,市中区将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拿出深化落实之举,用足提速增效之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时代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为主线,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在战略实施、城乡建设、产业提升、生态建设、社会治理、民生保障上深化落实,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拓展空间、有效壮大资源、强化环境支撑、稳定发展大局、增进民生福祉上提速增效,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品质强区而团结奋斗,奋力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

  1月5日,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中区吹响了深化落实、提速增效的进军号。

  2022年,市中区克难奋进、破题起势,着力打基础、谋长远,抓经济、促发展,上项目、抓建设,优服务、强治理,办实事、惠民生,防风险、保安全——

  从中央活力区37个产业项目相继落地,中央商埠区济南宾馆、上新街项目开工建设,到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依托资源优势,落成智能电网、电能智慧应用两大技术创新中心;从数字经济持续拓展,中国铁塔北方数据中心落地运营,新建5G基站793处、累计建成4067处,到山东省确定性网络等17个项目入选省级数字经济重点项目;从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企业73家,领秀公馆美丽汇等6个商贸综合体加快建设,到引进中建国际山东总部等招商项目249个,实际使用外资4.8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112亿元……2022年是市中区牢记使命、矢志奋斗的一年。

  从开工建设安置房2171套,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2616套,到建成小庄等5个齐鲁样板村和袁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改造提升“四好农村路”18公里,55个村庄用上放心水;从创新实施“惠企纾困25条”,实现留抵退税10.4亿元,帮助4000多个市场主体获取纾困复工类贷款12.36亿元,到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开设服务套餐2887件,“跨省通办”“全省通办”事项拓展至444项;从新建改造公共卫生间17处、垃圾分类房12座,实施省道103和英雄山路景观亮化提升工程,到农村黑臭水体实现清零,环境综合指数全市最优,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从建成社区养老机构13处、农村幸福院8处,创新打造农家书屋、泉城文化驿站等公共设施,到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防灾救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大应急”管理格局基本形成……2022年,是市中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的一年。

  1

  加快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活力市中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强力突破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实化细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巩固提升现代金融、转型升级都市工业、全面拓展数字经济、聚焦发展能源互联、充分激活高端服务,深入实施“链长制”,推动五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壮大市场主体。立足保存量、提增量、扩总量、强质量,加大留企、育企、引企、强企力度,积极开展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加快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内资与外资并重、安商与招商并重、外部引入与存量扩能并重、招大引强与中小企业并重,健全完善“1+11+17+N”一体化招商联动机制,重点盯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100强等企业项目,努力做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新开展园区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

  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政务环境,围绕“企业办事无忧、政府无事不扰”,深入开展“暖企、助企、兴企”行动,实施金融助企、科技助企、法治助企工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着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市场信心。

  2

  加快深化改革,全力推进创新市中建设。

  着力实施科技创新。深入开展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区建设,发挥大学科技园、未来网络研究院、电力研究院、区块链研究院等平台作用,积极探索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完善“科研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加快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着力实施管理创新。积极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推进中央活力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体化开发建设、管理运营,优化园区功能定位,加快40余个低效楼宇“腾笼换业”,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集体企业改制,盘活闲置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着力实施人才创新。持续深化人才政策体系,落实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和海右名家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大力实施人才引育提升工程,积极参与开展“才聚泉城名校行”等各类引才活动,评选推荐一批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人才工程项目以及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项目。

  3

  加快城乡融合,全力推进宜居市中建设。

  强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力加快中央活力区建设,稳步实施城中村和老旧片区更新,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加快推进低效园区、厂区更新,实施腊山工业园等园区改造更新,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强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社会治理一体化,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打造提升近郊休闲旅游、高端花卉苗木、预制菜与食品加工、生态康养等四大产业链条,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五年行动,纵深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努力打造城乡融合“市中样板”。

  4

  加快数字赋能,全力推进数字市中建设。

  高标准打造数字机关。全面推进机关数字化

  改革,健全完善一体化协同办公体系,提高机关内部办事效能,持续推广“山东通”应用。高质量打造数字政府。积极融入全市数字政府建设体系,健全智能便捷服务体系,完善泛在智慧惠民体系,社保公共服务综合网办率达到98%以上,拓展医保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入学全部实现网上办。

  高效率打造数字社会。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加快5G网络全覆盖,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不断净化网络生态,全力维护网络安全。

  5

  加快改善民生,全力推进幸福市中建设。

  办好优质的普惠教育。积极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建成中小学幼儿园8处,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处,深化集团化办学“双引四驱”机制改革,加快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全环境立德树人实验区建设,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持续领跑全市。

  提供更优的健康服务。持续建设健康市中,引入布局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创新建立“10分钟绿色生命通道”和“30分钟就医圈”。

  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不断优化多渠道就业体系,更大力度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拓展多渠道租赁住房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扩面行动,提高居民医保补助标准,优化医疗保障服务体系。

  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聚焦“一老一小”,加强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服务供给,均衡资源布局,提升服务能力,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全力做好民族宗教、台港澳侨、统计物价、史志档案、慈善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国防教育、双拥共建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推动社会事业更加繁荣进步。

  6

  加快资源挖掘,全力推进文化市中建设。

  擦亮叫响文化品牌。擦亮叫响商埠文化、红色文化两大品牌,加快商埠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济南战役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辐射作用,开发一批红色驿站,提升一批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创作一批红色作品,倡树一批红色典型,努力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高地。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坚持文、旅、教、体融合发展,建立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商埠区、英雄山、玉符河等特色文旅资源,加快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山东书城、省体育中心、英雄山文化市场、魏家庄非遗传承基地、石崮寨“手造集市”带动作用,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提升文化事业。创新打造一批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楼宇“阅读空间”,持续深化“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扎实开展非遗“五进”系列活动,联合驻区高校等文创单位,精心创作一批文艺精品,讲好市中特色故事。

  7

  加快绿色发展,全力推进生态市中建设。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速推进大学科技园低碳建筑和绿色校园分布式光伏试点工程,扎实开展“无废企业”“无废社区”“无废楼宇”创建行动,大力实施清洁取暖工程,积极探索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利用。

  大力加强城市管理。深化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扎实开展市容环境提升行动,细化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不断加大主次干道、“三高”沿线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积极开展二环南路公园轴建设,努力营造推门见绿、移步入园、山城共融的高品质城区环境。

  大力实施生态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大气污染源头防控、联防联控,启动陡沟河、大涧沟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加强土壤污染防控修复,加快推进小岭、瓦峪等5处山体修复治理,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省会“靓丽窗口”。

  8

  深化社会治理,全力推进平安市中建设。

  切实优化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健全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家庭医生制度,重点抓好“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和有基础疾病群体的防控。

  切实加强基层治理。以省级基层治理实验区创建活动为契机,深化区、街、社区(村)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优化社区工作力量,不断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协调联动,持续完善“民事、民议、民决”民主协商议事制度。

  切实筑牢安全底线。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着力强化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审计式”监督检查服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抓好“质量强区”建设,坚决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大力解决信访积案和突出问题,扎实做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作,持续用力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文/图本报记者刘阳 通讯员 李猛 裴梦雪 孔雪)

作者:刘阳 通讯员:李猛 裴梦雪 孔雪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