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寨 黄巢当屯兵

2023-01-10 10:03:38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徐祥法 刘家文

责任编辑:王浩

深山藏古寨 黄巢当屯兵

寨内房屋残基

  □徐祥法 刘家文

  黄巢起义是唐末历时长、遍及广、影响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建立了号称“大齐”的农民政权。起义军历时十年,转战唐朝一半疆土,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瓦解了唐王朝的腐朽统治,对华夏文明的演进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黄巢最终战死于莱芜区西南的狼虎谷。这次铭刻于中国历史的起义,在济南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嵯峨寨墙山巅绕遥问曾隐何人踪?

  近日,在莱芜区大王庄镇黄鹭湾村东山上,发现一处大型石寨。石寨位于村东北方向群山之坳,山寨正方山势相对平缓,易于攀登。山寨寨墙依周边起伏山脊而建,周长1304米,墙体宽1.5米,上下同宽。现存完整墙体766米,高均在3米左右,墙体结构工整。同时,在寨墙处发现十余处小型房基遗址。除山寨正面山势相对平缓,周遭寨墙外山势高耸,实为天然屏障。

  据村支部书记介绍,山寨正方原有一座大型寨门,为山寨唯一出口。由于山寨里面有丰富的泉水资源,村里以寨门为基础,修坝截水,在山寨内修建了一座小型水库,但寨门及山寨内部的一些遗迹均遭破坏。由此,山寨修建年代及用途均不得而知。

  在鲁中地区,山顶石寨、石墙遗迹并不鲜见,大抵有两类:一类是修建于清末民初当地村民为躲避匪患的山寨,占地面积大都在几十、几百平方米左右,多为临时住所,垒砌工艺简单;一类是横亘海岱之间的齐长城,东西呼应,雉堞嵯峨,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而黄鹭湾石寨面积有十几万平方米,垒砌较为规整,工程也比较庞大,非当地村民实力所能为,可排除村民避患的临时栖身之地;此地附近虽也有齐长城遗迹,但此处寨墙独立修建,且并无雉堞等长城特征,因此与齐长城并无瓜葛。

  从该山寨发现的一些小型房基看,这些房基大都在寨墙附近,视野开阔,且处在山寨防御功能的薄弱环节,此种迹象,这些地方应为防御外侵、瞭望敌情之所。再有,寨内水量极丰,可供大量人群饮用洗濯。

  由是观之,此山寨应为一古代屯兵的军事设施。

  莱芜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长勺之战、艾陵之战等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作战过程、作战设施世人皆知。在山上选择隐蔽处建寨屯兵,显非官方所为。

  黄巢遗迹遍周匝山寨 当屯“大齐”兵

  结合黄鹭湾村附近的遗址遗迹,此处应该是唐末黄巢起义时留下的一处屯兵山寨。

  在黄鹭湾村周边,有关黄巢起义的遗址遗迹颇多,据《莱芜区域文化通览·莱城卷》(中国图书出版社2013年版):

  (黄鹭湾村西北3公里左右的)造甲峪遗址,位于造甲峪村西,曾出土过铸造遗留的炉渣、炉底以及许多石质和陶制的盔甲范、鐏范等,是黄巢义军铸造盔甲、兵器之地,故名造甲峪村;

  黄巢崮位于造甲峪村北,海拔320米,山顶岩石上有插黄王旗的旗杆窝,传为黄巢大本营;

  (距黄鹭湾村2.5公里处的)炉厂子遗址位于炉厂子村北,南北长100米,宽40米,村东北的黄窑沟处有木炭窑址,传为黄巢冶铁之所;

  (1.5公里处的)里二十村西北,曾出土过刀、铲、铁棒等唐代器物及木炭,传为黄巢铸造兵器之所;

  (10公里左右的雪野街道)大厂村,有黄巢山、跑马岭、山泉、藏弥寺等遗址。跑马岭、山泉在村南山上。跑马岭地势平坦,为黄巢军队练马术的地方。其北侧有一山泉,常年不涸,为饮水处。藏弥寺位于大厂村中,现仍有唐代石缸、银杏树,传为黄巢住所……

  凡此种种,虽古代史书无明载,但诸多遗址遗迹所负载的历史信息在当地群众世代口口相传中只指黄巢一人,无可否认其真实性。

  唐乾符元年(874),濮州(今鄄城一带)人王仙芝起兵河南长垣,之后攻克曹州(今菏泽市)、濮州。曹州冤句人黄巢起兵相应,向东进攻沂州失利,转而西进,克汝、唐、邓等州,入鄂,抵达蕲州。唐军以高官厚禄诱王仙芝投降,王动摇,黄巢怒“殴仙芝,伤其首”,阻止了这次投降。由此,乾符三年(876)年底,黄巢与王仙芝自湖北蕲州分道而行,率两千余人北上齐鲁,屯居于泰山东、北(包括莱芜区大王庄镇一带),厉兵秣马,蓄势待发。之后南下,攻破沂州、郓州、濮州等重镇,南下江浙。

