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
刘保金,59岁,修车师傅。修车摊前,一位市民推着电瓶车走来。看着略瘪的车胎,刘保金抓起工具箱里的打气筒,三两下就给车打满了气。可当顾客想要扫码付钱时,他却微笑着摆摆手说:“不要钱”。
历下区燕山街道,益寿路14号院门口的大杨树下,有一个不起眼的修车摊儿。修车师傅刘保金守着这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小摊儿,度过了很多个春夏秋冬,全年无休,一扎根就是25年。
25年间,在快速的城市发展中,这个修车摊儿就如同石头缝里长出的小草,尽管渺小,却始终顽强地生长着,成为这座城市有机的一部分。在这期间,修车师傅刘保金的身份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个有“社交属性”的修车摊
20世纪90年代,当时还是个小伙子的刘保金从齐河老家来到济南打拼,成了一家机械厂的工人。后来因工厂效益不好,刘保金想到了自己创业。
1998年,凭借着成熟的机械维修和钳工工作经验,刘保金学了半年的摩托车修理技术,就在益寿路扎根干起了自己的小生意。
“那时候汽车还很少,骑摩托车是主流。”刘保金回忆起创业初期,“很顺利,每天的活儿都很多,忙不过来。”
“那时候门口这棵树还没这么粗,对面这座宿舍楼也还没盖。”靠着这门手艺,刘保金在益寿路14号院买了房子、安了家。同时,也见证着街道的变化和城市的发展。
后来,汽车、电动自行车多了起来,刘保金的生意受到影响,他不急不躁,开始摸索着学习、转变。
“电动自行车如今已经是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了,修车时间长了,认识的人也就多了。”因为常与居民群众打交道,刘保金的修车摊儿有了很强的“社交属性”。周边一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这一带,没有不认识老刘的。”特别是对于14号院的居民来说,刘保金可不仅仅是修车师傅。一个“随叫随到”的人紧挨着院门口的地理位置,加上一副热心肠,刘保金成了小院儿居民口中“随叫随到的人”。
多年前,院里一位瘫痪在床的老太太半夜从床上掉了下来,80多岁的老伴儿扶不起来,找刘保金帮忙。刘保金把老人抱到床上安顿好,又帮忙联系了老人的子女。还有一次,一位坐轮椅的老人想下楼,是刘保金把老人背下来的。
除了这些,维修、跑腿……说起刘保金,小院里的居民能给记者讲出好多个暖心的故事。
有一年的除夕夜,当时已是深夜十点,正在看春晚的刘保金接到一通求助电话。电话是一位卖气球的小贩打来的,他的电动车坏在了路上,附近实在找不到营业的修车点。刘保金接到电话没有犹豫,披上棉衣、带着工具就赶去了现场。“当时那个场景我到现在还记得,他一个人抓着一大把气球,在路边等着,看着还挺心酸的,都不容易。”看着对方骑上修好的车,踏上回家过年的路,他这才安心回了家。
类似的“上门服务”不止一次,还有一次接到一位孩子妈妈的电话,她当时骑车带孩子去齐鲁医院看病,不料车坏在了路上。刘保金到现场后把自己的电瓶车给了对方,催促她先带孩子去看病,回头再来取车。
刘保金的修车摊全年无休。
全年无休的“兼职楼长”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规划,同时也有由内而外的生长,城市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圈。修车摊就像是其中的一株小草,正是这些多样性的个体,才有了让百姓最为眷恋的“烟火气”。25年间,刘保金助人的例子多得数不过来。也正源于他与群众之间建立起的这份深厚的情谊,使得小摊儿经历风雨顽强成长。
“市容市貌要提升,沿街小摊儿要整治,说实话,确实很担心,毕竟这是我们一家人的生计。”令刘保金感动的是,燕山街道办城管科并没有“一刀切”简单粗暴地撵走他,而是在益寿路社区居委会的建议下,在周边群众中进行了走访,了解到这是一处群众生活确实需要的维修点,最终城管科与社区一起对刘保金的修车摊儿给予规范和指导,并将这里设为“燕山街道便民服务点”之一。
修车工具箱在相关部门的美化下焕然一新。
刘保金将这些视为街道办与社区居委会对自己的关爱,他明白,自己能做的就是尽最大能力服务群众。2015年,益寿路社区居委会发展刘保金为14号院3栋楼的“楼长”,打那儿起,一年没有节假日的他就更忙了。除了修车,他还要协助社区下通知、代表居民反映问题、调解邻里矛盾……
又是一年春,大杨树下落满了杨树花儿,刚打扫完自己的这方小天地,就先后有两位顾客来找刘保金修车。透过树枝,春日的暖阳照耀着整条街道。修好车、送走顾客,刘保金坐在小马扎上,抓起暖壶往罐头瓶子里添了点热水。这是他难得的休息时间。
(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 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