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山水古迹纪略》中的历下胜景

2023-02-27 10:44:58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杨曙明

责任编辑:高原

《济南市山水古迹纪略》中的历下胜景 

 民国,济南小清河沿线的风貌。

《济南市山水古迹纪略》中的历下胜景

  护城河

《济南市山水古迹纪略》中的历下胜景

  历山铭石碑雍坚摄于2010年

  《济南市山水古迹纪略》,出版于1942年,编纂者是陈丹书、陈鼎岑,由时任济南(伪)市长的朱桂山为之作序。按照序中所言,编纂者是其好友,应邀来济南当幕僚时,受命编纂此书。编纂者主要以《山东通志》和《历城县志》为依据,辅以实地勘察,但内容限于济南府城及城外三十里之内的山水、古迹。

  民国年间的文人们,大都有古文写作之遗风,之乎者也在所难免,“纪略”也是如此。“济南因济水而得名,历下由历山而成县,本市位于其间。凡可仰观者,冈峦起伏,来自泰山之分脉;可俯查者,泉水隐见,莫非济渎之支流。于钦氏所谓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有由来也。”山

  “纪略”中的山,包含山、峪、岭、峰、崖,共计38处,不过,其记载多是限于地理位置,但对名气较大的,如历山、佛慧山、龙洞山,记载则有来龙去脉或景色描写。

  历山,为大舜躬耕处,故亦名舜耕山。山脉来自岱麓,崇岗叠嶂,雄秀为历下诸山之冠。登其巅,俯瞰全市,历历如绘。北望黄河,蜿蜒如带;鹊华两山,相拱对峙;明湖一镜,朗耀其间,洵天然之胜景。山上有千佛殿、蓬莱石屋、一览亭、超然亭、万象空明轩。山腰处有齐烟九点牌楼,为历下八景之一。

  佛慧山,亦名大佛山。上有文壁峰,下有甘露泉,中有宝刹开元寺。山势峻拔,峰峦突兀,涧谷萦回。入秋时节,丹树黄花颇饶雅趣,登临吟眺,流连忘返,历下八景标为“佛山赏菊”。山半腰有佛像数处,上部有大佛头,清翰林学士张英麟为佛龛题有“大雄宝殿”四字,其笔力秀挺,尤为生色。山巅有石堆如橛,为附近诸山之最高处,故俗呼橛子山。

  龙洞山,削壁峻嶒,丹壁掩映,高耸云际,如锦屏环列,历下八景标为“锦屏春晓”。山有两洞:“东洞出万仞绝壁上,可引絙而上。洞口釜鬲犹存,为昔人避兵处。西口深里许,中极幽邃,游人可秉炬以入。山壁间佛像甚多,因石肖形,镌雕古朴。寺内有宋代石碑,系元丰年间封龙洞神勑牒。其山峰之最奇者,曰三秀、曰独秀、曰翠屏岩。有龙潭三(黑龙潭、白龙潭、黄龙潭),大旱不竭,祷雨多应,云气时自潭中出。《九域志》谓大禹治水时,常登此山,故又名禹登山。张养浩龙洞游记云,历下多名山,龙洞尤为胜,信然。”不过,作者说龙洞山与大佛山毗邻,就有些离谱了,因为两山相聚十里地开外,而且中间还隔着老虎山、回龙山等。

  此外,“纪略”中对荆山、燕翅山、佛峪、茂岭山的记述虽然很简单,但也各有千秋。

  如佛峪:山内有般若寺,岩石丛叠,如夏屋,佛寺居其下,系隋开皇年间所建。云生殿内,泉出厨间,终古风雨不侵,尤为绝胜。云树环保,苍翠凌空,山半诸泉,垂作瀑布,自春徂秋,游人络绎不绝。水

