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2023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年来,济南市坚持用情用力、兜牢底线,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新的一年,将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字里行间饱满真挚的为民情怀,描绘出更亮丽的民生画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市各区县真抓实干,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张张民生清单,洋溢着浓浓的“民生味”,成为一幕幕关怀入微、倾情为民的生动实践,有力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跨域通办”倾情服务 把民生小事办快办好
“幸亏有了跨域通办业务,半天时间一次办好了3个市区的5家企业,这在你们眼里可能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对我们企业来说真是解决难题的大事,这么高效贴心的服务肯定会让济南发展得更快更好!”济南城市建设集团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经办人诚恳地赞扬历下区“佳佳帮您办”商事登记服务专班工作人员。
济南城市建设集团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作为股东,计划同日在历下区、历城区、莱芜区新设立5家投资企业,按照之前的做法,要分别到3个地点的行政审批服务局办理业务,来回奔波将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同一天办完业务的难度很大。该公司来到历下区政务服务大厅,向“佳佳帮您办”商事登记服务专班提出公司设立数量、地点、办照时限等需求后,专班人员立即启动了“跨域通办”工作流程,帮助公司经办人全程通过电子化方式递交申报资料,并协调历城区、莱芜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快速审核,不到半个工作日就将5张“跨域通办”的营业执照交到经办人手里,保障了公司按计划开张运营。
近年来,历下区精准聚焦企业群众因疫情不方便异地办理业务的“烦心事”,把“跨域通办”服务作为破解民生难题的突破口,通过建立山东省十六市中心城区政务服务联盟、黄河流域省会城市审批服务联盟等省内外通办平台,借助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业务系统,实现了商事登记跨区、跨市、跨省又快又好“一站通办”。“佳佳帮您办”商事登记服务专班协助企业“进一扇门申办全国执照”,解决了企业群众异地投资面临的“折返跑”难题,把坚持在服务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了实处。
(本报记者 李冬阳 通讯员 于金方)
推进垃圾分类 普惠百姓生活
实行垃圾分类,是一项惠民工程,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围绕“无废甸柳”“科技生活”文化内核,以改善甸柳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垃圾分类为载体开展美好家园的共建、共治、共管、共享,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不仅扮靓了社区环境,也有效推动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让大家都能共享垃圾分类工作带来的环保红利。
甸柳新村街道采用智能垃圾投放设备,便民惠民。(李冬阳 摄)
为让垃圾投放更“慧”民,甸柳新村街道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升级工作,逐步推进垃圾分类设备智能化升级,投入使用的设施设备更加“慧”民,便于使用,赢得群众点赞。
居民张丽华表示:“以前我在家里做好垃圾分类后,最头疼的就是到点位上投放垃圾,一是味道非常刺鼻,特别是夏天,苍蝇、飞虫到处都是。另一点就是倒完垃圾后还得自备湿巾,擦拭完毕后二次进行垃圾投放。现在街道投放使用的分类房,和我们这里老旧小区改造后的风格非常搭配。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投放垃圾没有异味,双手不用接触垃圾桶,自动开启,投完垃圾之后还能洗手,太便民了!”
