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齐州诗作与园林城市建设

2023-06-19 08:12:55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徐敏

责任编辑:鞠月芹

曾巩齐州诗作与园林城市建设

曾堤 济南时报·新黄河记者黄中明 摄

  明朝诗人王象春曾写道:“济南自古多名士,每得风流太守来。”所谓“风流太守,意指曾巩、苏辙、晁补之等名满天下的文人都曾在济南担任过地方官。在这其中,无论从城市治理、水文建设还是诗文创作等方面来讲,与济南渊源最深的当数北宋文人曾巩。

  曾 巩 (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南丰县)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文学史上极富声誉的文学家。他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官员。因其散文平正文雅、简练严谨、注重实用的风格而位列“唐宋八大家”。

  在北宋科举史上,嘉祐二年(1057)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年。单就文学而言,这一榜选拔出了“唐宋八大家”之三:曾巩、苏轼、苏辙,彼时曾巩39岁,苏轼21岁,苏辙19岁。曾巩从此走上仕途,历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越州通判等职后,熙宁四年(1071)六月,曾巩来到齐州担任知州之职。

  两宋是济南文学史上最光辉灿烂的历史时刻。在这期间,不仅孕育出了李清照、辛弃疾这两名光耀千古的伟大词人,还有曾巩、苏辙、晁补之等名满天下的文人先后来到齐州为官,并且在这片泉水奔涌的土地上写下了诸多诗词名篇。

  古典文学与地理空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该专题旨在梳理出济南这座城市在宋词(兼及诗文)中的呈现。从时间的纵轴上,该专题选择文学最为繁盛的时代之一宋朝;在地理空间上,落脚到齐州这座古城。力求呈现一部体例独特的宋代文学史话,描绘一幅济南诗词全景图。

  济南这座古老的文化历史名城的文化软实力,脉络长远而又深厚,值得后世济南人不竭地探索和挖掘。

  在荷花香气中倾听泉声

  曾巩到齐州后,按照惯例给宋神宗上了一篇《齐州谢到任表》。从越州通判到齐州知州,在职务上有所提升,这也是曾巩第一次出任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是年大旱,不过曾巩到齐州之日有雨,这一信息可以从他到齐州一年后写的《去年久旱,六月十三日入境得雨,今年复旱,得雨亦六月十三日也》诗题中得知。适逢盛夏,虽然曾巩来齐州之前并未怀揣欢愉向往之心,不过来到明湖之畔,水光潋滟,莲叶田田,从湖面而来的习习凉风让炎夏中奔波的诗人心情逐渐平复开朗起来。来齐州后不久,曾巩就写下了《西湖二首》:

  左符千里走东方,喜有西湖六月凉。

  塞上马归终反覆,泰山鸱饱正飞扬。

  懒宜鱼鸟心常静,老觉诗书味更长。

  行到平桥初见日,满川风露紫荷香。

  ——(《西湖二首·其一》)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入清光。

  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

  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西湖二首·其二》)

  曾巩千里迢迢从江南来到北方,时值炎夏,骄阳高照,人困马乏,随处可见因久旱无雨而枯黄的田野。不过诗人没有想到,在北方竟然还有齐州这一方犹如水乡之地。站在大明湖畔,湖面上吹来的袅袅凉风让他惊喜不已,鱼鸟嬉戏,碧光山影,更曼妙的是满湖盛开的紫荷,娇艳明媚的荷花唤醒了一个个明湖晨晓,让诗人不禁感慨这是不是到了“仙乡”。而当时齐州州衙就在大明湖南岸一带,所以曾巩办公、居住地都在湖畔,诗人此前的忧虑和不悦扫清了大半,满心都是对齐州风光的热爱。

  济南老城区西北自古以来是一片浩渺的水域,因各个时代的水文条件变迁,湖泊大小、位置也有变化。魏晋时期,郦道元《水经注》中称这片水域为“历水陂”,面积不大,西面与古大明湖(今五龙潭及以北)相连,北面与莲子湖(今鹊华一带)以水道相通。唐末,济南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城西北部形成大片洼地,城中泉水在此汇集,历水陂水域逐渐扩大,大明湖形成。

