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航”,也是文化“复航”!千年小清河,黄金水道更是文化长河

2023-06-27 06:48:0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赵晓林

责任编辑:高原

经济“复航”,也是文化“复航”!千年小清河,黄金水道更是文化长河

  小清河历经多次变迁和整修,见证了济南的历史。小清河复航,是经济的“复航”,也是文化的“复航”。旧时的舟楫渔盐之利,容纳名泉众水的包容精神,还有历代文化名人的吟咏,形成了小清河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复航后的小清河,将继续为济南、为山东带来更多的文化之光。

  位于济南北部的小清河,是一条奇特的河流,也是一条具有深厚人文色彩的河流。

  小清河的前身是济水故渠,而古泺水之源就是济南名泉之首趵突泉。小清河是发源自城区,源头为泉水,且直通入海的河流,也是山东省唯一的海陆联运内河河道。

  1905年,清政府在济南西郊的睦里庄建闸,开了一条新清河,将西南部的玉符河水向东引流,经吴家堡、匡山北与柳塘河(今兴济河)合流,再经香闸村东,过林家桥而流入小清河。从此,小清河的源头被西延至睦里庄闸。

  小清河从睦里闸向东顺流,在经过原济南国棉一厂北侧后,河水变成两条,分南北继续东流。使得河水分岔的是河中的一座小岛,即小清河整条河段中唯一的河中岛——五柳岛。这是一座非常狭长的小岛,东西向“卧”在小清河河道中间,长约1公里,面积5公顷左右。

  现在的五柳岛已经变身五柳岛公园,岛上设置了泺水古埠雕塑群,展示当年货船曾经过这里,进入市区的情景。五柳岛公园主要由东岛、西岛及最西侧的纯天然岛组成,分为泺水古埠、娱乐活动区、泺河柳荫区、古船雕塑和游船码头区、垂钓区等5个景区,有五柳风帆广场、五柳闸遗址、赏翠桥、汇锦阁、洗月亭、沐风亭、酌柳桥、曲桥、清代《重修小清河记》碑、五柳亭、五柳清波、天桥区五柳岛红色文化主题公园、中共济南市委重建旧址纪念碑、中共济南市委重建历史陈列馆、“中共济南市委重建旧址”纪念雕塑等景点。

  五柳闸:“先有五柳闸,后有小清河”

  五柳岛上五柳风帆广场西侧有一处重要遗迹,就是五柳闸遗迹。

  五柳闸是小清河的第一大闸口,也是小清河上最为出名的一个闸口。这处闸口起到了调节小清河河道上下水流的作用,同时也为济南城提供了一个水运枢纽。

  从历史沿革上来说,“五柳闸”这个名字的出现比小清河还要早上数百年。据查,这座水闸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当时这里还是济水故道。《济南通史·宋金元卷》记载,在伪齐统治济南期间,刘豫在济南的施政措施之一便是开挖小清河。所以小清河的出现比五柳闸晚了很多,可以说是“先有五柳闸,后有小清河”。

  五柳闸之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因闸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名;二是以小清河南岸的“五柳庄”(即云庄)命名。五柳岛的名字也是从五柳闸而来。

  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五柳闸重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木石倾圮”,佛伦抚鲁时重修。后代理山东巡抚吴延斌集资修缮。

  1931年5月,由山东省建设厅投资,著名水利专家、留美硕士宋文田主持对五柳闸进行了改造,船闸改为闸厢式双门船闸。闸厢长100米,门宽9.2米,一次可通过对槽船20艘。船舶过闸后,可向上驶至火车站附近的成丰桥,沿河的纺织厂、酒厂、造纸厂等工厂的原材料大都靠此河道运输,非常便利。而且,河上船只还能经护城河上行到济南城的西门桥附近停泊,装卸货物,大大方便了济南老城区货物的运输。