  “纪略”中的水,包含水、河、湖、泉、池、井、潭、沟、湾、溪、洲、泊头,计有124处,同样是多为地理位置,对名气较大的,记述较为详细。

  大明湖古称历水陂,濯缨湖古称流杯池,历水发源于舜泉,“纪略”对此介绍得较为清晰。“历水在市城东历祠下,泉源競发,迳历城东,又北引为流杯池。(而后)分为二:右水北出,左水西迳城北,西北为历水陂,即今大明湖。北出者与泺水汇,同入鹊山湖。按《太平寰宇记》,谓历水在城东者,乃古城之东门外,非今城也。(因为)今城大于古城,(如)仍谓在县城东,误矣。”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说:水西亭之下湖,曰大明,其源出于舜泉,然则今之城内大明湖,即古历水陂也。不过,据乾隆年间的《历城县志》云:湖水之源,今可见者,惟有位于前抚署院内的北珍珠泉,其水西出者为濯缨湖,今为王府池。而“《续山东考古录》,谓濯缨湖即为流杯池,据此,则舜泉又在其南,非今北珍珠泉也。”苏辙舜泉诗序云:“城南舜祠有二泉,泉之始发,潴为二池,酾为石渠,自东南流于西北,无不被焉。灌濯播洒,蒲莲鱼鳖,其利滋大。”后来城市扩大,石渠已不可见,“而舜泉也已湮没,所谓历水者,今仅存大明湖之古历水陂也。”

  泺水“源出自城西南之趵突泉,泉水觱涌,汇为一池。金线、皇华、柳絮、卧牛、东高诸泉,自东来注之;漱玉、无忧、石湾、酒泉、湛露诸泉,自南来注之;登州、望水诸泉,自西来注之。(而后)北引为川,满井、北煮糠二泉之水,自西来入之;又北分为二渠,名曰夹河,平时东流恒微;又东北为城河,马跑、浅井、洗钵诸泉之水,自东南来入之;又北迳市城西门复分为二,而西流恒微。北流有桥,名泺源桥;又北与西流合,古温泉水自西来注之。温泉西连天镜泉、五龙潭水,《太平寰宇记》所谓四望当在此。今龙潭水北流,温泉自入城河,循城而北者,至城西北隅,复分为二:一北流,一循城而东,(入大明湖)……”这段记述,把泺水的形成及上游流向,介绍得较为明晰。

  “大明湖面积约占全城三分之一,一名小西湖。湖光浩渺,山色遥映,冬泛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芦雪,春色烟柳,鼓枻其中,如游香国。鸥鹭点乎晴波,箫鼓助其原韵,诚华北之胜地也,历下八景标为明湖泛舟。古历下亭,居水中央,即李北海、杜子美讌集赋诗处。北极阁、曾公铁公张公李公诸祠,位于湖之北岸,尤极壮观。沿湖边,渔村蟹舍毗连,无异于图画。夏秋间,莲菱鱼蔬之利,市民赖之。”

  济南老城及周边泉源众多,在“纪略”的记载中,对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金线泉、芙蓉泉、石女泉、百花洲的景色,描绘虽较为精辟,但颇有韵味。

  趵突泉:平地泉源觱涌,数窟喷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为鲁省名胜,历下八景标为趵突腾空。因泉旁蔬甲常荣,谓之温泉,故而四季游人络绎不绝。泉上有吕祖庙,每逢一、七集市时,士女如云,香火极盛。因济南泉水甲天下,又题为第一泉,市西北之泺水,即发源于此。

  黑虎泉:在城东南隅,城壕南崖上。泉深五六尺,甃石为池,清澈见底。池中多碎磁,水光滉漾,红紫碧绿,五色映目。碧栏之下,寸寸秋色,古今以为奇。移赠此泉,洵可无愧。泉上有黑虎庙。

  芙蓉泉:在芙蓉街上,店铺屋后。泉水围方十余丈,由地道水沟北流至府学前。一支入泮池,东流为玉带河,又北流至鹊华桥,入大明湖;一支西流,由地沟穿贡院内华笔池;又西,通布政司仪门内凤翥池,西北出,折而北,入大明湖。

  百花洲:在百花桥北,鹊华桥南,两桥相望,中间即百花洲。洲广十余亩,多种白莲,傍岸栽杨柳,四面庐舍参差,相望不减图画。洲上旧有百花台,今已废弃。古 迹

  “纪略”中的古迹,包含城、宫、宅、园、亭、台、楼、阁、堂、馆、桥等,共有两编153处。不过,在这些古迹中,有些当时尚存,有些当时就已经被历史湮灭,“纪略”只是记录在案而已。

  济南之所以别名历下,乃是因为旧时的历城县城,亦名历下城。“春秋时,齐之鞌邑,其后谓之历下。《三齐记》云:历下城,南对历山,城在山下,因而名之。按《太平寰宇记》:齐州治理古历下,历水在城东门外,孝感水在北城,泺水在城西南二百步,舜井在城东,四望湖在城西,此历城故城。”

