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魔怪、中状元、庆团圆…… 戏曲里的过年故事

2023-01-16 09:57:29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卢卫美
除魔怪、中状元、庆团圆…… 戏曲里的过年故事

  □本报记者李雪萌

  作为传统节日的“带头大哥”,春节经常作为故事题材或背景被搬上戏曲舞台,各种门类的剧种都不乏经典剧目。

  这些作品的主题通常有三:祈福纳祥、国泰民安和全家团圆,虽然情节各异,但无不以喜乐祥和为结尾。

  老百姓的日子柴米油盐,就算是过年,也并非全是美好,有不少戏曲作品注重故事冲突,更能得到观众的喜爱。

  过年戏台上谁最忙?钟馗!

  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戏是老百姓年节时最主要的消遣娱乐方式之一,所以数百年来,文人剧作家们为春节编写了很多戏曲作品,春节经常作为故事题材或背景被搬上戏曲舞台。

  与过年时人们期盼平安美满的心愿相应和,这些作品的主题多半围绕着祈福纳祥、国泰民安和全家团圆展开。通常情节相对简单,但排场必须拉满,要的就是个热烈气氛。

  一般人可能不会想到,过年戏里出场率最高的“顶流男主”,不是偶像派也不是财神爷,而是“谁敢跟我比丑”的钟馗。

  《仙官庆会》是朱元璋的孙子朱有燉专门为春节创作的作品,又名《福禄寿》,是为欢庆新年而作的嘉庆剧。福、禄、寿三星受东华大仙差遣,到人间增福赐禄添寿,请钟馗先到下界荡邪涤恶。

  其中第三折“驱鬼”,排场至为热闹,四鬼、十六傩神、钟馗、神荼、郁垒,齐集献艺,“排场热闹,富于变化,演之台上,应成一种奇异之趣。”在一阵隆重的舞蹈后,钟馗制服了邪魔鬼怪,福、禄、寿三星分别献瑞呈祥,祈福纳祥的意味十分浓厚。

  朱有燉通晓音律,有专门的皇家戏班,写完即可上演。由于喜庆热闹、适合过年气氛,这部戏很快从皇宫大内流传到寻常百姓家中,范围极广。

  清代宫廷酷爱听戏,《膺受多福·万福攸同》在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承应频繁,经常在大年初一上演。这是内容情节连贯的两出小戏,《膺受多福》写众福星引福德星君上场,言说“当今圣主圣德如天”,因此要将福示现,命金童速令钟馗“汇集诸福”拜献彤庭。《万福攸同》写钟馗上场跳舞,表白自己虽然貌古形奇,须如刺猬鬃毛,却有忠君之心,最终一百名钟馗分别拜献“迎福”“集福”“锡福”之舞,赐福完成。

  《殿庭驱祟》通常在除夕夜承应,也是以钟馗为主角:除夕之辰,唐明皇宫中铁笛大王等五种乐器“炼成形体”,兴祟娱乐,钟馗上场“期把妖氛尽驱除扫,肃殿宇依旧的清协咸韶”。

  钟馗作为驱鬼除邪的人物,早在唐代就经常与新年联系在一起。皇帝经常赐给大臣钟馗画像作为新年礼物,如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都是感谢皇帝赐给钟馗像和新年的历日表。

  敦煌遗书中发现有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从中可以看出钟馗象征着新年平安吉祥。

  唐开元年间的“钟馗碑”记载玄宗封钟馗为“赐福镇宅圣君”,钟馗也渐渐被赋予吉祥寓意,从避害转为趋利,说明人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百姓最大的新年愿望是啥?健康长寿!

  清廷专门为正月初一创作了迎祥纳福的《喜朝五位》和《岁发四时》等戏。

  《喜朝五位》中,五男五女分别扮演十方喜神,“喜迎着第一韶光,遍人间喜气洋洋”的唱词,象征着十方喜气的到来。描绘出一幅千家万户纷纷拜谢神灵,更换桃符,老人长寿、儿童健康的喜乐祥和图景。

  《岁发四时》则演述象征着“四时吉庆”的太岁星,经过60年的轮回再次上任,分别召唤春、夏、秋、冬四官,吩咐他们各自尽职,保佑国家风调雨顺。

  除了上述演员人数众多的大戏外,还有《如愿迎新》、《开筵称庆》、《贺节诙谐》等,几乎每年都会上演。

  与朝廷希望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宏愿不同,平常百姓新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健康长寿、儿孙满堂。这种情结在《文氏家庆》和《藏钩家庆》两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文氏家庆》以高寿文人文徵明为主角,讲述了文家过年的场景:翰林待诏文徵明因年满九十告老还乡。两个儿子当朝为官,孙子新中状元。时逢春节,儿子、孙子、曾孙纷纷拜年,门生也纷纷前来拜贺,极儿孙满堂之最。

  《藏钩家庆》人物没有名字,主角夫妇都是年过百岁的老人,时逢新正,儿子、媳妇、孙子、孙媳齐齐拜寿,同享天伦之乐。一家人还通过行藏钩令,猜出“寿”“福”“禄”三字,引得福、禄、寿三星降临赐福。这出戏也是通过百姓的良好愿望,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观众更喜欢看什么戏?故事冲突!