  船闸改造完成后,成为一景,加之岛上柳树成荫,引得很多济南人来此看景游玩。

经济“复航”,也是文化“复航”!千年小清河,黄金水道更是文化长河

五柳闸基上的镇水兽

  1934年,政府再次对闸口进行改造,将闸由一扇改为两扇,闸体改为混凝土结构,非常坚固。

  现在,五柳闸遗址已经基本挖掘出来,并被进行了妥善保护,以一种较为原始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厚重的闸基、半圆的涵洞等遗迹,人们隔着围栏可近距离看到百年前,甚至是数百年前五柳闸的真实面貌。最引人注目

  的是闸基上两只石雕镇水兽,虽然表面风化严重,有些斑驳,但依然显得威风凛凛。周围的柳树也是粗大葱茏,有历史沧桑感。

  《重修小清河记》石碑:盛宣怀亲撰亲书

  五柳岛上另外一处重要的有关小清河的历史文物是《重修小清河记》石碑。

  这通石碑原先并不在五柳岛上。2008年6月26日,记者第一次见到这通石碑时,它被“夹”在小清河河道南侧小清河航运局北院东院墙和食堂山墙之间。记者撰写的独家新闻消息《盛宣怀〈重修小清河记〉石碑现身黄台板桥村》刊登在当年6月27日的《济南日报》上。

  石碑是清光绪年间主持修浚小清河的盛宣怀所立,通高3.5米,宽约0.8米,碑首雕有云头图案,精美大气。碑额刻有“重修小清河记”字样。碑面阴刻碑文700余字,18行,满行50字,字体为大楷。碑文开头写着“修浚小清河记”,和额心所刻的“重修小清河记”有一字之差。后面接着写道:“头品顶戴北洋行营翼长直隶海关监督前分巡山东登莱青道盛宣怀撰并书”,说明此碑碑文的撰写和书法都是当时主持整治小清河的盛宣怀所为。最后落款日期是“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勒石”,说明此碑所立的时间是1893年。

  2009年11月,这通石碑被迁移到了小清河的五柳岛上,碑面罩上了玻璃罩,进行了妥善保护。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常州市)人。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他和胡雪岩并称为清朝两大红顶商人。他还是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慈禧太后曾评价“盛宣怀为不可少之人”。

  1889年盛宣怀受命,负责小清河治理。他亲自到沿河村镇,详细调查,筹划治理方案,采用裁弯取直、疏浚旧河、开挖新河等几种办法进行整治。治理小清河,工程浩大,最困难的是经费不足,如何才能兴利除弊,让老百姓受益,盛宣怀动足了脑筋。凭借多年的慈善救灾实践经验,他创造性地采取了“劝捐筹款,以工代赈”的策略。所谓“劝捐筹款”,就是由盛宣怀在江南发动募捐,筹集治河经费;所谓“以工代赈”,就是让灾民参加治河工程,给予工钱,既救济灾民又兴修水利,一举两得。

  这次的治理,历时3年,征调工人数十万人,开支白银70多万两,疏通河道200多公里,使长期淤废的小清河成为畅通的入海河道,不仅消除了水患,使两岸农田受益,而且航运也立即兴旺起来,使得沿河地市城乡经济迅速发展。

  《重修小清河记》碑文就是在治理小清河完工后,盛宣怀亲自撰写的。现在,这通关于济南市治河文化的石碑,已经成为小清河沿线最重要、最珍贵的文物之一,也是小清河历史、文化变迁的最好见证。

  考古发掘:小清河沿线文化遗址丰富

  小清河,是借古代“四渎”之一——济水的下游残道经人工挖掘而成的运河。从古至今,舒缓的河水承载着古老深厚的山东文化东流入海。所以,小清河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河,两岸的古迹风物、遗址旧村等数不胜数,留下了很多历史文化遗迹。

  在山东省决定实施小清河复航工程后,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考古调查项目也随之进行。2020年3月26日,山东省政府召开协调会,集结全省考古力量,展开小清河考古“攻坚战”;4月3日,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协调下,8家考古单位的11支考古队完成全线调查勘探工作。

