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驻济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供需对接会举行。
加快推进驻济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平台等深入合作、协同发力,而建立常态化对接交流机制是重要一步。
“对接会将定期举行,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面对面交流,这值得期待。”6月20日,驻济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供需对接会后,一位与会嘉宾表示。
当天的对接会上发布了济南企业78项关键技术需求和128项驻济高校高价值成果,14项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现场签约。值得一提的是,对接会现场建立微信群,参会的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负责人加入。未来,通过驻济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供需对接会这个常态化机制,搭建起科技成果校企供需双方对接的渠道和平台,推动驻济高校科技成果加快就地转化。
高校当好科技创新主力军
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通过深化校地、校企融合共生,促进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要素流动以及创新资源共享,共同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提高成果转化成效。
山东省拥有众多高校,而济南更是集中了最多的高校资源。这些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策源地,研究形成了大批科技成果,部分成果在济南落地转化后,对相关产业的提档升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今年年初,《济南市科技成果转化“倍增计划”若干措施(2023-2025年)》出台,提出7项重点任务,涵盖高校服务能力提升、成果转化载体建设,服务体系建设、转化机制优化等成果转化全链条各环节,进一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沉疴顽疾。今年,济南市科技局将持续深化校地、校企的合作融合,支持校企合作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全联动转化体系。
未来,各高校将围绕重大国家战略和山东强省会战略需要,结合企业关键技术需求清单,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优化学科设置,凝练科研方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强成果转化专门机构,扎根泉城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落地到济南这片热土上。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对科技创新需求最清楚、最迫切。4月2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
山大地纬软件、山东金铸基药业等企业通过承接驻济高校科技成果转移并产业化,提高了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近年来,济南市科技局加快推进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和快速发展。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772家,占全省总量的21.5%;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7613家,占全省总量的21.4%。下一步,济南将大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焦、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未来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是吸纳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中坚力量。
“我们将结合行业实际,认真梳理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环节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抓住每一次校企对接的机会,与高价值科技成果相关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参加对接会的算能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
部门搭建科技成果对接平台
供需两端的问题解决了,科技成果真正落地转化还需要畅通渠道,打通“中间环节”。市直各部门须结合各自职责,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一方面是传统制造企业亟需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是科研院所研究项目等待落地,政府应当在两者间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搭建平台,把企业需求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进行对接。
市科技局将做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的业务指导,定期汇总发布高校高价值技术成果清单,加强对校企合作项目进展情况跟踪,及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为校地企科技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市委教育工委将充分发挥联络服务驻济高校的职能作用,密切与各有关高校的常态化对接,加大对驻济高校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为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的供需对接牵好头、服好务。市工信局将督导企业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定期梳理汇总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加大对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移后产业化应用的指导,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济南)等成果转化平台将发挥好专业化载体作用,为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交易、知识产权运营、孵化加速等提供一站式、生态化服务。
促进校地企科技成果对接,不仅有利于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科技资源优势,以企业日益更新的技术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研发实力和创新意识。校企双方通过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当前,济南市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高度关注,将充分发挥驻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策源地作用,围绕全市产业发展需要,依托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成长。
(文/图 本报记者 李萌萌)