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24日讯 (记者 赵晓林) 今天上午,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樊家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此次考古发掘出土的50多件唐三彩陶器文物和其他文物,为山东地区出土唐三彩器数量最多、造型最全、制作最精美的一批,属于山东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
在樊家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三彩俑。
考古发掘出土器物565件
市考古研究院此次考古发掘的负责人何利介绍,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对樊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遗址位于历城区唐王街道樊家村东,为巨野河、小清河、白云湖交汇的平原地带。
何利介绍,此次发掘共清理各时期墓葬241座、灰坑101个、灰沟2条、井2口、灶1个。时代涉及龙山、两周、汉代、北朝及唐宋元明清。墓葬时代以东周、汉、北朝为多,灰坑主要为龙山时代,少数为东周时期。出土器物565件(组),包括铜镜、铜钱、铜饰品、铜戈、铁刀、铁犁、铁剑,陶罐、鬲、盂、壶、黑陶杯、纺轮、豆、鼎,瓷碗、瓷瓶、瓷盘,三彩俑,漆器、瓦当、筒板瓦等。
对于寻找济南郡城有重要意义
“此次考古发掘最重要的发现,是这批墓葬中编号为M49的唐代朱满墓葬内,发现了50余件三彩俑、20余件瓷器及墓志铭,在济南乃至山东省的考古史上是比较少见的发现。”何利介绍,在此次发现的3座唐代墓葬中,M49号墓葬最为重要。
M49号墓葬位于发掘区南部,墓葬形制总体呈“刀把型”,通长10.28米,由梯形斜坡式墓道、砖砌假甬道和方形砖砌墓室组成。墓道残长6.55米、宽1.9米,最深2.3米。墓门前铺设有砖砌的假甬道,底部放置三彩天王俑1件,可惜已破碎了。墓室近方形,内边长3米。墓室内西侧放置棺椁一具。
“棺椁东侧随葬的50余件唐三彩和墓志,是此次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墓志上文字记载的内容大致是,此墓主是开元三年葬于故郡城东南之原的齐州全节县朱满。墓志记载得较为简单,并未指明朱满为官员。”何利说,朱满的身份可能是唐代的一位富豪,也可能是唐代乐陵朱家的朱满。通过史书还可以查到,北朝、隋唐之际,乐陵朱氏在北朝时期为名门望族,分支迁往青州,世代担任州郡长官。
另外,此次考古对于寻找济南郡城也有重要意义,可以证实樊家遗址自龙山文化至清代为重要遗址。济南城自永嘉年间西迁,城址一直未得到考古资料实证,现济南老城区以往考古发现,城墙为宋代始建,沿用至今,唐代之前未见实证材料,因此济南城在西晋至唐代之间的具体位置至今仍是一大谜题。此次考古发现对台城及东魏郡的证实,对于以后寻找济南郡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认识唐代瓷器演化规律提供新材料
何利介绍,此次在朱满墓中发现的唐三彩不仅数量多,种类也很多,其中有天王俑2件、镇墓兽2件、胡人骑马2件、胡人牵骆驼2件、侍从14件、胡人俑5件、六畜12件、牛车1件组、灶1件、井1件、臼1件、磨5件等。同时还出土白瓷器20余件。
在这批唐三彩中,“个头”最大的是一件天王俑,“身高”达到了近1米。怒目圆睁,右臂上扬,手部缺失,左手叉腰,衣服呈现黄、绿、白等颜色,出土后依然绚丽。整体制作非常精美,属于唐三彩中的精品。还有两匹已经破碎的三彩马,依然能看出其完整时的气势。数量较多的是人俑,尺寸较小,保存大都完好。
出土的三彩骆驼(本报记者崔健摄)
记者在考古院展厅内看到了出土的部分唐三彩,其中除了人俑外,还有鸡、马、狗、猪、羊等家畜,以及井栏、仓房等模型,制作非常精细,显示出这批唐三彩造型的多样性。
“这是山东地区出土唐三彩器数量最多、造型最全、制作最精美的一次考古发掘,属于山东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墓中出土瓷器底部均为浅圈足或假圈足,底部内凹,具有中晚唐瓷器特征。开元三年盛唐时期墓葬的出现,为认识唐代瓷器的演化规律及断代标准提供了新的材料。”何利认为,这批唐三彩的出土对于研究济南在唐代与外地的经贸往来、社会发展、丧葬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