在甸柳新村街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街道将秉承“绿色、低碳、共享”的理念,真正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惠及于民。
(本报记者 李冬阳 通讯员 李月)
友好“童”行 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近日,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县西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整片的积木墙,色彩明快的卡通画,种类丰富的绘本图书……各类设施逐一上线,等待着小朋友们前来玩耍。
近年来,县西巷社区致力于打造“儿童友好型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阵地,不断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儿童书屋”、公益小天使、家庭乐园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有趣味性、成长性的互动活动,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不仅体现在硬件提升上,更要体现在制度和服务上。“我们把对儿童的柔性关照渗透到社区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中,把人文关怀落实到孩子们宣传教育的每个细微处。”社区负责人表示。
“以前带孩子学点知识看会儿书,都要跑到培训机构或者图书馆,现在在家门口的社区就能参与了。”在大明湖街道县西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居民可以带着孩子在一楼的阅读区阅读绘本,对社区这一设置大加赞赏。对此,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自县西巷社区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工作开展后,以“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让社区少年儿童成为社区的小主人,立足长远发展,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开设儿童议事厅,倾听儿童的声音,吸纳儿童的建议;连续十多年举办“爱之翼”暑期夏令营……
下一步,县西巷社区将继续以保护儿童权利和促进儿童发展为宗旨,全力打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幸福感满满的社区。
(本报记者 李冬阳 通讯员 周芳宇)
街巷华丽蝶变 人居环境有力提升
天桥区工人新村北村街道如今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街巷的蝶变”:墙体穿上了新衣,楼道安上了扶手,街角建起了公园,飞天杆线落了地……2022年以来,北村街道先后实施北村东区、西区、师范小区等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共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改造面积达50余万平方米,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高质量完成了北村东区、西区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2.4亿元,改造面积达38万平方米,惠及辖区居民4136户,被列入济南市城市更新试点,为全区“中优”战略考核全市第一名作出积极贡献。
北村街道的城市更新行动只是天桥区2022年民生工作领域里的冰山一角。2022年,天桥区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在教育方面,深入实施教育强区战略,12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工建设,7所学校投入使用,新增学位7632个;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有效落实,卓越教师“进阶式”培养工程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标山、黄岗两大片区引进山大基础教育集团优质资源,品牌名校建设再上新台阶。在康养医疗方面,与驻区三级甲等医院组建医联体,分级诊疗模式更加完善,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宝华新居成为山东省重点打造的首批养老服务类智慧社区。
同时,该区始终坚持就业优先,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40余场,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发放稳岗补贴4141万元,惠及企业1.4万家、职工9.5万人。东西部协助工作富有成效,社会救助力度持续加大,九类困难群体保障标准均提高10%以上,救助困难群众13.6万人次。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荣获“全国幸福家园工程示范区”称号。区市民文化中心投入使用,区、街道、社区三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建和提升健身广场8处,举办各类文体惠民活动708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本报记者 张素芬)
推出“网红打卡地” 奏响乡村振兴曲
“看过了向日葵花海,见过了乡村博物馆!没想到曲堤的打卡地真是不少,处处是美景,处处有惊喜。”来自济南的骑行爱好者王先生说。
乡村旅游是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济阳区曲堤街道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推出一个个网红打卡地,既有助于让乡村环境变美,又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为乡村振兴赋能聚力。
每年的7月份,油葵的盛开时节,市民来到曲堤街道牛王村,远远望去,满地的向日葵花,如同梵高画板上的金黄一般灿烂夺目,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黄映衬在蓝天白云之下。花海中,儿童快乐嬉戏,留下一串童稚的脚印。青春靓丽的女孩穿行于花田间,鲜艳的连衣裙与亮黄色的花海相互映衬,美轮美奂。“没想到我们身边也有了向日葵花海,打卡拍照不必再去黄河沿线,真赞!”不少市民发出感慨。