  在黄巢屯居泰山一带一年多时间里,起义军由两千余人迅速扩充到十余万人。兵力增加,作为战备物资必需的兵器、铠甲不可或缺。莱芜自古铜铁资源丰富,已发现几十处汉唐冶铁遗址,而发现此时代的兵器铸造遗址仅造甲峪村一处。相较于其他矿冶遗址,此处遗址规模不大,年代跨度小,地处偏远且较为隐蔽,附近矿石运输也不太便利。在古代,对兵器制造有严格的规范,由各国府库附属的作坊制造,大多选择规模大、技艺高的冶铸机构,因此造甲峪遗址不会是官方兵器制造作坊。上世纪七十年代,山西师范学院政史系“黄巢起义”研究小组曾到造甲峪遗址考察,认为此处是黄巢利用当地资源和冶铸条件铸造兵器的地方。

  黄巢与王仙芝分道而行后之所以北上山东,屯居泰山东麓,是为借天时、择地利。所谓天时,是因当时山东一带自然灾害严重,民不聊生,易于聚集灾民,扩充队伍。《旧唐书·黄巢传》:“乾符中,仍岁凶荒,人饥为盗。”负责镇压黄巢的唐朝重臣郑畋在《讨贼巢檄》中说:“近岁螟蝗作害,旱暵延灾,因令无赖之徒,遽起乱常之暴。”其时天灾之重,可见一斑。所谓地利,是这一带群峦叠嶂,地形适合黄巢擅长流动作战的军事战略,也就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大踏步流动破袭,即所谓“出彼入此,鸟逝风驱”。泰山周边有大量招兵的“群众基础”,又有群山作为屏障,为黄巢休养生息、造甲招兵,准备大规模讨唐的绝佳之地。

  黄巢大军南下之前,已达十万之众。这些军队并非集中一处,而是采用统一指挥、分散聚集于山中的游击战术,一边壮大实力,一边同官府周旋。在泰山附近,有许多冠以“黄巢”的地名,如历城区的黄巢村、泰安市岱岳区的黄巢观村、长清区的黄巢寺等等,不一而足。此外,“黄鹭湾”这个村名也应与黄巢有关,“黄鹭”看似鸟名,但事实上这种鸟并不存在。“黄鹭湾”应为“黄路湾”,此处为黄巢军队进出山寨的必经之路,或因百姓忌讳“黄路”之名,而改作“黄鹭”;前文所涉及的炉厂子村“黄窑沟”,也当与黄巢有关。

  在肥城、长清交界处,有一黄巢寨,山势险峻,山顶开阔,近有山泉,水量丰富,有残存寨墙500余米,最高处3.3米,宽1米,据山西师范学院政史系“黄巢起义”研究小组考证,确认此寨为黄巢起义驻兵之处。此寨在寨墙遗存、地理环境诸方面与黄鹭湾村山寨遗址特别相似,但后者规模要比前者大得多。

  黄鹭湾山寨遗址地处隐蔽,寨域广阔,山下望山上不易窥见,山上望山下一览无余。守住寨门,可万夫莫开。结合黄鹭湾山寨周边的遗址遗迹、民间传闻,此为黄巢屯兵之所应当没有什么问题。

  烽火燃尽“大齐”旗义军归“莱”寻“东山”

  唐中和四年(884)春,李克用率兵五万,连败黄巢军队于太康、汴河、王满渡。黄巢只好转战山东。败局突显,黄巢的手下李谠、葛从周、杨能等众将悉数投唐,是年六月十五日,武宁节度使时溥派李师悦率兵万人,与降将尚让紧追其后。是年六月十七日,“黄巢入泰山,徐帅时溥遇将张友与尚让之众掩捕之。至狼虎谷,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至此,轰轰烈烈的黄巢起义被画上了一个不圆满的句号。狼虎谷,位于莱芜区牛泉镇境内,是史有明载的黄巢灭亡之地。黄巢之所以率残部再次进入莱芜,或许是奔着自己造甲招兵、迅速壮大力量的“老根据地”去的,有着企图东山再起的梦想吧。

  黄鹭湾黄巢屯兵寨风景秀丽,令人心旷神怡:泉流石上,花缀山岗;松涛阵阵,白云徜徉;奇石突兀,群鸟吟唱。在这里,可远离尘世喧嚣,可触摸千年古韵,可体验滚滚红尘中纯净大自然之美妙,可倾听历史风云里金戈铁马之壮歌。不久的将来,它的历史和旅游文化价值会闪亮跃入大众视野,我们期待着。

作者:徐祥法 刘家文

责任编辑:王浩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