  这是首次围绕小清河开展的田野考古项目,也是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对小清河沿线文物进行勘探挖掘。

  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介绍,历经1个多月的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考古调查,共在小清河沿线发现、登记了43处文物点,新发现邹平市归苏遗址、高青县曹坡遗址、桓台县吴园村遗址等35处遗址。

  2020年6月12日,记者曾到章丘区北部合庄村南侧的小清河防洪工程和复航工程工地进行采访,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在这里进行了考古工作,挖掘出13座北朝、唐初等多个时期的古墓,出土了陶瓷罐、碗、铜钗等多件文物。

  负责此次考古的领队何利介绍,通过勘测和发掘,可以基本确定这是一个家族墓地,位置正好处于小清河的一个拐弯处,墓葬排列规整,说明在墓地修造之初就有很好的规划,这不是一个普通家族能够做到的。这次考古出土文物不多,但整体价值很高,发掘的古墓群具有时代典型性,可以显示出北朝末至唐初时期的墓葬制度。之前济南地区出土的这一时期墓葬数量非常少,这点很有研究价值。

  合庄村的考古发掘只是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考古调查项目的一个缩影,山东省这次大规模考古在考古界引发关注。因为“小清河既是一条黄金水道,更是一条文化长河”,这场大规模“寻宝”,证实了小清河沿线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小清河文化具有丰富性与独特性

  山东齐鲁地,二国蔚相望。

  官有鱼盐赋,民多粟麦场。

  小河萦九曲,茂木郁千章。

  独立更怀古,高歌送夕阳。

  这是明代朱善所作《一斋集丁亥舟行小清河》诗,描述了他眼中的小清河,齐鲁大地一河蜿蜒九曲,两岸绿荫成行,河中船桅林立。立在河边怀古、高歌……这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小清河画卷。

  明代刘崧也作过《自济南堰头开舟溯黄河西上》诗:

  小清河入大清河,混混船头涌浊波。

  已过回湾五十里,华山犹自郁嵯峨。

  小清河畔,华山高耸,两大名胜,互相映照,可见济南北部风光之胜。

  在很多年龄80岁以上的“老济南”的记忆里,20世纪50年代,他们曾唱过一首民歌:“小清河,长又长,山东是个好地方;青山绿水好土壤,出产豆麦和高粱;猪羊牛马样样有,还有金矿和煤矿;人口约有四千万,团结起来有力量;大家动手呀,建设山东好地方。”

  这首名为《山东好地方》的民歌,据查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当时的郯城师范学校校长徐少泉创作,曾被选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学《国语》课本,小清河的名字也随着这首民歌的传唱而被更多人知晓。

经济“复航”,也是文化“复航”!千年小清河,黄金水道更是文化长河

刊载《山东好地方》的《国语》课本

  记者专门查到了这本《国语》课本,由当时的新华书店山东总分店发行,1951年出版。

  已故济南文史专家徐北文撰写的《济南竹枝词》中有一首题为《长河源于城市》的诗:

  家家泉水入清河,千里长流到海波。

  历下堪称天下最,河源出在市心窝。

  这首诗以现代人的视角,承接了古代小清河文化的精髓,让小清河源出济南泉水这一特点诗意地呈现出来,更是一种小清河文化的延续。

  小清河是一条美丽的河、一条曾经辉煌过的河,也是一条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河。旧时的舟楫渔盐之利,容纳名泉众水的包容精神,还有历代文化名人的吟咏,形成了小清河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显示出坚韧、包容、丰富、奉献的小清河精神文化内涵。小清河文化,已经成为济南乃至山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清河从千年之前走来,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内蕴,在无尽的水波中泛起文化的波澜。有理由相信,复航后的小清河,将继续为济南、为山东带来更多的文化之光!

作者:赵晓林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