据悉,牛王村共有47户204人,农田300亩,由于村内闲散地块较多,且土壤含沙量大、养分较低,种植大田作物收益不高,对外承包效益差。经村“两委”研究,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回收整合闲散地30余亩种植油葵,打造了油葵观光区。
向日葵作为一种耐旱的粗放型作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经济效益也很可观,向日葵的种子含油量极高,味香可口,可炒食,亦可榨油,市场需求量很大。平均每亩向日葵可以产500斤葵花籽,花饼榨成油,每亩有180斤,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每斤葵花油的售价达6.5元,到年底收获期,产值可以达到4.5万元,大大增加了牛王村的集体收入。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曲堤街道自古就是闻韶之地,闻韶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曲堤街道北街村将弘扬闻韶文化、黄河农耕文化与黄瓜采摘、乡村垂钓等旅游项目有机结合,致力探索乡村文化旅游新路径。
农耕工具、石器、陶瓷器、书画……走进济水韶音博物馆,展厅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老物件,展品种类达10000余件。院内有浓缩的闻韶台、禅塔、月牙桥等古镇遗迹,形象地再现了当年一个个标志性的传统景点,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自建立以来,济水韶音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使附近村民有了接受中华农耕文化的学习场所和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大大提高了曲堤街道和北街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仅2022年,济水韶音博物馆通过赶闻韶年味大集、开展闻韶垂钓大赛、组织网红打卡活动、接待研学团队等,共接待游客达50000人次,实现旅游产值300余万元,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步,曲堤街道北街及东街、南街、西街四村将整体打造闻韶古镇风貌,探索一条“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的文旅新路径,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本报记者 张群 通讯员 梁越)
乡村数字建设 赋能健康“新”力量
“戴上这个手环,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实时定位、血压等信息。老人走出村庄范围,手环也会发出提醒。”近日,历城区王舍人街道东沙河四村工作人员为老年村民送上“智能手环”,并仔细地讲解了使用方法。
记者了解到,王舍人街道东沙河四村借助科技力量,充分应用“数字乡村”平台,以群众健康为中心,全力服务群众,为15名80岁以上的老人、8名残疾人基础病患者配备了一键呼叫器及智能腕表,真正做到了一物多用、便利群众。
该村通过“数字乡村”平台及智能手环实时监测独居老人的身体健康,一有问题及时发现送医送药。“我们通过科技手段发现群众健康问题,进一步发挥科技服务群众健康的保障作用,不定期开展‘我为群众测血氧心率’服务。”东沙河四村党支部书记郭连军说。
东沙河四村还借助志愿者力量,为群众开展“我为群众测血氧心率”服务,对于血氧过低的群众,指导及早就医。每次检测的血氧结果将记录到“数字乡村”平台永久保存。
目前,王舍人街道东沙河四村和东沙河五村已完成“乡村数字化平台”建设,平台功能集电子大屏、数字乡村平台、平安乡村监控、数字党建、美丽乡村随手拍、智能手环、志愿服务等内容于一体,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张敏 通讯员 张治)
聚焦滩区群众就业 打造“15分钟服务圈”
滩区迁建后,旧村的土地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进行了流转,不用种地的滩区群众却面临着如何就业的难题,“我想找工作,咱党群服务中心有什么好渠道吗?”不少群众通过12345热线咨询。今年以来,为解决这一问题,方便企业、群众就近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平阴县安城镇积极推动“15分钟服务圈”建设,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造优质便民服务平台。
安城镇兴安小区作为黄河滩区迁建安置社区,共涉及13个村、近两万人。为帮助小区居民创业就业,安城镇通过打造占地约600平方米的红色劳务服务公司搭建就业平台,该平台通过收集各类企业岗位招聘需求,收集、筛选出优质企业岗位,依托“平阴县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系统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援助活动,进行一对一岗位推送,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此外,在红色劳务服务公司的二楼设置了技能培训室,通过开展面点培训、家政服务培训等活动,加大对小区内群众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将有就业意愿的居民全部纳入专业技能培训对象,使群众学到知识、学到文化、学到技术,实现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
为实现基层群众办事“就近办、自助办、一次办”,提高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安城镇在便民服务中心和兴安小区党群服务中心先后配备三台自助服务机,提供相关就业创业业务自助服务。据了解,该服务自助机是一款综合轻型化智能终端,集成了多种业务功能。办事群众可通过身份认证、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安全、快速、便捷办理社保医保、申报预约、法律援助、商事税务等多领域业务,让群众在家门口便能体验“一站式”政务服务,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切实提高基层群众的获得感。
(本报记者 冯经伟 通讯员 毕偲霞 王鑫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