  今日珍珠泉大院,明朝时为德藩故宫,其历史沿革,“纪略”中记述得很清晰:“德藩故宫,居济南府城中。南面历山,北负明湖,明成化三年,德王开府济南时所建。宫中有名泉数处,皆澄澈见底。亭榭楼阁,流觞曲池;松柏参差,花木扶疏,于壮丽中颇饶雅趣。清初改建为巡抚部院,为全省最高机关。墙壁间镌刻有巨公名流题咏,其中对联佳句甚多。民国以来,督军省长相继驻节于此,益增繁盛,惜经七·七事变,付之一炬。灰烬败宇,荒烟蔓草迷离,一片瓦砾,不堪入目。”济南解放之后,大院被人民政府收归国有,而后逐渐建设成为今日珍珠泉大院之名胜景观。

  大明湖的历下亭,唐朝之前称为客亭,“遗址在今之五龙潭上,后因天旱祷雨多应,遂于潭上建五龙祠,而亭遂(被)湮没。按《水经注》载:泺水北为大明湖,湖西有大明寺,水成净池,池上有客亭。亭之左右有水西亭、环波亭,均为宾客宴集场所,俱在大明湖内。自宋以后,湖水东徙北城内,于水心建亭,仍以历下名之,然已非昔之客亭矣。”

  元代先贤张养浩,故居在云庄,不过他在城内布政司街(今省府前街)上还有处“七聘堂”住宅。关于“七聘堂”得名之来历,“纪略”中这样记载到:“张养浩宅,在布政司街路东,为元时一代伟人,朝廷重其名德,七遣使者聘之而不出,及闻西土一带凶荒,朝臣劝驾,遂毅然就道。罄思竭力出帑发粟,全活民众不知纪极。当西行时,适作新堂于济南澄清里(即今之大布政司街),翰林承旨题名七聘堂,以著公节。其文章德业为海内所重,更有云庄别墅,在本市西北。”

  在古代济南的历下八景中,有处“白云雪霁”,其景观是站在白云楼上,眺望冬日雪景的情形。白云楼建于元代,在“张舍人园亭”(今珍珠泉大院)内。元灭后,白云楼之后事,史上有两种说法:“白云楼,明初为都司署,成化年间,(因)建德藩府邸,(而)迁徙于都司署西北巷内。其后因楼之基址,建元帝庙,留白云亭于庙侧。清康熙年间,改建龙章书院于此。雍正初又改为龙神庙。一说在抚院珍珠泉上,为元张宏所建,县志又谓系张舍人园亭,未知孰是,待考。”

  济南历史上曾有过三座白雪楼,“纪略”中记述得非常清晰:“一在城东鲍山下王舍人庄,李攀龙所居,后废为富家马厩;一在鹊华桥东北,后归新城王象晋改建问山亭;一在趵突泉东,乃明按察使叶梦熊兴建,清顺治甲午布政使张彦缙重修,今为沧溟祠。”

  后宰门街西首的百花桥,为曾巩所建。“昔时桥侧有百花堤及百花台,北通百花洲,达大明湖畔。今桥存,土堤为市民庐舍所掩,而桥遂于百花洲间隔,其桥西南角上犹存碑碣,可资鉴别。”

  昔日济南老城及周边有很多寺庙,被“纪略”记录在案的有:千佛山上的兴国禅寺,千佛山下的崇佛院,正觉寺街上的正觉寺、华林寺、三元宫,大明湖畔的汇泉寺、水月禅寺,北极阁上的北极庙,舜井街上的迎祥宫,寿佛楼街的升阳观,南门外的岳庙,离明街上的火神庙,佛山街上的十方院,金线泉边的灵泉庵,东门外的净居寺,趵突泉东的水潮庵,趵突泉西的圆通寺,趵突泉南的药王庙,趵突泉北的吕公祠,钟楼寺街上的康和尚院,西门外的孝感寺,布政司街的慈仁院,布政司东街的将军庙,后宰门街上的碧霞宫,院东大街的圆通庵,西门内的准提庵、甘露禅林,鹊华桥西和黑虎泉上的黑虎庙等等。这些庙宇,如今是少数尚存,多数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其实,“纪略”中记载的庙宇多有遗漏,如舜井街上的舜庙,芙蓉街上的关帝庙等等。而且不知何因,书中没有记载祠堂,如南丰祠、铁公祠、李公祠等等,而作为古迹,祠堂是不可缺少的历史记载。

  《济南市山水古迹纪略》虽距今不过百年,但世事变迁,很多人文景观被历史湮没,犹存的也大都旧貌换新颜。不过,它记载了历史文化名城济南不可或缺的“链环”。

作者:杨曙明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