  戏台上呈现人间百态,而老百姓的日子柴米油盐,就算是过年,也并非全是美好。有不少戏曲作品注重故事冲突,既反映了民间春节的愉快欢乐,充满希望和祝福的一面,又体现了过去人民群众年关困难、饥寒悲惨的现实。由于故事性更强,这类戏更能得到观众的喜爱。

  《借年》是吕剧的经典剧目。书生王汉喜因家境贫寒,除夕夜奉母命到未来的岳父家借年去。汉喜看到岳父家上房内全家正欢度新年,深感自己处境寒酸,正自惭形秽,突闻有人走来,慌忙中误入未婚妻爱姐闺房躲避。爱姐回到屋内,面对银灯怀念起未婚夫,汉喜与爱姐相见,二人喝辞岁酒互谈终身大事时,嫂子有意戏弄二人,在窗外喊爱姐起来下饺子。汉喜只好藏进衣橱内。其实善良的嫂子早已有意成全二人。最后这一对未婚夫妻,终于在嫂子的关怀和支持下,结成百年之好。

  评剧《小过年》,又名《王汉琪偷亲》、《张桂枝》:除夕,王汉琪赌输无计,往岳父家行窃,一时情急,藏于其未婚妻张桂枝床下。桂枝思夫,以衣帽架椅上拟为汉琪,与之对饮作耍。汉琪听其言动情,遂岀来相见。桂枝问明原委,二人对饮猜拳。张母闻声闯入见状大惊,只好招来其父共议遮掩此丑,无奈,立为二人完婚。

  如果说这两个戏的情节是“兄弟剧”,豫剧《王小过年》讲的则是另一个模式的故事。王小不务正业,将家产卖尽,年关已到,无法过年,和妻子李氏定计,在家假意哭闹,引起邻居同情,捐物相助。和尚来讨债,王小躲在一旁,见和尚将与李氏饮酒,借口和尚调戏其妻,进行敲诈,赖去欠债。出门恰遇知县王振龙,又寻衅将知县打下骡来,装死道旁,知县害怕,弃官衣官帽而逃。王小穿上官衣、大摇大摆回家过年。

  京剧《小过年》情节与豫剧大同小异:将要过年,王小二夫妻家无蔬米,乃故意争吵,邻翁赠诸般食物,王又与妻共讹诈索债之煤铺伙友及卜者。元旦二人因口角互赌不发一语,内弟拜年,疑而告官,王仍不语,官怒将其打死,妻哭失声,王复活。

  越调、曲剧、川剧、徽剧、同州梆子均有此剧,不管是叫《小过年》《王金豆借粮》还是《李双喜借粮》,基本都是闹剧,情节基本雷同。

  黄梅戏也有不少应用春节的岁时习俗的剧目,如《秧大麦》中的农民夫妇过年,通过夫妻二人载歌载舞,表现了他们勤劳、欢快,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和向往;《二百五还年》(又名《卖棉纱》)描写了一个愚钝的青年农民二百五,家贫如洗,勤劳的妻子将纺好的棉纱叫他上街去卖。可是一到市上,棉纱就被骗走。妻子又恨又气,杖打二百五。二叔公支援了一些年货,二人勉强过了一个年。

  越剧《秀才过年》的故事则要美好得多。塾师苏秀才从早到晚为东家写完五十副春联,才拿到一年的学金。在回家过年途中,遇一年轻妇女欲投井自尽,秀才谎称她丈夫托自己带回银子,将10两银子送给了她。秀才回到家里,面对空空的米桶,告知夫人情由,取得谅解。但苦于无钱过年,几经思虑,只好硬着头皮在黑夜去林家地里偷挖番薯,并在土地庙内诉说情由,表示日后还银。林家窃听此情,不但不抓他,反将番薯暗掷秀才米袋内。大年三十,秀才夫妻以苦为乐,互敬番薯为“鱼、肉”。欢庆春节时,林家母子、年轻妇女和归来的丈夫都到秀才家拜年,送来了年货,送回了银子。全剧结束在欢声笑语中。

  这些讲述过年故事的戏,不管情节怎样,最终都能有较为圆满的结尾,真切体现了无论贫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朴素心愿,以及过年图个热闹的简单追求,经过文艺工作者们的改良、打磨、提升,一直活跃在戏曲舞台上,为人们所喜爱。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