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加快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事关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我市各区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措并举,以各具特色的惠民服务打造基层治理“强劲引擎”,有力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添砖加瓦。如今,行走在泉城的大街小巷,一幢幢居民楼掩映在绿荫中,茶余饭后,老人三五成群、步履悠然,孩童嬉戏追逐、笑声爽朗……一幅幸福美丽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用心用情惠民生精心浇灌“幸福花”
越是细微处,越能彰显为民服务的温度。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坚持办好网格实事,拿出实招硬招巧解百姓需求,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
甸柳新村街道网格员走访关怀辖区居民。 (李冬阳摄)
“网格工作实不实,群众心里有杆秤。”每次提起巡查走访工作,甸柳新村街道网格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张庆磊总是这样意味深长地叮嘱网格员。巡查走访是网格员的例行事务,也是深入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建峰今天又要来走访了”。居民闫大妈口中的“建峰”,是甸柳新村街道第二社区网格员刘建峰。每隔一天,刘建峰就会到重点服务对象闫大妈家中进行关爱走访。陪老人聊天谈心、打扫卫生、采购药品和生活用品。忙忙碌碌的时间过得最充实,看着闫大妈开心的微笑,“夕阳红”开出了“幸福花”,刘建峰深切感受到网格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民生实事,就是要做到老百姓心坎上。“走街串巷”是网格员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解决百姓需求的有效抓手。不久前,街道辖区居民贾先生家中卫生间墙面突发渗水,楼上邻居恰好外出,无法联系其查找原因。焦急的贾先生在单元门口四处打听邻居电话。这时,网格员山玮例行巡查此处,了解到贾先生的难题后,迅速想办法与相关住户紧急联系。十分钟后,该住户匆匆赶回,才发现渗水是忘记关闭水龙头所致。随后,山玮配合该居民清理了室内水迹,贾先生的“忧愁”也随之散去,并为山玮竖起“大拇指”。
(本报记者:李冬阳 通讯员:李月)
支部建在网格上服务做到群众心里
“您好,请把门口的纸箱收拾起来,楼道内存放杂物不仅影响通行还容易引起火灾……感谢您的配合。”近日,在历下区燕山街道益寿路社区各居民小区,网格员在小区、楼道加强巡查,确保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在燕山街道,网格员帮助居民有序摆放电动车。(李冬阳摄)
创新网格化服务模式,提高为民服务效能。近年来,燕山街道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将“支部建在网格上”,全面实行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推动党建工作由室内走向户外庭院、延伸到网格楼栋。
结合实际情况,街道在网格中建设网格支部工作站、庭院网格e站、庭院党群之家等阵地,为党支部提供了教育、治理、服务载体,为党员群众打造了学习、活动、协商平台。同时,在燕子山小区社区打造“红管先锋”物业品牌,社区党委与物业公司全部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实现了物业接受社区领导和群众监督。在网格党支部的带领和监督下,网格长、网格员、“红管先锋”力量,通过上门入户“要”问题,线上线下“搜”问题、与邻里代表“谈”问题、广泛征集小区秩序稳定、绿化保洁、文化建设、设施维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一事一记、全程留痕、完整真实”原则,责任人对“三最”问题解决进行全程纪实,建立完备工作台账。同时,邀请居民对问题解决进展情况定期进行督查,确保问题解决有效落实,真正将为民服务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李冬阳 通讯员:陈恺)
共享e站“上岗”引领绿色低碳新生活
“真想不到,不用拉环或脚踏板,通过自动感应就能扔垃圾。”“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还适合拍照打卡留念,太先进了。”近日,历下区大明湖街道“近零碳”垃圾分类共享e站受到市民的普遍关注。
大明湖街道“近零碳”垃圾分类共享e站。(李冬阳摄)
大明湖街道“近零碳”垃圾分类共享e站位于历下区按察司街大明湖小学南侧,是全市第一家带有“近零碳”共享概念及功能的垃圾分类设施。共享e站为仿古设计风格,巧妙地利用垃圾分类吉祥物芬妮儿、荷花、柳树、花窗、飞檐等元素,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此外,共享e站还采用了很多“黑科技”,比如通过光伏自发电供应,实现零能源消耗、零污染排放;将低碳理念与大数据技术(大明湖街道垃圾分类可视化数据平台)结合,运用到共享e站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建造、运行中,引领广大居民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前的垃圾站点总是免不了脏乱,夏天还有臭味儿,现在这个新建的驿站特别好,让我们更加有动力进行垃圾分类。”居住在大明湖街道的王女士说。
下一步,大明湖街道将持续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培养自主分类的意识和习惯,深挖辖区垃圾分类精细化工作,将垃圾分类与低碳生活相结合,让垃圾分类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时尚。
(本报记者:李冬阳 通讯员:王潇)
“一约四会”用爱心积分引导文明乡风
近年来,天桥区桑梓店街道以建设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为目标,为移风易俗立规矩。如今,桑梓店街道已逐渐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展现出一幅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画卷,这得益于街道移风易俗工作的大力开展。
3月8日,家住天桥区桑梓店街道铁匠村的刘菲菲早早来到了村党支部的小院中,这一天是村里评选新时代文明实践——“好婆婆”“好媳妇”的重要日子。
