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春霞:在书信里探寻宋人的心灵密码和历史风云

2023-03-25 10:44:45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钱欢青

责任编辑:高原

  《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以下简称《千面宋人》)近日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在作者仇春霞笔下,范仲淹、黄庭坚、米芾、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等60余位宋代名士的120余幅书信手迹,不再是孤立的历史碎片,而成为窥见人性、了解历史的一把把钥匙。她将书信中所涉的人、事、物巧妙地糅合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从请战、为官、治学、人情、生死5个方面深度剖析了宋代文人的社会关系、政治倾向和内心情感,描绘出一卷引人入胜的宋代风雅图。

  “宋人的命运千人千面,没有人能如愿以偿地善始善终,可是,终究还是有人在命运的滚滚洪流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不仅免于沉沦暗流,还有机会看到满天的星斗。”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专访仇春霞,请她讲述《千面宋人》背后的故事。

  一本夹有“私货”的宋人命运浮沉录

  记者:《千面宋人》是从书信的角度来解读人物和历史,这一切入历史的角度非常独特,请问这本书的写作缘起或者说契机是什么?

  仇春霞:《千面宋人》的写作契机,跟我的工作有关。前几年我们北京画院安排给我两个任务:编一本《画论备要》和《书论备要》。编这两本书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历代书论和画论里面挑选一些非常精悍、短小的句子。因为书是编给画家看的,而对画家的创作有启发的文字往往是很短的句子,甚至是几个字。所以在编书的过程中,我要剔除很多对画家没用的东西。但是,对画家没用的东西对别人不一定就没用。在那些被剔除的材料里面,有一些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比如说宋人的传世信札,它们大多是博物馆里非常重要的藏品,但是我发现,对于大部分没有受过古典文学专业训练的人来说,释读这些信件是有难度的,而且其中有些信札是用行书写的,对于非书法专业的人来说,有些字可能也不一定能识读出来。还有就是,当面对一封古人的书信,我们还会想知道: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它背后关联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就需要做非常深入的研究。如何去查找这些资料?对我来说没有太大障碍,因为这是我们这个专业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学术素养。当然写这本书确实也费了我很多心血。很多文献需要反复精读,那些与信札有关的证据链才能被一条一条地建立起来。

  记者:您在《千面宋人》的“自序”中说这是“一本夹有私货的宋人命运浮沉录”,这里的“私货”指的是什么?您是如何把“私货”顺利“生产”出来的?

  仇春霞:《千面宋人》是我在完成工作任务时的“副产品”,所以这个“私货”指的就是研究宋代传世信札这个课题,这个“私心”在广西师大把书出版后,得到了完满的实现。

  这里我想说说读者从书里看不到的内容,就是我是怎样去完成这本书的。比如我要写一篇关于苏轼《归安丘园帖》的文章,要把《归安丘园帖》的前因后果写出来,需要怎么做呢?首先要做的,是去查阅《四库全书》里的经、史、子、集四大部中可能和《归安丘园帖》有关的史料。先从史部中去查阅苏轼的列传,看完之后提取其中与此帖有关的信息,然后看集部中的苏轼全集。我会安安静静从头至尾把苏轼的全集翻一遍,因为那里有苏轼写的奏章、策问、诗文词赋,这些内容很可能和我要解读的《归安丘园帖》有关。在把相关史料一条条提取出来后,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并不会引用原始文献,而是把原始文献吃透,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来。这就是读者可以从《千面宋人》中看到的这篇《苏轼与章惇的恩怨情仇》,相信读者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会觉得很有感触,因为它展示了一个多面的苏轼。

  了解一帮更丰满的文人,了解一个更立体的宋朝

  记者:经由对这些书信的深度解读,您对宋代历史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仇春霞:《千面宋人》分为请战、为官、治学、人情、生死5个部分。我想以“请战”为例来回答你的问题。写完“请战”这部分后,我可以说在两方面是长知识了。一是了解了一个更立体的宋朝。因为我之前研究的主要是文学、书法和绘画,到写这部书的时候我才因为书信而切入到宋朝的战争里面。整个北宋时期大概也就是二三十年的时间太平无事,从早期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统一南北的战争,到后来和辽国、西夏打仗,以及在西南和南方边陲平叛和打仗,北宋可谓战事不断。有战争当然就要有人去打仗,但是宋代的很多文

  人都不去打仗的,只有那些能打仗,而且不怕死的人才有可能上前线,所以通过“请战”这部分,我认识了一批非常可亲可敬的人物。

  这些人物里面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比如狄青。他出现在书中“请战”部分的第一篇和第二篇里面,也就是《范仲淹在战场的那些年》和《逢君莫说当年事》里面。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岳飞,书中我写了3篇和岳飞有关的文章:《私下拉拢岳飞管用吗?》《岳将军,请警惕皇帝的低姿态》和《岳飞的最后一个春天》。另外还有一位,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但是没有岳飞那么有名,他死后被赐予的谥号是“武穆”,跟岳飞的谥号是一样的,他的名字叫刘锜,书里写刘锜的这一篇是《名将落魄之后》。还有一位叫虞允文,我把他的故事写在了《一个拯救了南宋的小官员》这一篇中。

