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手造作品吸引市民关注。
主持人小欣:最近的济南有多“火”?有人说市民“一半在超然楼拍照打卡,一半在美术馆排队看展览”。
可不嘛,从春节假期开始,山东美术馆跳舞的维纳斯、大明湖畔亮灯的历史文化名楼、人头攒动的趵突泉花灯会、科技感爆棚的山东省科技馆新馆,济南的看点一个接一个!作为济南人,小欣真为“出圈”的济南感到骄傲。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就弘扬传统文化的新形式、新亮点展开了深入讨论。
这几年,济南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推进文化“两创”,让每一名市民和游客眼前一亮。众多传承下来的非遗项目、传统技艺、文物古迹遗存等文化名片,让文化自信成为泉城发展的底色。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成为“网红”的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这里汇集了超多手造作品,还能自己上手体验。济南日报记者“打卡”时,偶遇了一位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让我们听听他感受到的文化氛围之变——
在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济南馆见到冯晓辉的时候,他正捧着一件精致的高足杯观察。古朴别致的高足杯缺失了一部分,杯口已经不完整。被称为“瓷器医生”的冯晓辉很快就要靠一双巧手把它修复——
取两张蜡片,根据缺失部分的形状和大小进行裁剪,然后用吹风机加热使蜡片变得柔软。接着让蜡片紧贴在杯口完整的部位,快速按压,塑出一致的弧度和造型,另一张蜡片也是如此。一张贴在高足杯内壁后,用和好的石膏粉填补空缺,另一张固定在外壁,两张蜡片像模子一样让石膏和杯身融为一体。
“瞧,贴上外片的时候要轻轻向上推一点,微微外翻的造型就出来了。”冯晓辉手部细微的动作,果然一下子就让修复的部分有了原件的灵气。接下来用热熔胶固定好蜡片位置,等待石膏干透、脱模再细细打磨,器型的修复就完成了。小欣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佩服!
“你可别以为瓷器修复就这么简单!”冯晓辉绕过各种工具和瓶瓶罐罐,展示起其他完成修复的文物。小欣看到,有的瓷器出土时只有两块残片,80%以上都是靠手艺复原的!经过修复,人们能知道文物是什么器型、有什么作用,为历史文化的完善再添一笔。
要想让一件瓷器完全复原,要经过拼接、配补、堆塑、雕刻、打磨、打底、试色、仿釉、勾勒纹饰、接光处理、质感处理等十几道繁杂的工序,美术、历史、文学、材料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都要涉及,有些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才能完成。冯晓辉的形容贴切又有趣:“就像开诊所,不可能只治一种病!”
小欣看到,聊起瓷器的冯晓辉眼中闪着光。从前,他是做景观设计的,后来拜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陶瓷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春发为师,现在已经成了一名全职的古陶瓷修复师,也是区级非遗传承人。他还记得,自己拜师时就知道这门手艺已经很少有人学习,坚持下来、从事这行的更是寥寥无几。“陶瓷几乎贯穿了咱们中国的整个文明史,是国粹。”冯晓辉感慨道,古陶瓷修复师在恢复瓷器观赏价值的同时,也是在抢救和修复传统文化。
现在,对于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冯晓辉可比从前更有信心了。“这几年不管是政策层面还是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和非遗的关注度都越来越高!我们手艺人生存环境变好了,也有了更多机会参展、进校园。”他说,中国非遗博览会永久落户济南,更说明济南的文化环境格外优越。尤其是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开门纳客后,冯晓辉经常带着物件来展示。当孩子们投来好奇目光的时刻,或许就是他们爱上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的机会。
小欣在济南馆里逛了逛,泉水、鹊华秋色、超然楼、黄河等元素,融入到扇子、茶具、灯具、文具等日用品和摆件里,每一样都让人爱不释手。“有了这个平台,我们会让传统文化形成产业,不仅是展示、销售,还能把非遗技艺做成研学体验包,让更多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山东手造产品中心负责人巩茜说的体验包,已经有上百个品种,泥叫虎、中国结、盘纸……古瓷修复也已经研发了几款,很快就会推向校园,“助推文化‘两创’,我们出份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对此,冯晓辉有最直观的理解:有了政策关注,加上济南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寻找传承人更有信心!
就在这个春天,小欣邀请大家都来济南感受、体验一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