上午9点,村党支部的小院里已经热闹非凡,31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喜气洋洋地前来见证评选结果,而刘菲菲作为“好媳妇”的代表受到了表彰。“自从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感觉村里整体的风气都变样了,每家每户的婆婆和媳妇都相处得和和睦睦。当然,这得感谢街道和村党委的宣传,让我有幸获得这一荣誉哩,今后我也会继续做个‘好媳妇’!”刘菲菲表示。
“此次评选,目的是倡导健康文明的家庭理念,弘扬‘关爱老人、邻里相帮、婆媳和睦’的文明村风。对于评选出的10户荣誉家庭,我们将大力宣传她们的优秀事迹,以此激励广大村民加入构建文明乡风行动。”桑梓店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为持续深入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桑梓店街道建立“一约四会”制度。通过“一约四会”制度,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新风的制定者、评议者和受益者。桑梓店街道以小寨村为试点,为每户居民设立了爱心卡积分台账,制定出爱心超市“爱心卡”积分管理制度,村中的志愿服务活动、文体赛事、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均纳入了积分细则,以此引导群众用积分构建乡风文明。如今,爱心积分已经成为小寨村乡风文明的风向标。
(本报记者:张素芬 通讯员:苏文俊)
筑牢“红色引擎”让物业服务更便民
“现在小区干净又漂亮,物业服务也更加贴心、周到,我们住着特别安心!”提到“红色物业”,商河县许商街道商基鑫城小区居民吴大姐赞不绝口。
许商街道商基鑫城小区物业组织活动。(郝倩摄)
今年以来,该街道紧扣商河县“改革创新年”活动主题,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主线,以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其中,打造“红色物业”品牌工程,正是针对辖区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缺失、投诉较多的难题。
为解决老旧小区管理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该街道创新“1+4+N”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工作机制。社区党组织“1”个引领,环物办、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4”方共治,居民群众、社会组织、志愿者、双报到党员等“N”方共同参与,努力构建“一核引领、多元共治”的老旧小区治理大格局。老旧小区物业服务从基础性、兜底性服务向专业化、标准化服务提档升级,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满意度。截至目前,该街道28家物业服务企业实现红色物业党组织全覆盖。
“红色物业”好不好,关键看居民满不满意。为此,街道建立由党组织主导,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和辖区治理力量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已协商解决房屋漏水、噪声扰民、环境卫生、电动车充电等居民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40余件,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本报记者:郝倩 通讯员:刘禹)
创意“青年自习室”打造“惠民”公共空间
近日,一则“离家近还免费!济阳这个社区倾情打造青年公益自习室”的新闻在不少市民的朋友圈转发。为解决社区青年在家没有学习氛围、图书馆总是占不到座位等问题,济阳区济北街道滨湖社区将出彩书苑和滨湖文斋变身免费“青年自习室”,在原来图书室和书画室的功能基础上新增自习室功能,既提高了社区功能室的利用率,又解决了青年学习备考的烦恼,一举两得。瑜伽室、直播间、健身室、暖心食堂……在打造社区公共空间的过程中,济阳高度重视社区公共空间的“阵地”作用,推动硬件改造升级,并从服务供给上下功夫,使社区公共空间变成了居民群众愿意走进来、坐下来、经常来的“活空间”。
济阳区济北街道滨湖社区倾情打造“青年公益自习室”。(张群摄)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济阳区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积极推进示范社区建设,打造为民、便民、安民的现代社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新格局,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本报记者:张群 通讯员:刘姝琪)
行在网格中为民解难题
“大娘,我们是社区工作人员,您有啥事?”
“俺家门口经常有宠物排泄物,跟俺邻居协商多次就是不清理,楼道里也随处可见,希望你们帮助解决。”
小矛盾,化纠纷,赢民心,促和谐,这是历城区鲍山街道鑫苑社区网格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缩影。据了解,鑫苑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打造“日知”社会区域治理品牌,不断完善“1网格长+1网格警长+1社区两委+1专职网格员+N共治、自治力量”社会区域治理架构,以更好地倾听居民心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下一步,社区将推动辖区内“日知”网格工作落实落细、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完善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
(本报记者:张敏 通讯员:张义丽)
“菜单式”志愿服务推动基层治理“升温着色”
“怎么通过微信预约挂号?”“这条推送的信息是诈骗信息吗?”近日,在历城区洪家楼街道的老年人“智能手机小课堂”上,来自山东大学的志愿者面对面、手把手为老年人逐一答疑解惑。志愿者们讲得头头是道,老年人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现在不会用智能手机,就像过去不认识字一样,社区这样的活动真是太好了,帮助很大。”
今年以来,洪家楼街道聚焦群众关注的堵点和难点,将志愿服务作为深化基层治理的抓手,实现“菜单式”精准对接,把“问题清单”转化为志愿服务“行动清单”。充分挖掘辖区资源,面向辖区高校、党员、居民、双报到单位广泛招募志愿者,调动志愿者积极性,打响“洪楼先锋志愿有我”的服务品牌,逐渐形成以党建凝聚力量、以服务提升治理的良好局面。
(本报记者:张敏 通讯员:孙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