  记者:说起宋代我们总会想起“风雅”,想起那是一个文人的黄金时代,也会觉得那是一个文弱的时代,您在书中写了不少文人打仗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

  仇春霞:这或许是因为原来我们对宋代文人了解得不够全面。比如说范仲淹,我们对这个人物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他打过仗这个事儿,很多人还是不了解。有一回著名的美术史论家林木先生就跟我说:“我看了你的文章才知道为什么延安还会有范仲淹筑城堡的遗迹。”你想林木先生这么有名的人物尚且不知道范仲淹的战场事迹,更别说一般的人了。那么范仲淹是怎样进入战场的呢?1038年,西夏人开始攻打宋朝,刚开始时宋朝派人回击,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所以再派下一拨人上战场,就肯定是要派能打的人去。当时韩琦就喊范仲淹一块儿去,范仲淹当时快50岁了,正被贬谪,一听说西北有战事,二话不说就上战场了。

  范仲淹的战术主要是修筑堡垒。因为他研究过,西夏人擅长野外战,不擅长攻城堡,我的那篇《范仲淹在战场的那些年》就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他在战场上的一些事迹。读完这篇之后大家可能就会对范仲淹那首著名的《渔家傲·秋思》有更深的体会:“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优秀,他的战略、战术也非常出色,后来也被章楶所继承。打仗本来是非常辛苦的,但是范仲淹在他的书信里面,都不说自己有多苦。

  还有一位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章楶,字质夫。说起章质夫,对宋代文学比较了解的人会想到苏轼的一首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这首词写得非常美,其中“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等均为名句。章楶在50岁以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士大夫,我们在苏轼的文集里还可以看到他嘲笑章质夫的一些诗词。50岁以后,章楶才开始显露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我们知道,从1038年到1100年这大约60年间,西夏常常侵扰宋朝,宋朝花了很多的钱财、死了很多人,也没有把它搞定,最后就是这个章楶,在70岁左右时才通过平夏城之战把西夏彻底打趴下。章楶颠覆了我对宋代文人或者说士大夫的想象,而且据说他还长得特别帅,所以我特别推荐大家读书中《“游击战”名将》这一篇。

  历史本身就应该是非常生动的

  记者:您说“写书就是写自己,读史就是读自己”,从认识自我方面,写作这本书让您有哪些特别大的收获?

  仇春霞:从“治学”篇里,我还得到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学问要集中一个点去做,不要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还有就是要天天做、长期做。

  比如在书中《老来得志的苏洵》那篇文章,苏洵为什么会老来得志呢?这当然不是上天突然掉馅饼,而是朝廷当时很需要对一些重大活动进行礼仪上的规范,比如仁宗皇帝没有儿子,就由宗室养子赵曙继位,他就是英宗。仁宗皇帝去世后,英宗不想按父亲的礼仪来安葬仁宗皇帝,反而想将自己的亲生父亲“升格”为皇帝。这当然就乱套了。但是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按以前的规矩办,这个时候就需要懂礼乐的人来指导工作。而苏洵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所修的家谱都成为欧阳修学习的范本。苏洵的知识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学完了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说到欧阳修,他的治学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欧阳修在几十年时间里一直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在全国各地收集各种碑拓,并且做笔记,他最终编成了《集古录跋尾》,他还参与编写《新唐书》,成为杰出的史学家。

  我这本《千面宋人》也是盯着一个点,那就是宋代传世书信,花了4年时间才写出来的。所以做学问要有“蹲坑精神”。

  记者:《千面宋人》知识密集、学术含量很高,但却写得生动有趣,在写作风格上,您是怎么考虑的?

  仇春霞:《千面宋人》是一部历史类的图书,将历史事件写得生动有趣,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历史本身应该是非常生动活泼的。将历史写得生动有趣,在中国源远流长。比如《史记》,司马迁将很多人物写到“列传”里,我们就能读到非常多古人的有趣故事,所以鲁迅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这种风尚一直持续到现在,比如最近这些年出现的《大秦帝国》《明朝那些事》,还有去年比较火的一本《翦商》,都写得生动有趣。

  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倾向于读这种通俗易懂的书。这个可能和我小时候受的影响有关,也跟我后来的专业方向有关。因为父亲热爱文学,自己也写作,小时候我就很喜欢看文学类的书,后来我大学念了中文系,研究生读的是古典文学,所以文学就像我心里的一粒种子。而文学最大的特点,我觉得就是语言的艺术,它一定要非常生动。所以我也希望我的书能写得生动有趣。当然我也写过一些学术论文,我的博士毕业论文是《西域绘画的东传及本土化》,当时还是我们学校唯一的一篇优秀博士论文,后来还做过《新疆美术理论:1949—2014》这样的课题,也写过不少上万字的论文。但是论文的写作方式是工作和专业的需要,不是我个人的审美取向,《千面宋人》才是我最喜欢的写作方式。

  敬告读者

  因版面调整,原周日出版的《海右·阅读日》周刊调整至周六出版。敬请关注。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钱欢青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