  曾巩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荷花,后来他在齐州所作的诗歌中,荷花也是屡屡出现的意象。荷花是大明湖最风雅旖旎的景致,也是自古以来水域地区广泛种植的植物。《尔雅·释草》中写道:“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因其不染淤泥,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高洁、不与污浊品质的象征。

  早在曾巩来齐州之时的200多年前,诗圣杜甫曾经来济南参加当时文坛宗主李邕筹办的盛会,也是站在同一片水域之前吟咏莲荷,即《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盛宴难再的唏嘘惆怅,也有对齐州风光和名士的赞美。两名诗人均是对着明湖荷花而散发诗兴,心情却各有思量。

  诗歌中修葺一新的大明湖

  其实在曾巩到来之时,大明湖还算不上一处游览胜地,至少东湖还不是。大明湖以湖心偏东处一条堤坝为界,东边称东湖,西边称西湖。湖岸很大一部分芦苇丛生,荒芜萧索。不仅如此,由于济南城地势南高北低,每逢雨季,南部山区和众泉喷涌而出的泉水汇集在此,还经常造成城北的水患,殃及百姓。

  在齐州,曾巩不仅是欣赏、书写山水的诗人,更是主政一方、勤政为民的地方官。熙宁五年(1072),也就是来齐州第二年,他从城市水文建设方面对大明湖水域进行了系统的治理:

  至是始以库钱买石,僦民为工。因其故门,垒石为两涯,其深八十尺,广三十尺,中置石揵,析为二门,扃皆用木,视水之高下而闭纵之。于是外内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节,人无后虞,劳费以熄。其用工始于二月庚午,而成于三月丙戌。

  ——(《齐州北水门记》)

  曾巩雇用百姓用石头修筑了两面高大厚实的石墙,中间设置闸基,并安装了两扇大木门,如果城内积水则开闸放水,如果城外雨水倒灌则闭门防洪。如此,百姓不用担心城内水灾,多年难以解决的水患问题,曾巩仅用月余就完成了这项工程。不仅如此,曾巩还主持修筑了分界东西湖的堤坝,时称“百花堤”,后世称之为“曾堤”;还在湖边修筑了一些桥梁以疏通水系、连接景点,称之为“七桥风月”。曾巩对大明湖的规划布局奠定了今天大明湖的基本格局,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园林史上一处重要的园林。

  修葺一新的大明湖更是令诗人流连忘返,他接连写了多首吟咏明湖风光的诗作,如《芙蓉桥》《百花台》《北渚亭》《水香亭》等,这其中当然少不了飘摇在碧波之上的荷花,如《水香亭》:

  临池飞构郁岧巉,櫺槛无风影自摇。

  群玉过林抽翠竹,双虹垂岸跨平桥。

  烦依美藻鱼争饵,清见寒沙水满桡。

  莫问荷花开几曲,但知行处异香飘。

  不知道这里的荷花开了多少支,漫步在湖水之畔,时时可以闻到荷花飘来的淡淡清香。如果不知这首诗写的是齐州山水,读者可能会误以为是江南风物。而在此之前,曾巩还没有过如此密集地描写一处景观的诗作。

  经过一年的治理,齐州的社会风貌也有了极大的改观,曾巩也早已不是当日来齐州之时沉重忧闷的心境,心情已然畅快明朗。诗人融入这方山水,开始自行寻找这里独有的风雅和乐趣,诗风也变得轻盈朗媚,一首《西湖纳凉》:

  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

  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阴成。

  虹腰隐隐松桥出,鹢首峨峨画舫行。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又是一年炎夏,诗人没有在暑热中烦躁不安,而是驾轻就熟地来到西湖边乘凉。比起去年初见西湖,此时的湖光山色更加迷人,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夜晚在明湖边纳凉赏月,不仅有阵阵荷香,还有汩汩泉声。炎炎夏日,诗人在湖边觅到了避暑之地,身体更感觉清凉舒适;更妙的是这里还有红绿间明的莲叶荷花,视觉上又是极佳的审美享受。其实,片片莲荷江南更易得,但是只有齐州独有的是——泉声,这是独一无二的听觉盛宴。“紫荷香里听泉声”一句,写尽了诗人西湖纳凉的无限意趣。

  诗人还带着全家一同徜徉在湖光山色中,一首《百花台》:

  烟波与客同樽酒,风月全家上采舟。

  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以武陵游。

  来到齐州后一年,在《到郡一年》一诗中,曾巩陇上看长势良好的麦田,民间询问桑蚕养殖情况,在远离京师的齐州,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荷香泉声”,让诗人爱之深切。

  齐州时期诗作是其诗风代表

  从以上曾巩写荷花、写风光的作品中不难感受到他这一时期的诗作风格:清新、深婉、明快。在历史上,有个人们皆以为曾巩不能为诗的误解。陈师道《后山诗话》中说:“世语云: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韵语原意是字句押韵的语言,这里指诗歌。陈师道的评价大体是公允的,意思是相比于文章,曾巩的诗歌不够好,不过很可能是断章取义,后人理解并传播成了曾巩“不会写诗”。

  还有个更夸张的典故,比曾巩时代稍晚的江西僧人惠洪在其诗论《冷斋夜话》中,记载了江西才子刘(一作彭)渊材在一次聚会上所言的“平生五恨”,这五恨是:“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太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刘渊材如此议论,也很可能因曾巩诗作成就不如其文,属于“文掩诗名”,但是说“不能诗”确实有失公允,所以遭到了后世文人的反驳。客观来看,曾巩的诗作虽不及苏轼、王安石,却也自有其深婉秀丽之风。

  经过历代文人的收集和编纂,目前曾巩所存诗歌有460余首,以出任越州通判为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诗歌多以五、七言古诗最多,清人潘德舆评价风格“排宕有气”,与当时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复古倾向有关。后期则多数是律诗、绝句,如前文中所引用诗作风格,诗风明显转而清新秀丽。

  也是以任职越州通判、齐州知州开始,曾巩描写山水风物的诗歌作品明显多于前期。而任职越州、齐州、襄州、洪州、明州等地,诗歌创作又以齐州时期最为集中,据王琦珍所著《曾南丰先生评传》中数据统计,曾巩近体诗(律诗与绝句)约270首;而曾巩在齐州所作的诗歌就有70多首,且大多数是律诗和绝句。在齐州时期,曾巩的心境比困处京师时要好得多,少了苦闷压抑,多了释放豁朗,故而诗歌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在后人印象中,欧阳修手持酒杯和书卷攀上琅琊山,苏轼即便身处岭南也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曾巩似乎只是那个不苟言笑、在墨池边严谨叙说道理的儒者。不过,从齐州时期的诗歌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诗人诗中,也是心中轻松欢快的情调,“太守自吟还自笑,归来乘月尚留连”(《鹊山亭》)。可见,齐州的莲荷、明湖给了诗人很大的心理慰藉,让他也会笑看际会风云。所以,离开齐州后曾巩仍然对大明湖的荷田难以忘怀:

  文犀剡剡穿林笋,翠靥田田出水荷。

  正是西亭销暑日,却将离恨寄烟波。

  ——(《离齐州后五首·其三》)

  熙宁六年(1073)九月,在齐州任职两年多以后,曾巩转任襄州。据说曾巩离开齐州的消息传来时,深深爱戴他的百姓关上城门不愿让他离开,曾巩只能趁夜色悄然离去。

  时隔千年,大明湖的荷花仍然如期盛开,这片荷田,又因曾巩的吟咏多了几分风雅。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徐敏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