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乡村发展新机遇 打好生态农场“振兴牌” ——天桥区退役军人赵文彬绘下特色农业新画卷

2023-06-19 07:36:3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鞠月芹

  花漫满天,夏雨倾情。跨过济南建邦黄河大桥后,沿黄河北岸的309国道向西不远,就来到了济南市天桥区金葫芦家庭农场。入眼是“助力乡村振兴 打造健康品牌”的巨幅标语,在农场入口的北侧是鳞次栉比的大棚,棚中的蔬菜瓜果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是红灵西瓜,已经是第四年种了,每年仅有2个月左右的采摘期,‘五一’前后就会有人来预约采摘。这种瓜皮薄瓤脆汁甜,市场价每斤能卖到15元。”在金葫芦家庭农场,场主赵文彬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种的西瓜。

  扎根农业领域 打造安全健康菜篮子

  2006年,在部队服役12年后,赵文彬退役回到地方从事工程检测工作。“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我看到身患癌症的患者痛苦的模样,突然萌生了种植绿色食品的想法。”从赵文彬质朴的语言中,不难发现他扎根农业的初心。

  2020年,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下,赵文彬选择黄河北桑梓店街道西秦村作为自己新事业的起点。他一次性流转了西秦村一半的土地,在220亩的土地上,赵文彬开始尝试种植草莓、西瓜、蔬菜,以及养殖龙虾。

  “当时因为不懂技术,种下草莓植株后陆陆续续死了一大半,导致春节旺季的销量没供上。所以第一年种草莓不仅减产了,而且由于技术不达标,草莓的果型也没达到预期,收益并不是很好。”赵文彬遗憾地表示,跨界从事农业生产,因为没有把握好农时,也没有种植经验,成为遇到的最深的“坑”。

  “虽然第一年种植的草莓大部分果型不佳,但整体的品质和口感却很不错,这就证明我的选品没有问题。”在金葫芦家庭农场会议室中,记者看到了许多奖杯。据赵文彬介绍,这是他在2020年和2023年送选草莓获得的银奖和金奖的奖杯。

  为了保证所有蔬菜和水果的品质,赵文彬称,这些年农场一直坚持采用零农残、零激素种植方法。“这个红灵西瓜摘的时候要用剪刀剪断瓜蒂,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裂开。”从市区前来采摘的苏伟表示,每年他都会带孩子过来摘西瓜,“这里种的都是绿色健康的西瓜,给孩子和老人吃也放心。”

  2022年,在疫情防控期间,金葫芦家庭农场入选“济南市菜篮子保供园区”。在全市4大“菜篮子”保供基地中,金葫芦家庭农场是天桥区的唯一一家,赵文彬带领他的团队共为全市87个小区提供蔬菜瓜果,充分保障了居民的“菜篮子”。

  探索林下经济 串起生态种植循环链

  在三年多的农场经营中,赵文彬不仅为市民带来健康有保障的产品,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农场发展的新方向。

  “一些水果的种植对技术要求极高,从土质酸碱性到用水、用肥,再到棚内温湿度的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果实的品相。”为了保证品质,赵文彬在西秦村村委与桑梓店街道的帮助下,聘请山东省农科院的专家作为技术指导,直接将管理技术送到地头。

  “我今年正在进行林下食用菌种植试验,这也是山东省农科院在天桥区唯一的试点。通过在蓝莓树下种植赤松茸(大球盖菇),我想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据赵文彬介绍,玉米秸秆、玉米芯颗粒以及麦草发酵腐熟就能变成赤松茸的基料,将基料在林下铺装完成后进行点种管理,最后就能出菇。

  据了解,赤松茸生长周期一般为4个月,地温上升到25℃时就会出菇。“在林下发展赤松茸种植,不仅能盘活林下资源,同时,菌菇收获后留下的肥料又有利于林木生长。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这是一个能串起生态种植‘循环链’的过程。”

  提到金葫芦家庭农场的发展,赵文彬信心满满:“在专家指导下,今年我将进行草莓育苗试验,下半年还计划打造草莓自助采摘超市。接下来,我还打算打造一个品牌‘菜品’,像市场需求量大且易管理的五彩菜花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持续助农帮扶 分享共同致富新密码

  在种植大棚,记者遇到了在农场工作的西秦村村民李华。“我是去年来这边工作的,每个月的工资足够家庭支出,还不耽误接送上学的孩子。”李华满脸开心地说。

  随着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助农帮扶成为赵文彬发力的另一件事。从2020年的220亩到如今的500余亩,金葫芦家庭农场的规模已经翻番,这时,赵文彬主动联系西秦村村委,表示想为村里提供一些就业岗位。目前,农场已带动西秦村近30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今年,西秦村的土地已经全部实现土地流转。”西秦村党支部书记李彩霞告诉记者,金葫芦家庭农场作为桑梓店唯一一个与村委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农场,每年能为村民带来2600—3000元的收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让作为退役军人的赵文彬深受鼓舞。在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支持下,赵文彬表示,未来金葫芦家庭农场将成为集蔬菜水果种植、水产养殖、特色产品展示及线上销售于一体的新型农场。

  “我不仅要自己致富,还要带动乡亲们共走致富路。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我会带领大家一起投入特色农业的生产,通过电商渠道把产品销往全国,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发家致富!”(本报记者张素芬 通讯员苏文俊 李福英)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