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关总署出台14项针对性措施,全力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其中,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要素便捷流通方面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国际内陆港建设”。
通达则地盛,地盛则繁华。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内陆港建设是重要抓手。根据规划,到2025年,济南国际内陆港将基本建成。此次海关总署出台的利好政策,无疑将助力济南加快内陆港建设、早日实现“通江达海”的目标。
济南内陆港迎来发展新机遇
春节期间,在中建筑港济南港主城港区项目现场,多名济南港项目建设者选择坚守岗位。目前,济南港码头主体已全部完成,港航大厦已封顶。为加快项目进度,早日实现小清河全线复航目标,建设者们全力以赴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不靠海、不沿边,作为内陆城市的济南,为何要建设“内陆港”?
众所周知,靠近港口,就意味着更加靠近国际市场。很多城市都是因港兴城,比如沿海的港口城市上海、天津、青岛等。当前,随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完善,内陆城市渐成开放前沿,比如武汉、西安、郑州、成都、合肥,几乎都在利用各自区域的水系发展内陆航运,提出了建设内陆港的目标。
内陆港就是港口及其各项服务功能向内陆的延伸,是内陆经济的重要引擎。内陆城市的出口货物进入“内陆港”后,就如同到达了港口,在“内陆港”就可以办理报关、退税等相关手续。
具体来看,内陆港利用快速稳定、低成本的优势,能够实现公路、铁路与沿海、沿江港口的无缝衔接,拉近内陆城市与国际市场的距离。随着对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入,城市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吸引外来资本投资,进一步带动产业集聚和发展,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当前,陆海空统筹、发展多式联运,已成为全球内陆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沿海不再一枝独秀,给铁路、公路发达的内陆城市济南带来新机遇。
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提速
去年8月,装载着出口至东南亚及欧洲的设备、建材、配件等货物的马士基专列从济南董家铁路国际货运中心场站驶出,一路向东驶入山东港口青岛港。这是山东港口物流集团携手马士基船公司开通的首列“济南—青岛”海铁联运专列,对于进一步推动济南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海铁联运班列,是内陆港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企业算过一笔账,从济南到青岛,一个集装箱的汽运成本约3000元,海铁联运班列的成本则为2200元,一个集装箱就能节省约800元。
近几年,济南经历数次交通物流格局上的升级。海铁联运班列的开通,顺畅衔接起陆域物流网及航运物流网,打造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服务更优的物流新通道,能够有效服务“一带一路”“双循环”等。
如今,借助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打造国际内陆港的济南,“通江达海”的脚步越来越快。尤其自去年以来,济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跑出了“加速度”,铁、陆、空、地、水全面发力,完成投资660亿元,同比增长15%,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地位日益凸显。 比如,铁路方面,“米”字型高铁网加快建设,2022年铁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01公里,其中高铁通车里程411公里,直达全国254个城市。
机场航空方面,开通国内航线181条,国际航线27条,通达国内外116个城市。济南机场二期工程项目正式开工,2026年底建成后,飞行等级升至4F最高等级,能够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2万吨的运输需求。
水运方面,小清河复航工程(济南段)23.34公里航道、济南港(主城港区、章丘港区)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23年6月完成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具备通航条件,开启通江达海时代。
“附加值”效应带动产业发展
对于济南来说,内陆港呈现的不只是人流物流的繁华,更是一座城市的发展格局和经济脉络。
2022年,济南城市外贸逆势高速发展。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656家,预计全年完成进出口2190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
进出口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济南国际物流大通道的畅通、高水平推进国际内陆港建设的不断突破。数据显示,2022年,济南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2200列,国际航空货邮吞吐量稳定在5万吨以上。
2022年12月30日,小清河博兴港以下60公里航道试航活动在博兴港区湖滨作业区举行,标志着断航25年后的小清河重新扬帆起航。试航活动同时也吹响了2023年小清河全线复航的号角,百年前小清河“桅杆如林”的繁忙景象将重现。
目前,小清河复航工程主要进行的是沿线港口建设,小清河济南港规划建设了主城港区和章丘港区。总体规划港口岸线6170米,建成投入使用后预计2030年和2040年货物吞吐量分别为1230万吨和1530万吨。济南港建成后,立足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区位优势,将通过廉价、便捷的运输方式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吸引对大宗原材料依赖性强的产业以及外向型产业进入园区。
内陆港具有独特的优势及作用,可以极大方便内陆腹地的物流运输,有效促进内陆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挥物流的附加值和带动力作用,吸引国际、国内产能在本地区的布局和产业集聚。可以预见,这一国际开放新通道的打造,将助推济南更深一步融入国际产业链,加速汇聚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涌入城市,最终形成以港口引产业、以产业聚集优化城市产业布局的新态势,实现港口、产业、城市高效协同发展。
全力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
济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主动自开商埠的内陆城市,早在110多年前,开放的基因就在济南的血脉中流淌。
越开放越发展。在济南“十四五”规划蓝图中,对外开放被作为“七个新跨越”之一来布局谋划。根据规划,济南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达成的契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全力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提高全球资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
内陆港建设,是济南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方面。济南提出,到2025年,国际内陆港基本建成。“公、铁、空、水”四港建成运营,立体化多式联运体系基本完善;国际通达能力明显提升,济南空港国际(地区)航线基本覆盖欧、美、日韩和东南亚等世界主要区域,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欧亚班列集结中心;陆(河)海联运体系基本完善,济南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全社会物流业营业收入取得新突破。
为实现这一目标,济南推出了一系列涉及基础设施、物流通道、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完善“铁港”建设,强化物流中心枢纽辐射带动地位;加快“空港”建设,全面提升济南机场航空货运保障能力;加快“水港”建设,建设完成小清河济南港,打造出海黄金通道;加快内陆港片区路网建设,实现“四港”和主要物流产业聚集区互联互通、快速通达。
2023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为增强国际陆港枢纽功能,今年将推进“齐鲁号”欧亚班列(济南)集结中心建设,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800列,实现小清河正式通航。
随着建设国际内陆港目标的加速实现,济南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济南报业时政融媒工作室记者范俐鑫 统筹林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